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涠洲岛民宿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2022-12-22 09:34袁瑞钰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21期
关键词:民居民宿建筑

袁瑞钰 李 政

涠洲岛民宿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缺少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和重视,多数经营者仅凭个人主观判断便决定了民宿产品的形式;加上政府对于宏观经济指导不足,导致涠洲岛民宿出现空间功能单一、室内装饰缺乏个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文化特色缺失等诸多问题,长远看不利于旅游民宿的发展。

因此,本文对涠洲岛民宿进行研究,以地域文化、地域性建筑、地域性景观的更新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对涠洲岛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和海岛自身特色挖掘进行设计研究,希望为涠洲岛民宿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地域文化与海岛民宿

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不同,它是产生于现代社会语境下的种系,是在凸显差异、强调交流、重视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以不同层次的地域单元为基础,对文化多样性与景观差异性进行关注与研究而形成的文化种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的积淀,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海岛文化就是源于海岛而形成的文化,是人与海岛长期依存所产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物质创造的总和[1]。

海岛民宿发展初期,渔农户或租赁户利用岛内空闲房间,结合海岛文化、海洋景观、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以及渔业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为游客提供住宿[2]。

近年来,随着海岛旅游业的逐步兴起,外来投资者开始择址新建海岛民宿,投资成本较大,住宿条件优越。

2 涠洲岛民宿空间形态特点

涠洲岛为火山喷发岩浆堆凝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正南方,北部湾北部,与北海市的直线距离为39 km。岛屿自南向北逐渐倾斜,形状近似圆形,南端有一新月形的港湾,南北长约6.5 km,东西宽约6 km。涠洲岛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3 ℃,年均降雨量为1 380.2 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几乎全年都是海岛旅游季[3]。

目前,岛上共有55 个自然村,共有2 000 多户人家,16 000 多人口,85%以上都是客家人。岛民主要以捕鱼为生,海产品主要销往北海。岛上的主要景点有鳄鱼火山口公园、五彩滩、石螺口沙滩、滴水丹屏以及盛塘天主堂等,旅游资源丰富,岛上设施和服务日趋完善。以下从民宿的规模、建筑、功能3 个方面对空间形态进行设计研究。

2.1 民宿规模

目前,涠洲岛约有960 家民宿,床位数接近2.4 万个,房间数接近1.4 万个,多分布在靠海的滴水村、竹蔗察村以及石螺口村等。这片区域是低端民宿的集中地,基本以大栋楼房为主;而高端民宿主要集中在涠洲岛的中部和北部,以老珊瑚石房屋改造为主[4]。从客房间数来看,主要集中在10 ~15 间,其次是5 ~10 间和15 ~25 间,这3 个范围的民宿数量占到总样本数量的80%。从客房面积来看,大床房面积约26.5 m2,2 床标准间面积约25.9 m2,3 床房面积约29.9 m2,家庭房(套间)的面积约为99.4 m2。

综上所述,涠洲岛民宿的总体分布依次受名胜风景区、海洋和田园等自然资源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大部分民宿的规模有限,但房屋面积却较大,且逐渐由追求客房数的粗放型民宿向追求住宿品质的精致型民宿转变。

2.2 民宿建筑

从民宿建筑特点来看,涠洲岛民宿建筑类型大致可以分为4 类。

(1)现代民居改造的民宿建筑。外来投资者通过租赁经营,形成别树一帜的现代化特色民宿,住宿条件较为舒适,游客可以体验具有原始风貌的周边建筑及环境。目前,这种类型的现存建筑数量最多。

(2)择址新建的现代化民宿建筑。此类型的建筑一般投资成本大,功能设施齐全,设计形式新颖独特,但相对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3)传统民居改造的民宿建筑。此类型是指在涠洲岛传统民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民宿,一般在保留涠洲岛传统民居空间结构特征的同时对建筑结构进行有机更新和功能重组。游客能够感受当地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

(4)择址新建的仿古民宿建筑。此类型是指采用传统民居结构形式择址新建的民宿建筑,一般采用传统民居的现代表达方式,投资成本较大,住宿条件优越,游客能够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感受民居呈现出的地域特色。

