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吧!圣玛利亚号”课程教案①

2022-12-21 01:24:48王程程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航路航海展品

王程程

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的派遣,驾驶“圣玛利亚号”等3艘帆船向西远航,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哥伦布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远航?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哪些展品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课?如何在博物馆上好一堂高中历史课?本课程将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创设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通过多个团体心理游戏,带领学生感受新航路开辟的巨大影响,最后通过“我是策展人”活动,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一、 教学对象与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高中一至三年级学生。考虑到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与展示交流效果,建议活动参加人数为20~30人。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高中学生思维正在从形象运算阶段向抽象运算阶段过渡,教师要在教学中利用好这一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航海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有了初步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个别学生还通过书籍、影视剧、网络、博物馆等课外渠道了解过相关知识,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之间交流学习,也要对个别学生及时答疑解惑。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课程将创设多维度的学习情境,在团体心理游戏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基于展品实物进行体验式学习,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并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本课程对应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3单元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程含3个子目,分别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及其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1]。

同时,本课程也对应初中历史《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部编版)第5单元第15课“探寻新航路”。课程含3个子目,分别是探寻新航路的热潮、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2]。

(二) 教学目标

基于对学情、教材的分析和课标要求,本课程目标设定如下。

1. 唯物史观:在“漫漫长途好伙伴”环节,学生走进哥伦布的生平,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在“最佳联系”环节,学生体验策展人职业,主动创造与其他展品的联系,学会使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时空观念:在“展厅寻宝”环节,学生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世界航海五百年”特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了解世界航海的发展历程,辨别哥伦布远航使用的仪器,观察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地图,感受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

3. 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在“历史演义”环节中,学生基于史实,在历史情境下选择、判断符合自身角色的展品,并做出历史解释,感受新航路开辟以来航海技术的进步与全球联系的日益紧密。

4.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感受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5. 博物馆教育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对中国航海博物馆有一定了解,能够遵守博物馆文明观展守则,了解博物馆藏品、陈列、教育等基本内容,并通过尝试策展人体验,对于在博物馆中参观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教师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多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通过“历史演义”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展品做出有效、有深度的解释,突破教学难点。

三、 教学资源

展厅与展品:主要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世界航海五百年”特展,此展览跳脱出单一角度讲述航海故事的模式,设置“推进历史的科技”“改变格局的事件”“打造世界的贸易”和“充盈精神的艺术”四个单元,从科技、历史、战争、贸易和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通过航海所连接的世界,讲述航海、贸易和战争相互交织的五百年航海历史。

该展览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展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新航路开辟直接相关的展品,如托勒密世界地图、哥伦布油画画像、“圣玛利亚”号船模、佛朗基炮等;另一类是新航路开辟对中国产生影响的重要见证物,如明清时期各项外销贸易品等。两类展品都是传统课堂中不常见的实物史料,形象、生动,有助于提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历史解释、获得历史认识的能力[3]。

授课教室:中国航海博物馆的“航海梦工坊”具备多媒体播放设备、白板、扩音器、学生桌椅等硬件设施,是在博物馆中授课的理想环境。

教学材料:详见表1。

人力资源:授课教师,展厅讲解员,展厅管理人员,摄影师和录像师等。

活动时长:本教育活动适宜在博物馆的所有开放日进行,总时长约为2小时,活动前需要约30分钟的准备时间,活动后时长不限。

表1 教学材料内容

四、 教学过程

中国航海博物馆校本课程“启航吧!圣玛利亚号”的教学过程,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三个阶段,其中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共5个教学环节。

(一) 课前准备

1. 主题引入

学校教师在校向学生讲解“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程,重点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在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中,教师可以重点阐释:指南针的传入、造船技术的提高以及地理知识的日益丰富,为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奠定了基础。

2. 提醒学生遵守文明观展准则

参观当日,学生须自觉遵守馆方相关防疫规定,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文明参观。进入展厅参观时爱护展品,不随便触摸展品,不任意使用闪光灯拍照,不在展厅内吃东西,爱护博物馆内的展台、照明等设施。

3. 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登录中国航海博物馆网站,提前了解馆藏资源,尝试找出兴趣点,以便与老师交流或在自由活动时进行有目标的参观。

