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研讨与分析

2022-12-22 15:06孔庆伟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藏品文物博物馆

孔庆伟

(孔子博物馆,山东 曲阜 273100)

引言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展示窗口,浓缩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精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标志。面对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博物馆不再是单纯的保存藏品的地方,而是形成了一所聚集了科研、教育和宣传等众多职能的综合性文化机构,职能的增加也对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科技的引领下,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将信息化技术合理运用到博物馆工作中成了业界的热议话题。本文力图通过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适合我国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以达到博物馆产业升级的目的。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一)博物馆

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博物馆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博物馆发展初期,博物馆主要被认为是文物的收藏和科研机构,这一时期对博物馆的认知主要是从博物馆所承担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来定的。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的文化事业也越来越受重视,博物馆的发展也有了”市场化”的迹象,如博物馆与旅游业结合的”文旅融合”模式。同时,我国对博物馆的定义也逐渐强调了其公益性和开放性,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2006年)的阐述,我们可以把博物馆理解为是收藏、科研、保护、展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面向广大群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文化服务机构。

(二)博物馆信息化

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是围绕博物馆的各项任务而展开的,服务对象包括馆中藏品、科研人员和观众,也包括博物馆的各项软、硬件设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对各种资源的高效整合来降低成本、优化模式,并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和管理,提高博物馆的整体运作效率。

博物馆信息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基础设施现代化、信息服务泛在化、业务管理高效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主要指的是博物馆的基础网络、数据、资源等,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实时采集馆内各项动态数据,并且保证数据的准确与完整以及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信息服务泛在化指的是博物馆向观众提供的信息服务已经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与地点,而是延伸至观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博物馆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为观众远程预约、订票等提供方便,还可以提供自助游览、智慧引导、电子门票等服务,保证观众不论是远在千里之外还是置身博物馆之中,都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周到的服务。

业务管理高效化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实时数据为对象,通过对数据的精确分析达到智慧化管理的目的。博物馆搜集到观众对博物馆的评价和建议,对相关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升博物馆的用户满意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博物馆信息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藏品征集信息化。一家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馆藏的文物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开展展览,举办社教活动,进行科研的基础,这一点是不论博物馆未来发展到何种形态都不会改变的。利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机会,提高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从藏品征集到藏品入馆的一系列流程,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藏品征集渠道,扩大藏品征集的区域,从传统的单向征集方式转换为多渠道征集,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跨区域征集。在藏品运输之前,先建立藏品安全信息档案,对藏品运输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数据模拟,保证藏品在运输过程中万无一失,增强藏品运输安全性,保质保量的完成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

藏品保护信息化。如上文所说,藏品是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基础,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的维护藏品原貌,延缓藏品受到的损害,保证藏品的安全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博物馆的藏品保护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如对展柜微环境的控制,库房的恒温恒湿设备,展厅的智能灯光等,都是现代化的保护设施。但博物馆的藏品不可避免的需要外借展出,而藏品在借调时或多或少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平衡好藏品保护和对外的宣传展出是博物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藏品信息化在此刻就凸显了重要作用。对藏品进行拍摄、扫描、制作3D模型,这些数码资料可以代替文物本体发挥宣传作用,特别是不宜移动或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物藏品,信息化的保护手段既可以避免藏品受到损害,又可以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藏品、认识藏品,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博物馆管理信息化。博物馆管理分为安全管理和行政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博物馆需要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升安防水平,如安检探测门、烟雾自动报警器、防盗报警装置等。在行政管理方面,博物馆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都可采用信息化的办公系统,保持各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在文物管理方面,利用博物馆的藏品管理系统,对藏品的入库、出库、调动等进行实时记录,做好藏品的分类和整理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

