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映雯
广东省有色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80
拟建道路位于韶关市东南片区,总体呈东南向, 为新建一级公路兼顾城市道路工程,路线全长 2.851km,设计时速为 60km/h,设计为双向四车道, 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根据规划,本工程包含3座桥梁、13座涵洞。目前道路处于施工状态,拟建场地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包括农业用地(农田、果园)、林业用地(林地、荒地)、养殖用地(鱼塘)及村庄等,拟建道路为新建工程,为适应地形,避免大挖大填,破坏自然风貌,公路布置时按现状地形布设。拟建道路目前正在施工,主要工程已施工,尚未完工。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地质上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域出露的岩石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评估区区域上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期构造阶段多次和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周边以瑶岭~曲江断裂带为主,野外调查尚未发现明显的断裂构造。因此评估区位于褶皱、构造、断裂较发育区域,但其活动性弱,建设场地附近无全新世活动断裂,对评估区场地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总体上评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复杂程度为简单。
评估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韶关市地处粤北中部、岭南山脉以南,广东省北部,曲江区属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带的湿润性季风型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影响,在地形的配合下,形成相当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多低温阴雨。
曲江区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601.8mm,最大年降水量为3458.5mm(2015年),雨、旱两季分明,3~8月为雨季,9月~次年2月为旱季,各占半年。
总体上,评估区内灾害性天气次数相对较多,暴雨日数较多,拟建工程地面高程高于马坝河河水位,故水文因素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气象条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尤其在路基挖填方中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为中等。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粤北中部、南岭山脉以南。评估区所在地为韶关市曲江区,所经地属于剥蚀与溶蚀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区和马坝河阶地、山间洼地相间,彼此相连,呈波状起伏,山丘大体呈椎体浑圆状,地形地貌条件中等。
评估区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帽子峰组,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地层及第四系残积层等。
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D3t):该层主要分布在评估区东南侧,拟建工程线路段钻孔未揭露到该地层。岩性由微-隐晶灰岩及花斑状灰岩、白云岩等组成。
泥盆系上统帽子峰组(D3m):该层主要分布在评估区东侧,为褐灰、灰色中厚层~薄层条带状、条带瘤状泥质粉砂质灰岩。
石炭系下统梓门桥组(C1dz):主要分布于评估区的北西侧、东北侧及评估区内南侧,拟建工程线路未经过该地层。
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广泛分布于评估区,为评估区的主要下伏基岩,本次评估工作施工钻孔均揭露到石灰岩,浅灰色,微晶结构,中厚层-厚层构造。
第四系(Q):评估区内第四系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淤泥、圆砾、粉砂质粘土等。
评估区内地层分布较少,地层倾角稍陡,部分岩层倾角>45°,地层岩性条件复杂,地层岩性条件对工程建设影响复杂。
评估区的内岩层节理发育程度中等,基本与岩层产状一致,评估区无第四系以来的新构造运显,4条断裂构造通过评估区,岩层倾角较大,稳定性较好,岩体较完整,地质构造对评估区内拟建道路的影响较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