4. 教师课前准备

课程开始之前30分钟,准备好教学材料,组织学生签到,每位学生发放一张拼图碎片、学习单(每人一个垫板夹)。

(二) 课堂教学

本课程课堂教学分为“为什么哥伦布要去远航?”“漫漫长途好伙伴”“展厅寻宝”“历史演义”“最佳联系”五个环节,后面三个环节有配套学习单(见表2)。

表2 课堂教学环节

1. 为什么哥伦布要去远航?(20分钟)

阶段目标:通过展示常规历史课堂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史料,带领学生走进哥伦布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高中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历史学习能力,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一部分学生会比较主动地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事件原因的思考,是历史课上经常做的事情。这一环节的安排,是考虑到学生很少有博物馆上课的经历,为了缓解大家新环境上课的紧张和焦虑,特意将熟悉的历史课程内容进行生动讲解,为后面的博物馆学习做准备。

教学策略:深入分析、挖掘教材,灵活整合多种不同类型的史料,创设哥伦布的生平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用历史术语总结概括。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什么是圣玛利亚号?”导入课程,通过五段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原因、宗教原因以及外部支持。如通过“圣玛利亚号”这一名称和船上的十字架图案,提出问题:哥伦布远航的宗教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从文字、图片和视频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思考哥伦布远航的原因,并组织历史术语回答教师提问。

2. 漫漫长途好伙伴(10分钟)

阶段目标:通过“寻找有缘人”游戏,使得每个小组成员相识相知;通过“角色卡”抽取,使小组同学更贴合历史情境;通过学习单讲解,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展厅。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但对于哥伦布出航需要具备的条件还不了解。另外,学生多是和熟悉的人坐在一起,“小圈子”不利于后面活动的开展。对于重新组合的小组,成员之间也需要更多活动来沟通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团体心理游戏,能针对性地指导解决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沟通交往、学习潜能等方面的困惑。“寻找有缘人”是笔者在借鉴基础上开发的一个环境适应类团体心理游戏[4],是通过拼图的方式组建新的组别,帮助学生结交朋友,互相认识。“角色卡抽取”包括“圣玛利亚号水手”和“清朝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两种角色,目的是让学生在“历史演义”环节中代入角色做出历史分析判断,并从两种角色互相印证中感受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学习单讲解,则有助于学生在展厅参观前明确课程任务,学习更有效率。

教学策略:组织团体心理游戏让学生破冰交流,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并有效点评;根据情境认知理论,通过角色卡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博物馆中积极体验[5]。

教师活动:漫漫长途的航行,需要好伙伴的陪伴。请同学们打开手中的拼图,去寻找有缘人拼成一张完整的图片。学生找到组别小组介绍完以后,教师邀请每组代表进行介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组同学手臂上,贴上小组标签,方便标记。

学生活动:根据拼图图片寻找到自己的有缘人,小组成员互相介绍后,选出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的组名、组内成员等信息。

教师活动:邀请每组代表到讲台抽取“角色卡”,解释角色的背景信息和设置两种角色的目的。讲解学习单(1)学习单参考中国航海博物馆“世界航海五百年”展览大纲(内部资料)。中的三个部分:展厅寻宝、历史演义和最佳联系。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抽取角色卡:“圣玛利亚号水手”或“清朝广州十三行的商人”。在学习单上填写个人信息,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3. 展厅寻宝(60分钟)

阶段目标:学生深度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世界航海五百年”特展,遵循博物馆文明观展准则,聆听讲解员对展厅的介绍,思考航海科技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新航路开辟对全球的影响等。

学情分析: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到中国航海博物馆上历史课是非常新奇的,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探寻精彩展品,这些都是很多学生从未有过的学习体验。高中阶段学生自尊心强,为了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与攀比,教师要讲明规则与要求,参观过程中维持纪律。

设计意图:学生进入展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展品、阅读展览文字,探究并记录展品的材质、图案、功能、背景等信息,在展厅寻宝的同时,为历史演义环节进行史料选择。授课教师给出的“寻宝”展品,一部分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另有一些不在本展厅中。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拓展能力,另一方面是促使学生更加了解博物馆的展馆分布与展陈设计。

教学策略:学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展厅,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单所列展品的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分享寻宝过程,教师对学生分享进行点评反思,并讲解疑难展品信息。