博物馆服务信息化。博物馆除了承担有文物保护、研究等职能外,还有展览、社教等服务职能。展览信息化可以让观众从多角度理解藏品,如在展览陈列中使用虚拟互动体验,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让观众与虚拟展示物展开互动,以此来加深观众的印象,给观众提供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传统博物馆社教工作通常采用报告或讲座的形式,但这种形式的社教活动会受到时间、地点等诸多限制,让许多原本对此有兴趣的观众无法参与其中,也给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社教活动的信息化可以打破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困难,比如采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互联网新型方式进行社教活动,根据观众不同的年龄层、受教育程度,策划丰富多样的社教方式,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文化自信也成为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同的表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社会文化机构推出了各类新节目、新策划来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如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河南电视台的《中秋奇妙游》等,此类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这就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借助现代的宣传手段来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中需要坚持提升业务能力,争取为我国在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悄然改变了世界,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追求方便快捷的工作、娱乐方式已经成了新时期大多数人的共同选择。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加快信息化建设是适应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是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自身求新求变的重要体现。借助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网络社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愈发重要。博物馆要想在互联网世界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转变原有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拉进与观众的距离,用信息化的方式整合馆藏资源,再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给社会大众,建立博物馆交流渠道,让博物馆在互联网时代也能充分体现其文化和教育价值。

(三)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满足公众需求的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受教育程度更高,同时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更加高涨,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更强,观众需要的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浅层“观看”,而是需要对藏品的深层理解与互动。这都促使博物馆通过信息化大数据调查观众的喜好,考虑分析观众的满意度,将“以人为本”当成博物馆的经营理念,如果博物馆依旧固守陈规,只注重单向输出,忽略了观众的反馈,则无法满足观众所需的高品质的参观体验感。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下,博物馆的观众已经不单指实际走入博物馆的观众,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接受博物馆信息的社会群众,也可称之为博物馆的观众。这类观众虽然没有身处博物馆之中,但依旧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由于这部分观众群体数量大,年龄层、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情况各不相同,浏览博物馆信息的目的也不同,有的观众为了放松休闲,希望看到轻松、愉悦的信息;有的观众为了出行而提前做准备,因此需要博物馆的相关运营信息;有的观众为了研究、学习,因此需要更为专业的信息。正因为观众不同的目的,导致了对博物馆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博物馆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需要根据观众的结构对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细分,及时更新传播内容的方式,为互联网观众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

(四)博物馆信息化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博物馆对一个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也在某个层面上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博物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需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我国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更是需要向世界宣传、弘扬中华文明,扩大其影响范围。但是为了保护文物的安全,有些珍贵文物并不适合外展,这就需要打破常规的出国外展的方式,用信息化的方式打造博物馆品牌,将博物馆资源制作成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信息形式,通过国际互联网与外海的观众展开互动,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

我国博物馆自2008年免费以来,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这一方面促进了博物馆的文化输出,另一方面也给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国的公立博物馆在人员配置,资金划分、生产经营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面对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提高管理效率,与数字媒体展开全方位合作,主动迎合社会的变革和公众的需求,扩大传统博物馆的职能,努力发展成为集文物收藏、研究、社会教育、文化宣传、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以信息化建设来确保博物馆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虽然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博物馆的信息化程度仍然不够深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正视自身不足,努力弥补差距,才能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

(一)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兴起较晚,尚未形成博物馆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体系,学界对此也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认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还不够完善,如今依然存在信息化就是建设硬件平台的浅薄认知,因此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难以形成有效的讨论与前瞻研究。

在博物馆闭馆期间,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云展览”在各大博物馆上线,成了博物馆新的传播模式。“云展览”是建立在博物馆资源信息化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数据信息传输到用户面前,实现“足不出户”的观展形式。但因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博物馆信息资源传递的效果缺乏衡量标准,无法进行及时的跟进与改善,造成了资源分配不合理或者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尽快形成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制定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参考标准,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才能让博物馆更好的发挥其自身价值,履行自身职能。

(二)摄影技术有待提高

文物摄影工作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摄影设备的更新迭代使得拍摄效果不断提升,各大高校或社会培训机构也开设了摄影专业课程,摄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但是与其他摄影不同的是,文物摄影除了需要拍摄出文物的真实、生动以外,还要需反映出文物的色彩、造型、文化属性等,这对摄影师来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另外,文物摄影也极考验拍摄者对文物的理解。文物并不是一件普通的器物,而是浓缩了的文化符号。因此想要拍摄出好的文物作品,需要拍摄者精准把控灯光、布景、角度、距离、曝光时间等因素,没有专业的摄影培训和实际经验是很难达到要求的。此外,文物拍摄作品的后期处理也非常重要。许多拍摄作品需要靠后期处理提高作品的质量,但过度处理又会损失作品的真实度,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因此后期处理也是对拍摄者专业水平的考验。