2.3 民宿功能

由于自然、人文及经营者理念不同,民宿功能也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4类。

(1)海滨民宿。涠洲岛海洋资源丰富,这类民宿靠近大海沙滩,客房多为海景房,且大多为择址新建的现代化建筑民宿,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民宿类型,在旅游旺季时需要提前预定。

(2)传统建筑民宿。这类民宿由传统民居改造、择址新建仿古建筑两种建筑形式组成,以珊瑚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保留传统民居的布局,游客可以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感受地域文化。

(3)渔家乐民宿。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出海捕鱼、海上快艇等项目,遇到当地节日时还可以在民宿主的带领下祭祀祭奠,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4)农园民宿。这类民宿将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完美融合,游客可以体验蔬果采摘、农耕、糕点制作以及喂食小动物等项目。

此外,笔者发现由当地渔民经营的低端民宿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必要、科学的相关理论以及策略指导,经营理念狭隘,经营档次相对低端。第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简陋。第三,建筑形态及经营方式同质化。第四,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在涠洲岛上中高端民宿已经出现,但数量较少,因此急需探索并发展具有普及价值的涠洲岛民宿设计策略。

3 涠洲岛民宿设计的策略

3.1 与涠洲岛的地域民居相融合

民宿的空间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生活习惯,将涠洲岛地域传统民居的布局方式和建筑材料与现代民宿相融合,是民宿建筑地域性的关键。涠洲岛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多为“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形式,以4 m 左右开间作为基本的组合单位,进深8 ~10 m。所谓“一明”即建筑中间的厅堂,“两暗”是指厅堂两侧的厢房,建筑平面呈凹斗式。厅堂是涠洲岛传统民居的中心,厢房、横屋和院落围绕厅堂呈线性对称关系。厅堂规模普遍都不大,一般用来供奉先祖或者饲养家畜,而两侧的厢房主要是起居、卧室的功能。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民居,通常保留着传统珊瑚石民居的基本空间逻辑,但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建造技艺也有了更大提升,在原有住宅形式中发展出2 层,并加入楼梯,用来储藏粮食。民宿空间布局设计可以在采用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让游客能够直观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

在民宿的设计和应用中,建筑材料应充分利用地域资源,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涠洲岛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珊瑚石、火山石、木材、红瓦以及螺壳灰,承重墙体的材料主要选择易于采集的珊瑚石制成的长条石块。建筑门窗和墙体采用白色螺壳灰研磨制成的涂料进行装饰,楼板和木梁采用当地的木材制成,红瓦则由岛上的红土烧制。至今,涠洲岛还保留有用火山石、珊瑚石甚至蚝壳垒砌的房子,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腔肠动物,又称珊瑚虫,能分泌出红白相间的石灰质骨骼。这些骨骼相互粘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且具有天然纹理的灰白色石块,就是珊瑚石。因石头上布满空隙,用珊瑚石砌起来的房屋又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冬暖夏凉。火山石主要呈黑褐色,是经火山喷发急骤冷却后生成的石头,孔隙极多,不仅保温隔热,还有防火和抗腐蚀的作用。涠洲岛地区的珊瑚石、火山石资源充足,应合理利用和改造老房子遗留的废弃珊瑚石和火山石,利用其外在美感与材质特点,创造独特的民宿空间,在实现绿色环保理念的同时展现出涠洲岛的地域文化与特色。

民宿庭院空间的营造应采用开放、交流的方式将海洋自然景观渗透到民宿的各个部分,形成连续流动的观景面域,使民宿庭院空间呈现出亲海性。同时,应完善民宿的基础设施,提高整体卫生条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在海岛民宿的设计中,传承与演绎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建筑材料以及当地的生活方式是其地域性文化体验的基础。另外,为了适应当前人们审美需求的转变,可以对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进行异化、转型,形成新的形式语言,使其与传统建筑存在相近的文化意向。

