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下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与对策

2022-12-22 16:05:48吴莉娟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劳动者马克思劳动

吴莉娟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关键字:数字经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劳动者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总的来说,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两位都是英国古典政治学家,马克思对古典劳动价值论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在批判与继承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二因素理论

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是从“商品”的概念开始研究劳动价值论。何为“商品”?马克思对其进行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了清晰定义的同时,也科学地界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何为“使用价值”?其实就是商品的有用性,这是商品本来就有的,因此它也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总之,商品只要有用,它就有使用价值。换言之,如果是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它是否就是商品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人的需求有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对商品的需求不可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根据需要有其自身独特的需求。所以,在马克思看来,一个商品如果对他人、对社会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其次,商品必须是人类劳动的产品。物品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耗费和凝结人类劳动,那它就不是商品,比如阳光、空气、水等,虽然它们都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耗费和凝结人类劳动,所以它们不是商品。最后,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实现,这也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唯一途径。一个物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上述的三个条件。

何为“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商品特别具有的,因此它也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交换两种商品的时候,我们表面看到的就是两种商品的价值在进行交换。其实不然,真正进行交换的是凝结在两种商品内部的人类劳动,所以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人们劳动创造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劳动二重性理论

何为“劳动二重性”?就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方面属性。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与以往的经济学家不同,他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的。因此,马克思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什么是“具体劳动”?就是指有用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形式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也是各式各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多样性的。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体现的。那么何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劳动,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个量,一个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既对立又统一,既有统一之处,也有对立的一面。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距今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60多年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很多事物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也早已与过去有所不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自然也面临新的挑战。

(一)商品存在形式多样化,非物质形态商品价值占比提高

商品形态的发展与多种因素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新商品形态及其价值增值的影响尤其是现实意义是与日俱增的。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那时手工劳动被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所取代,而且资本主义工业以发展迅速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很快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那时候马克思的关注点更多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生产的有形物质商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要素,比如科技、知识、管理等参与到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所以物质生产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越来越多的物质形态商品被生产,而且也生产了越来越多的非物质形态。信息产品的出现可谓是历史性的改变,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信息产品的出现和发展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标志性成就,在生产生活中,被商家和大众广泛应用的数字商品和网络商品就是其主要形式。商品形态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非物质形态商品的发展取得新进展,其价值占比越来越高。当前,世界范围内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当属发达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甚至高达70%。

(二)劳动范畴和劳动领域范围不断延展

商品形态在不断拓展的同时,与马克思所关注的物质生产及其领域相比,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及其领域也得到了延展。除了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之外,还有服务领域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服务劳动,现代服务业在当今世界占据重要地位,它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直接相关,呈正相关的趋势;提供生产效率和生产环境的是进行资源配置及维护生产生活秩序的管理劳动,科学管理是经济高效且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1];科技知识领域创新科技产品和知识产品的创新劳动,创新在当今世界是必不可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数字领域生产信息数字化产品的数字劳动,信息数字化生产在当今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等等。《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2]。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增加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美元,扩展到2020年的39.2万亿美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提升至38.6%,说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据此,我们不难预测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数字经济还会进一步发展,突破目前的发展状况。

(三)按劳分配制度下收入分配问题弊端暴露

马克思主张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也遵循这一原则,但是目前要素与分配所得的差距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无法回避,这也是数字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一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的,但是资本家者却将价值占为己有,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生产资料,这也是剥削和异化劳动出现的原因所在。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实质就是根据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分配的多少取决于所占有的生产要素的状况,拥有得越多,分配得越多,反之,拥有越少,分配越少。多种方式并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相应的弊端,比如按劳分配在分配的过程中逐渐被弱化以及按要素分配导致收入差距悬殊越来越大等问题。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中,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这是第一次明确数据可作为生产要素的构成内容参与收入分配。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呈现出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数据生产要素具有巨大的潜能,其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会逐渐提高,所以按贡献率所得的收入份额也会随之逐渐提高。

(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不断变革

在今天,科技创新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有目共睹的,生产关系的各环节都有多种生产要素的参与,与此相适应,生产方式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从劳动的视角来看,当今劳动更多的是复杂劳动,这就对劳动技能以及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劳动对象来看,劳动对象从自然发展到人工;从劳动手段来看,在各行业的生产中、在社会的各领域和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互联网的参与,可以说,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已经成为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可见现代化和智能化是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数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中深受青睐,目前也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取代人工劳动的情况;从产品形态来看,劳动产品形态呈现出新旧交融、多元并存的状态,普通产品与之前相比,其含金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问世越来越多;从组织形式来看,组织劳动的表现形式各异,有单一集中的,也有多种分散的,统一自主等,在现代社会自由劳动者已经被人们习以为常了;交换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原因,放眼今天,交换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更是前所未有的,大多数的社会财富和消费能力聚集在少数富人手里[3],综上所述,相较于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时期,当今时代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要求我们应在时代中思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对策

(一)劳动者:尊重、保障、和谐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所以,我们应对劳动及劳动者给予高度的尊重。第一,营造社会良好氛围。首先,对每一位劳动者,我们都要本着尊重的原则,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社会尊重。不论工作岗位、不论工作职务、不论工作形式,所有的劳动者都值得去尊重,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社会文明进步。在数字经济时代,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科技工作者更值得尊重,而忽略了那些非科技工作者,这是错误的。其次,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劳动者只有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就业岗位,然后才能在其岗位上尽其才、尽其力、尽其所能,从而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第二,保障劳动报酬。要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科学地制定工资标准,避免出现差距过大的情况。当前,收入分配更多倾向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应予以纠正。增加劳动者的相对收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第三,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是联络工人和企业的一座桥梁,和谐,给工人带来的是尊重、温暖,给企业带来的是保障、前进,这就直接带动了经济的高质量、持久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与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分不开的,和谐的劳动关系也表现为尊重劳动者人格尊严,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市场:净化环境、规范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守价值规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市场和市场机制,为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第一,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公平公正。相对自由的竞争是最真实的,而只有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关于供求、价格的信息往往是最有可信度的,企业可以根据商品市场价格自主生产经验,生产根据商品市场供求自主调整。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一定会充满竞争,而市场主体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一定会进行创新,改进技术。公平竞争的市场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第二,市场秩序必须规范有序。市场秩序对市场机制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规范的市场秩序会促进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会阻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

(三)经济:融合发展、科技创新

依靠过去传统的产业经济和金融经济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已不太现实,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依靠数字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经济形态主要是产业经济和金融经济,当今的经济形态则是数字经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差别,数字经济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通过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催生出许多从未出现过的各类新业态。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进程中,劳动价值论是必须坚持的,我们在坚持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发展。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同时,坚持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劳动效率紧密联系,而劳动效率受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直接影响,所以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对数字劳动者我们应给予高度的尊重,并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产商品的劳动状况和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是密切相关的,应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劳动是为了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如果想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和价值,那么创新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创新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发展靠创新,科技创未来,所以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是当务之急。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意义十分重大,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遥遥领先。科技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劳动,这就对科技体制变革、经费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其次,加快新技术转化。新技术转化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商品的产出量增加,会产生规模优势和价格优势,从而带来超额价值[4]。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的收益以及其自身优势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者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28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