(三)技术设备更新不及时

博物馆信息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图片、视频、虚拟形象等呈现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对文物进行扫描并录入数据库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都配备了扫描室,但扫描仪、打印机等硬件设施还存在不少差距。如在制作书画作品的复制品时,需要纳米精度的打印机和高分辨率的显示器,这是我国许多二、三线城市的博物馆不具备的。

另外,博物馆的数据库储存着庞大的数据资料,虽然数据储存对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在上传与下载资料的过程中,仍会出现系统反映卡顿和上传、下载资料速度过慢的问题,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了数据本身比较复杂之外,还存在网络性能跟不上数据传输要求的因素,所以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设备的更新,还要考虑到网络的传输速度以及稳定性。

(四)人才储备不足

传统博物馆主要担负文物的收藏、研究、展出等职能,因此博物馆相关的科研人员较多。随着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紧迫。当今形势下,博物馆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文博专业学习背景的人才,还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但从目前的实际情来看,博物馆从业人员往往单项能力较为突出,却无法满足综合能力的需求。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员,缺乏对文物相关知识的了解,而具备文物知识的人员,对信息技术又不甚了解,这就导致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内容与技术的分离,给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造成一定影响。

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在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博物馆的工作对象向来都是“藏品”,而服务对象则是“观众”。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这一概念也在不断扩展,不论是前来实地参观的观众还是通过线上接收信息的观众,都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科技的进步促使博物馆与新兴媒介的相互发展交融,信息的传播渠道也在发生变化。作为藏品与观众之间的纽带,博物馆要积极吸收观众的反馈信息,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与观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进一步降低博物馆的参观门槛,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博物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严肃的学术机构,而是面向大众的、包容的、有活力的文化教育场所。

(二)加强新技术的运用

在“文化强国”目标的指引下,博物馆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用科技的力量助力传统博物馆的升级转型,拓宽博物馆的传播渠道,在博物馆管理、运营、展览、文物收藏、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性改变,加快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如利用恒温恒湿设备保持文物所处环境的稳定,减少外部环境对文物的破坏;利用智慧导览系统,为观众合理规划参观路线,并对文物进行实时讲解;利用VR虚拟技术,让观众可以和文物展开互动,提高参观体验;利用3D建模,复制和保存展览现场,让错过展出的观众可以在复原的虚拟展厅中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众所周知,博物馆工作涉及多个专业与学科,目前我国博物馆工作者多具有考古、历史等专业学习背景,但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分布不均,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沟通,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不利。博物馆的发展需要更多“一专多能”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博物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传播、数字多媒体技术等,用专业的人才队伍促进博物馆的发展。有鉴于此,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加强与博物馆的合作,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另一方面各博物馆需要加大内部培训力度,有意识地完善人才队伍,加强各博物馆之间的学术交流,培养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博物馆的全面发展。

(四)构建安全保障系统

博物馆收藏、展出了大量珍贵文物,同时又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场所,因此保障博物馆的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随着参观人数的上升,传统的“人防”措施已经远不足以维护博物馆的安全运行,博物馆必须有效运用科技信息技术为博物馆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如视频监控系统、人流监控系统、智能消防系统等。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全天候实施监控,并且具有人脸识别、画面缩放等功能,视频文件还能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储存,方便调取,为解决突发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人流监控系统能够监测实时人数,统计人流拥挤区域,为博物馆制定参观线路提供参考。并且还能设置人流警告信号,对大面积的拥堵发出警报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智能消防系统具有火灾探测、自动报警、联动灭火等模块,能够在火灾发生的初期就启动应急机制,防止火灾的扩大和蔓延,尽可能降低火灾对文物的损害。

除此之外,博物馆安全系统还包含电子门禁系统、巡更系统、防入侵报警系统等,这些都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需要给予重视的安全保证设施,只有不断加强博物馆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防患于未然,让博物馆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营,让代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物长久地流传下去,为我国实现“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博物馆从业人员要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继续强化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效率、推动藏品信息化保护、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让博物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藏品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