欠发达地区消费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12-22 16:05:48徐寸寸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户消费

段 博,徐寸寸

(1.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阳 550025;2.长垣市统计局,河南 长垣 453400)

消费扶贫是指全社会的消费者共同购买来自贫困地区的产品或服务,以此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及农户发展的一种扶贫模式。现如今,我国消费扶贫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9—2021年三年时间里,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消费扶贫企业及产品,促进农户就业增收的同时助推了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这对于建立稳固的脱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消费扶贫同时暴露出一些诸如产品同质化、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宣传不足、物流仓储建设不完善、缺乏年轻高素质人才等问题,这对消费扶贫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于建立持续稳固的脱贫机制也造成阻碍。

一、发展消费扶贫的原因

(一)打破经济发展恶循环,促进贫困农户稳定脱贫

贫困地区长久以来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物质、技术、人才及金融资本短缺,导致地区贫困程度加剧。更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撑使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内人才及劳动力大量的外流更加削弱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加剧了区域内的贫困,以至于形成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导致区域内形成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实施消费扶贫政策,消费者购买来自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促使贫困地区依据自身资源优势,深挖区域内经济价值较高的产品和服务,促使区域内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会增多,进而持续增加贫困居民收入并促进产业链的积聚和发展,最终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建立起持久稳定的长效脱贫机制。

(二)有效促进内循环发展

“内循环”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热点词,在经济内循环的格局下如何决胜决战脱贫攻坚,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内循环的一大要义是进一步释放国内消费潜力,这与脱贫攻坚中的消费扶贫不谋而合[1]。

国家提出经济内循环,通过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构建供需市场,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内部循环。经济内循环在消费扶贫领域,可通过消费扶贫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动力,促进经济内循环更加全面发展,使得全社会购买来自贫困地区的消费扶贫产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及产业链发展。

(三)有效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

从供给侧方面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仍然以小农户为主,其具有产能较小、协作分工较为分散、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等特点。并且,由于贫困地区的资源贫瘠,小型农户的生产能力更为弱小。其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竞争力方面远远弱于专业生产商,这使得小农户利润减少,进而不利于促进稳定脱贫。

而消费扶贫的发展,运用市场化机制来刺激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使其原来生产的产品形成深加工产业链,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能够占据一定市场的消费扶贫产品。并且通过生产消费扶贫产品或服务,进而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上下游产业链,从而促进当地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减少其人口外流现象,减轻村庄人口空心化,为后续乡村振兴建设储备人才。

(四)有效激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我国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开展扶贫工作。但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扶贫对象出现一些“等、靠、要”思想,影响我国脱贫攻坚进程,更加不利于后续持续稳健地巩固脱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2]因此,消费扶贫的开展对于激发贫困农户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并销售后得到生活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贫困农户在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时,改变依靠政府和他人的思想,激发贫困农户自主劳作的动力,从而有效激发贫困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起稳定的脱贫机制。

二、我国消费扶贫产业发展概况

(一)消费扶贫交易额及总量不断扩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官方数据显示,从2019年初至今,累计直接采购或帮助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近5 000亿元。2020年前10个月消费扶贫交易额的规模已超3 300亿元,是2019年全年规模的2倍[3]。

以社会扶贫网为例,截至2021年6月,消费扶贫产品在其消费专区交易额高达465 339.72万元、消费扶贫专馆交易额达到538 311.73万元、专柜消费扶贫交易额达到4 660.29万元。自2019年至今,消费扶贫从无到有,全国各地涌现出诸多消费扶贫产品,对促进消费扶贫发展,建立持续稳固的脱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衍变出诸多新兴产品,为进一步开展消费扶贫带来新契机。

(二)消费扶贫销售模式多样化

消费扶贫的方式不断创新、效果持续扩大。针对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差异,以及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方面加强渠道创新、强化协调服务,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消费扶贫规模快速增长[4]。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5G智能化的发展,消费扶贫领域出现较多新业态,直播带货等电子商务模式成为消费扶贫的一大亮点,消费扶贫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售卖,交易额较传统售卖形式有较大提升,有效地帮助贫困农户增加了收入,各类消费扶贫企业同时开办线上及线下购物门店,促使消费扶贫销售模式进一步丰富。

(三)消费扶贫东西部协作开展广泛

在消费扶贫发展进程中,东西部广泛开展协作。如上海杨浦区对口帮扶贵州道真县扶贫工作,道真县以此打造“菜县菇乡”宣传品牌,该县消费扶贫领域引进市级龙头企业,在其县域内种植蔬菜及菌菇类作物,并定点销售至上海,由上海市杨浦区牵头入驻上海各大商超。龙头公司收购菜农蔬菜,将其打包运往上海各大商超,但由于距离较远,成本较高,在竞争力方面远远落后于上海周边蔬菜种植公司,消费扶贫效果不甚理想。后续通过创新思维,将采购的蔬菜冠以唯一身份识别码,顾客在购买蔬菜时可以随时扫描查验出该产品从源头到运输再到分销的各环节全面信息。贫困地区优异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全面透明的生产、运输信息,使得道真县消费扶贫产品在上海市场以独特竞争优势获得较大的成功。

三、我国消费扶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较严重

由于贫困地区一般为集中连片地区,其区域内自然资源及人文环境较为相似,以至于各地在推出消费扶贫产品时会趋于一致性,即初级农产品,例如鸡蛋、茶叶、菌菇类作物等,因此导致各地消费扶贫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并且各地区在推出消费扶贫产品时,多为初级农产品,并未对其产品进行深加工,以促进产品附加值增加。这不仅导致各地区产品种类相似,引发销售困难,还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销售利润较低,造成产品销售恶性循环。

