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喜凤
党的二十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部署,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把握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奋进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的“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搞清楚弄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要持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落实情况作为督办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1 年,全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 年下降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绿色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征程上,美丽中国建设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是资源过度开发和粗放低效利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奢侈浪费造成的。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亟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策。要坚持源头防治,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向污染宣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21 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 的平均浓度比2015 年下降了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率达到了87.5%;地表水I—III 类断面比例达到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1.2%;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赢得了民心,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奋进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关注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5 个国家公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奋进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运用系统观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2020 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2021 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 年的72.4%下降至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 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奋进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要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新贡献。推进“双碳”工作,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中国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持续深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活。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一刀切”,确保能源安全。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目标已明确,蓝图已绘就,路径已清晰。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快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