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全媒体记者 易 铭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牡丹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党委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统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重点,全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问题,深刻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阵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建设纳入到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进行重点建设,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建设相结合,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在组织保障、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基础建设、经费投入等各方面重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倾斜。建立健全“党委直接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体制,一体设计、同步驱动、抓好抓实,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创新创优思政课。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等举措,更好地讲好大道理、回答好现实大问题、把握时代大趋势,从而推动学生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创新建设,将其作为重点工作部署、落实和检查。深入挖掘“大思政课”育人的理论深度,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当中,融入到专业课教育教学中,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近年,学校党委通过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督导检查工作方案》,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办公,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动思政课建设全面提高。同时,强化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责任担当,落实省高校思政课片区负责单位的职责,组织片区深入开展思政课教研活动,加强交流指导。学校着力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选修课与必修课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思政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规范管理,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展示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立名师、教授带头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校的黑龙江省思政名师工作室作用。探索创新推广教学方式,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改革,实施全过程考核、结构分考核,推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发挥牡丹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入开展“四进四信”专题教学,从而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起省级课程思政课教学团队、校级课程思政课教学团队;优秀课程分别入选教育部马工程教材重点课程、省级精品课、省级思政示范课程,2名教师在黑龙江省思政课教学大奖赛获得一等奖,10余人次获黑龙江省思政课“精彩系列”奖。学校不断扩大思政课教学成果,连续两年成功举办黑龙江省第四片区集体听课、备课、教学展示活动暨思政课教师培训;利用省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这一平台,成功举办6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应用这些成果,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综合素质高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真正达到入脑入心入情的教学实效。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由中共党员组成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达到58人。一是通过外引内培,建强建优师资队伍。通过公开招聘、校内转岗、柔性引进国内知名思政课教授等方式,着力引进和培育思政课专任教师,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为主体,全校党政领导、老同志积极参与、协同合作的“大师资”队伍体系。二是积极统筹各领域育人资源,集聚合力。打造校内外结合的育人体系,汇聚校内外合力,拓宽“大思政课”育人的思想厚度。邀请先优模范登上思政大课讲台,回答社会现实“大问题”,让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实现育人资源共享、育人力量汇聚。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以“四有”好老师、“六个要”准则为基本要求,树立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建立政治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外出研修、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全过程导师教育培训机制,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引导全体导师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逐步完善“严格教师准入、严格师德培训、严格考核评价、严格日常监督”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厚植教师正确的政治观、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建设好“大思政课”,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政课堂深植现实场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是学校的特殊平台资源。近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这一优势着力打造特色课程,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倾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努力建设“大思政课”。一方面,根据每门思政课程的特点,加入东北抗联的史实、事件、人物等图片及视频资料辅助教学,将“东北抗联精神”特色课纳入“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另一方面,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讲一个抗联故事、读一本抗联书、熟悉一位抗联英雄、唱一首抗联歌曲、走一段抗联路系列实践活动,并举办东北抗联精神宣讲比赛、东北抗联诗词创作、东北抗联人物艺术创作等竞赛或展示活动。用红色革命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高扬爱国旗帜,培育精神家园,引导青年学子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学校善用社会资源,搭建育人平台。挂牌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纪念馆、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园等15个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扩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范围,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中,筑牢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责就是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战斗堡垒。当前,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并集中智力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部队、企业等不同行业和领域干部群众开展专题巡讲。着力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纲和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统一起来,不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服务社会中,学校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优势,在牡丹江市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和党建理论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推进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增强社会服务。在科学研究、理论宣传、教学示范等方面,深入挖掘黑龙江省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社会建设成就,继续加强与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马骏纪念馆、张闻天工作室旧址纪念馆、孤榆树村东北抗联密营教育基地等单位签约合作,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东北抗联学术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和蔡丽华名师工作室等教研平台作用,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础,不断提升学科辐射力和引领力。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学校党委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作为全校的一件大事,作为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举全校之力,夯基础、强弱项、补短板、强特色,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