综上所述,评估区岩土层分层较多,岩土层厚度变化大,力学性质离散性大,岩土水理性能差,容易出现骨解、渗漏破坏、崩解软化等。建设场地存在的不良工程地质作用主要为岩溶及特殊性岩土,对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评估区内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补给径流区,大气降水通过裸露碳酸盐岩类的岩溶裂隙入渗补给岩溶水,一般说来,质纯灰岩岩溶裂隙十分发育,连通性好,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评估区的北东部、东部及南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为马坝河、曹溪河的分水岭;西部为地势平坦的河流阶地,主要汇集评估区及周围的河水、大气降水和冲积层水,汇水面积约11.1km2。
由于评估区位于岩溶山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在岩体中形成洞穴,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溶水洞,岩体内部有暗河、溶洞,拟建道路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机械作业,施工过程的不同程度的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稳定性,可能引发岩溶地面塌陷。
评估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道路兴建、村庄建设、渔业养殖生产活动、农田耕植以及厂房建设,野外调查发现均未出现崩塌/滑坡现象[1],详细描述如下:
拟建道路K0~K0+400附近主要为居民区、农田、林地、铁路、公路等,目前起点处正在铺设人行道、下水道建设等,横跨下穿京广线铁路段尚未动工、连通;K0+370处东侧目前已完成路堑边坡的开挖且有较深的积水,拟建道路两侧的边坡多长杂草,目前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拟建道路K0+400~K0+740附近主要为农田、小山包及零星分布小鱼塘,该段已基本完成路堑边坡的开挖,位于坡脚处已建好坡脚排水沟,水沟有地下水流出,边坡目前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危害对象主要为过往行人、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等,危害程度小。
拟建道路K0+740~K1+220两侧附近主要为农田、小山包、林地等,附近零星分布低矮居民建筑,该段道路目前正在施工,位于坡脚处已建好坡脚排水沟。危害对象主要为过往行人、车辆、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等,危害程度小。
拟建道路K1+220~K1+569为跨大宝山铁路桥,桥面已铺设沥青、已做好护栏,桥路封闭。危害对象主要为过往行人、车辆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等,危害程度小。
拟建道路K1+780~K2+200为坡高0.5~3.5m、坡率1:1.5、长度约422m土质路堤边坡,坡脚已做排水沟。目前道路正在施工,边坡长杂草,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危害对象主要为过往行人、车辆、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等,危害程度小。
拟建道路K2+260~K2+500两侧坡高0.5~10.0m、坡率1:1.5、长度约249m、168m土质路堑边坡。目前道路正在施工,坡面种植爬藤植物、杂草,已做格构梁护坡,处于稳定。危害对象主要为过往行人、车辆、工程施工作业人员等,危害程度小。
拟建道路K2+500~K2+680为坡高1.2~7.5m、坡率1:1.5、长度约185m土质路堤边坡,格构梁护坡,坡脚处已做排水沟,坡面已种植灌木、长杂草,道路正在施工,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危害对象主要为过往行人、车辆等,危害程度小。
拟建道路K2+680~K2+760为曹溪河中桥,桥已建成,目前处于施工状态,尚未完工,道路封闭。危害对象主要为过往行人、车辆等,危害程度小。
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建设工程类型、规模和施工方式等,预测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边坡崩塌/滑坡、基坑崩塌四种[2]。
(1)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工程地质钻探,评估区中西部、东部下部基岩为石灰岩,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中部主要为砂岩,不存在岩溶地面塌陷。
根据评估区钻孔揭露岩溶情况及区域岩溶发育特征,拟建场地属岩溶中等发育场地,判定评估区中西部、东部岩溶中等发育,存在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地面沉降。分析评估区地质条件及工程建设特点,影响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填土固结压密和残积土压缩固结变形。评估区内粉质黏土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大,人工填土层主要分布在沿线两端,钻孔揭露的厚度较小,路基施工过程需要要开挖、换在、夯实。路基回填主要为粉质黏土,由于回填土松散、未完成固结,其承载力低,道路施工过程中,设备易遭受地面沉降的影响,出现地面下陷,使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面沉降的危害,危害过往行人、车辆等,预测地面沉降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均为小~中等。