同时,产品创新点较少,各地消费扶贫产品包装较为落后并未紧跟市场潮流,也是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二)供给与需求匹配度较低

消费扶贫地区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开发人员,主要为农村贫困农户,市场经济专业知识缺乏,导致生产出较多市场已饱和的产品,市场销售能力较弱进而影响整个消费扶贫产业的发展。

一些地区推出的消费扶贫产品多为传统农副产品,例如家禽肉蛋类、菌菇类、蔬菜类产品,其主要特点有产品大众化、核心竞争力较弱、市场趋于饱和状态等。并未完全考虑市场需求,没有从需求侧来了解市场真正需要什么,一味以“供给侧”“传统计划经济市场”思维来进行消费扶贫产品的生产,对后续消费扶贫产业的长久发展造成较大的阻碍。

同时,供给与需求匹配程度较低,大量消费扶贫产品销售不出去,形成“卖难”局面,不仅会使得消费扶贫农户利益受损,还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不符合当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三)宣传不足,物流基建较弱

消费扶贫开展以来,社会对消费扶贫及相应产品了解较少,是阻碍消费扶贫发展的一大因素。许多顾客在购买其产品时对消费扶贫政策了解度较低,以至于对消费扶贫产品的质量存在一定可信度问题。只有加强消费扶贫及其产品的宣传,定期参与线下展销会、开设线下体验店,引导顾客亲身实地地感受购买消费扶贫产品,才能更好地促进消费扶贫政策在全社会的广泛开展,营造全社会良好的购买氛围。

同时由于贫困地区物流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在开展线上消费扶贫活动的同时,其产品的运输时长、保存时间以及销售半径受到物流运输链的极大限制。特别是生鲜类农产品,由于冷链物流较为薄弱,一方面导致生鲜、即时类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极大的损耗,另一方面导致其消费扶贫产品的销售半径趋于缩小,市场容量受限,不利于贫困农户的致富增收,更加影响稳定脱贫机制的建立。

(四)缺乏新兴专业人才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尤其农村地区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农民普遍年龄较大,后继人才缺乏,年轻人口较少。而消费扶贫地区多为贫困落后地区,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区域内大量年轻高素质劳动人口外流,加剧人才缺口。

同时,贫困户之所以比较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资源,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办法进入到市场体系中,难以分享到市场体系的红利,依托电商新业态推进消费扶贫,有望成为精准脱贫的新途径之一[5]。但农村老龄人口无法全方位地参与到消费扶贫新业态的发展过程中,年轻人口的缺失,阻碍了消费扶贫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创新,并影响消费扶贫新业态的发展。

只有吸引年轻人才,进一步放大消费扶贫效果,完善相关配套举措,加大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才能推动消费扶贫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从而更好更快地推进消费扶贫的发展。

四、消费扶贫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创新产品

消费扶贫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之中,应开发独具其地域特色的消费扶贫产品,并且在产品创新过程之中,可以与当地高校、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大力研究符合其地域优势的消费扶贫产品,学校通过专业知识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农户进行生产、种植,消费扶贫企业进行销售。通过三方有力合作,共同打造符合其地域特色,同时扶持具有产品竞争力的消费扶贫产品,以此来有效提升消费扶贫产品的销售量,在市场竞争之中获取一定市场地位。

(二)以需定产

消费扶贫企业可以通过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利用电子商务公司的大数据,掌握其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市场需要作为生产的参考标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还可以促进贫困农户生产种植的消费扶贫产品的销售。

通过平台大数据的支持,预测需求量较大的农副产品,引导贫困户有序合理地生产和加工。而平台通过预售制,通过订单的形式提前订购贫苦农户的产品,并将彼此之间的消费关系在一定时间内确定下来,也有助于贫困农户的产品在市场中更好地售卖。

(三)大力宣传并建立高效物流运输体系

大力开展消费扶贫产品宣传,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及参加线下展销会的形式,宣传消费扶贫,使消费者认可并愿意购买其产品。全世文的研究表明,在扶贫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由于识别成本更低,渠道化的消费扶贫策略会发挥更大的优势[6]。因此,定期参加线下展销会,促进消费者近距离了解消费扶贫产品,在宣传产品的同时对于产品的销售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消费扶贫产品物流运输基础建设进行整合,建设高效物流运输体系,对生鲜产品类消费扶贫产品,减少其冷链物流运输的时长,加强物流供应链的整合,利用现有高效物流网络,减少生鲜农产品的物流损耗。通过加强物流供应链的整合,建设高效物流运输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减少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损耗,更大程度地保证生鲜产品的品质,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消费扶贫产品形象。

(四)制定政策吸引人才,定期进行学习教育

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新型劳动力的减少对于推广消费扶贫与“互联网+”相结合来说较为困难。政府及社会可提供援助措施及岗位,吸引就业困难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消费扶贫乃至乡村振兴之中,通过设置岗位及税收补贴形式,引导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投入到消费扶贫和乡村振兴之中,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助推我国消费扶贫政策及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困难现象,还有助于促进消费扶贫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消费扶贫教育平台,定期开展学习教育,促进贫困地区消费扶贫农户的信息更替,紧跟市场发展新理念,从而促进人才与市场相匹配,实现消费扶贫的较快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农户消费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6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1-01 03:15:06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2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