3.2 与涠洲岛的地域色彩相融合

色彩作为民宿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决定着整个民宿的主基调。

色彩赋予民宿空间新的设计语言与内涵,在涠洲岛民宿空间的色彩搭配设计上,可以从民宿周边的自然景观、建筑、地方工艺品等方面提取色彩,整合具有地域特色的主要色彩,再提取能够与环境融合的色彩,对民宿空间进行整体色彩的规划和应用,使其空间色彩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5]。

涠洲岛的自然景观有着丰富且独特的自然肌理和天然色彩。在地形地貌上,海蚀地貌在海水的侵蚀下形成像海浪节奏一样的肌理,涠洲岛以沙质海滩为主,许多珊瑚残体与贝壳沙砾堆积在沙滩上慢慢形成海滩岩,红色、橙色的海蚀地貌与蔚蓝的大海形成补色关系,从中可以提取蓝色、淡黄色、红色以及橙色。涠洲岛当地的乡土植物有木麻黄、台湾相思、龙眼、荔枝、黄皮、木菠萝及香蕉等,民居庭院的主要绿化植物为龙眼树、木菠树和柚子树等,从中可以提取绿色与黄色。涠洲岛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珊瑚石、火山石、木材、红瓦以及螺壳灰,渔船表面大多为蓝色涂料,从中可以提取灰白色、黑褐色、原木色、红色、灰色以及蓝色等。涠洲岛传统手工艺品主要有珍珠工艺品、贝壳工艺品以及海螺工艺品等,从中可以提取白色、绿色、灰紫色、黄褐色、橘黄色及深灰色等。涠洲米散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是涠洲岛的特色小吃,主要材料为糯米、花生、蔗糖,从中可以提取米白色与黄色。

3.3 与涠洲岛的地域文化相融合

民宿空间设计应结合地域文化,将其应用于材料、色彩和造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人文内涵和人文情怀的民宿。涠洲岛的地域文化首先是客家文化。涠洲岛的客家人是从中原辗转闽、粤、赣迁徙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原汉文化与当地的岭南土著文化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6]。最初客家人只能通过海运捕捞食材和运输物资,为求得渡海平安,故祈求“妈祖”庇护。涠洲岛客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疍家文化、天主教文化等多个地域文化相互影响,衍生出了客家文化下独特的渔猎文化精神。其次是疍家文化。涠洲岛居住着一群以“以舟楫为家,采海物为生”的海上人家,他们被称为疍家人[7]。疍民居住的船只又称为疍家船,形状是像鸡蛋一样的椭圆形,在功能分区上比较简单。普通的疍家船长10 m,宽为4 m 多,几乎都用木材制作,船舱使用席篷覆盖,中间基本都有桅杆,一般用来供奉“妈祖”等神位。为了躲避台风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疍家人开始在海岸边搭建房屋,由此产生了“疍家棚”的建筑形态。“疍家棚”一般以几根木头为桩柱,架高后距离海面约3 m,用篱笆或者旧船板围合成圆形的建筑外墙,棚顶用竹瓦或油毛毡做出锥形样式,楼板使用破旧的船板进行铺设。

在涠洲岛民宿空间的设计中,应总结、提炼适合民宿设计的地域文化元素,将涠洲岛的传统渔猎用具,如渔排、疍家船、疍家棚、疍家帽等,进行元素的分析和提取应用,提升民宿的地域独特性,从而达到创新民宿经营理念、提高民宿经营档次的设计目的。地域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对促进涠洲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民宿中感受到涠洲岛地域文化的魅力。

4 结语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享受,需要可以增加地域文化体验感的民宿空间,因此民宿应将人们的饮食、住房、交通、娱乐等多方面需要集于一体。同时,区位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传统文化等地区先天资源优势能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推动民宿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促进涠洲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从民宿分布区位的演变、民宿建筑特色的传承以及民宿功能定位3 个方面总结民宿的发展现状,并从涠洲岛的传统民居、地域色彩、渔猎文化等方面总结了涠洲岛民宿的设计策略。

猜你喜欢
民居民宿建筑
孪生院子民宿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东胡林民宿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你是民宿达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