(3)边坡崩塌/滑坡。由于本工程建设,会形成高度不一的路堑边坡,未建道路路段若边坡一次性大规模开挖、开挖高度过度、开挖坡度过陡、开挖后未及时进行护坡处理等,工程建设本身会遭受路堑边坡崩塌/滑坡的危害,建设过程中危害施工作业人员、施工设备、过往行人车辆等。
(4)基坑崩塌。本工程下穿铁路箱桥建设,开挖的同时做好土方喷砼护壁、顶部桩基支护、铁路支护、地下水排水降水等,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本身会遭受基坑崩塌的危害,建设过程中危害施工作业人员、施工设备、列车等。
评估区线路总长度为2.851km,评估区总面积4.568km2。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要素、量化指标及区段危险性判别原则,可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性大区(Ⅰ)、危险性中等区(Ⅱ)、危险性小区(Ⅲ),其中危险性大区分为危险性大区一亚区(Ⅰ-1)和危险性大区二亚区(Ⅰ-2)。
(1)危险性大区一亚区(Ⅰ-1)。危险性大区一亚区(Ⅰ-1)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边坡崩塌/滑坡、基坑崩塌。
(2)危险性大区二亚区(Ⅰ-2)。危险性大区二亚区(Ⅰ-2)区预测该区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边坡崩塌/滑坡。
(3)危险性中等区(Ⅱ)。该区主要处于拟建道路中部段,主要工程有填方路堤边坡、大上跨宝山铁路桥桥台边坡,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沉降、边坡崩塌/滑坡预测地面沉降。
(4)危险性小区(Ⅲ)。该区主要为山林地,预测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沉降,预测地面沉降的危险性及危害性小。
(1)本工程桥梁工程采用桩基础可把地面荷载传递到深部可靠的、完整的岩石中,解除岩溶塌陷对桥梁桩基础的潜在危害;(2)岩溶洞穴和土洞充填:对已查明的岩溶洞穴和土洞充填采用水泥浆砂浆充填;(3)地下岩溶水补给来源较丰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在评估区范围内超量、大降深抽排地下水(尤其是周边建设场地基坑降水),避免地下水水位急剧变动,防止土洞、溶洞和塌陷的出现及继续发展;(4)开展地下水动态的观测,掌握地下水变化规律,对可能出现的岩溶塌陷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由于软土分布广泛,厚度较大,是引发地面沉降的主要不良土层,地面沉降的防治重点是对软土进行处理,主要处理措施建议如下:
(1)拟建道路路基回填路段、桥头链接处,均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在工程建设时,需要对路基进行分层夯实,存在软土的需进行换填、夯实处理;对软土可采取袋装砂井、稳定喷粉桩、深层搅拌桩、碎石桩、等载或超载预压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2)由于填土厚度较小,可采用换填法处理;(3)路基填料应按设计要求选用,并且分层填筑,压实处理;(4)加强对进场道路的地面沉降监测,设置监测点,出现地面裂缝,地面沉降等,应及时处理。
(1)评估区内现状路堤/路堑/桥台边坡已进行护坡加固的,要进行定期变形监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完成后发现异常应该及时做也护坡处理;(2)对于尚未开建的路堤边坡段,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施工填方前应将耕植土,草皮、树根全部清除后再填土,填料时应分层碾压;(3)评估区内现状路堑边坡已进行护坡加固的,要进行定期变形监测;(4)对于尚未开建的路堑边坡段,在开挖边坡时,应当避免一次性开挖,应当进行分级开挖,避免一次开挖边坡高坡度过高、坡度过陡的情况。
(1)对于下穿铁路段的箱桥施工前,提前了解是否有地下管线,避免破坏地下管线,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财产损失等,采用架空顶进施工,分段掘进;(2)基坑施工前,做好铁路轨道的支撑;(3)基坑施工过程中,注意基坑土方砼护壁、桩基支撑、地下水的排水及降水;(4)避免在雨季施工;待基坑支护等相关措施做好、验收合格后,才进行下一步的施工,避免出现塌方;(5)建设单位应该联合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队,定时监测地面沉降、铁路轨道形变、基坑土方崩塌等,提前做出应急处理措施。
1、评估区存在软塑状粉质黏土,故桩基础设计、施工过程中时考虑到软土沉降引起的负摩擦力作用,同时定期做好桥台边坡的形变监测。2、道路施工尚未完成,应注意坡面防水,避免下渗、冲刷,避免出现边坡形变滑动,同时要定期进行边坡形变监测。3、工程施工建设期间,在软土、填土厚度大且埋藏较浅地区,施工材料的堆放应避免过重、过高,防止因荷载过大造成软土沉陷而引发安全事故。4、为避免地下水对桥梁结构产生腐蚀,在工程建设时采用相应的防腐措施。5、工程规划和施工时,应充分考虑评估区周边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合理使用土地。6、建设单位应根据实拟建道路实际情况,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7、采取“三同时”的方法进行拟建工程及地质灾害防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