教师活动:在学生参观展厅过程中维持纪律,把控时长。回到教室后,在白板上统计每组找到的展品数,并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寻宝过程,最后教师评选出优胜寻宝队。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讲解员参观过程中,使用学习单(见图1),以小组合作方式在展厅寻宝,并把展品名字写在学习单上,记录观察到的展品信息。回到教室后,推选代表上台介绍寻宝过程。

图1 学习单:展厅寻宝

教师活动:重点讲解疑难展品,通过象牙镂雕相花套球、牵星板等介绍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常设展厅;通过清乾隆光彩希腊神话故事圆盘介绍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让学生感受航海博物馆工作人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6]。

4. 历史演义(30分钟)

阶段目标:本环节中,“圣玛利亚号水手”需要判断展品中哪些可以被装到船上一起远航;“清朝的广州商人”需要判断展品中是否有希望进口或者出口的物品(见图2)。在历史情境中判断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种核心素养。同时,两种角色互相印证,帮助学生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和从中国角度看世界。

图2 学习单:历史演义

学情分析:经过“展厅寻宝”,学生已经对学习单所列展品有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小组讨论,选择符合角色情境的五件展品,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会比较高,但是学生的选择很有可能不符合历史史实或历史逻辑。

设计意图:各个小组基于史实对于展品进行选择,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历史解释,一是为了对前一环节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积极调整后面的教学策略;二是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大胆假设,并对自己的推论小心求证,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策略:开放性题目需要教师充分预判学生的可能选项;运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历史推断,并对学生的推断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活动:讲解任务要求,在学生讨论完毕后邀请学生上台分享。在每组学生代表进行历史解释后,教师、其他同学及时对每组选择的展品进行点评,在所有组别分享完,组织学生投票。

学生活动:每组有5分钟讨论本组想要装船远航或者进出口的5件展品,之后把展品序号填到白板上,小组代表上台解释选择原因。聆听教师的点评,主动对其他小组的展品进行点评,并投票选出“最佳水手”和“最佳商人”。如有的小组选择“八分仪”装船,但是哥伦布当时使用的是四分仪。从四分仪到八分仪再到六分仪的发展过程,能反映航海定位技术的进步。

5. 最佳联系(20分钟)

阶段目标:学生主动创造展品之间的联系,使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对博物馆学基础知识有了大致了解。但这都是在教师建构的知识框架内进行探究,本环节要刺激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体验博物馆“策展人”职业,让学生从历史回到现实,到讲台领取感兴趣的文物照片,并和其他同学自由组合,阐述策展思路。组合的过程是寻找联系的过程,也是新知识的构建过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策展人职业,感受博物馆的开放性,并学会使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策略:教师创设具体情境考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对于学生的成果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博物馆中将2~3件文物放在同一展柜中的案例,设置情境,假设每位学生都是策展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照片图片,在6分钟内和其他同学“配对”。教师对学生的策展思路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拿到展品图片以后,和同学交流、思考,并且“配对成功”,每个小组分别上台阐释策展思路(见图3)。

图3 学习单:最佳联系

教师活动: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航海家是把世界舞台灯光打开的一群人,因为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新航路开辟,东西方真正互通互融。而本课程也尝试点亮同学们心中的博物馆灯光,希望大家常来博物馆看展、参加教育活动,祝大家进馆有益!

(三) 课后总结(20分钟)

课后总结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板块: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集体活动可包含课程嘉奖(选出优胜寻宝队、最佳水手、最佳商人、优秀策展人等)、拍照留念和问卷调研环节。自由活动是学生与老师互相交流课程感悟,学生也可以结合入馆所见,提出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

五、 实施情况与效果评估

(一) 实施情况

“启航吧!圣玛利亚号”课程作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馆校合作课程,在2021年秋季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拟招生计划数为20人。经学生自主报名和馆方定向邀请,共有27名学生参与课程,皆为上海市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课程中的实际分组为4~5人一组,全班共6个小组。

(二) 课程评估

课程教学评估包含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类,以下是受众反馈的数据。

1. 形成性评估(占比60%)

课堂教学环节一、三、四环环相扣,属于形成性评估。环节一“为什么哥伦布去远航”,占比20%,以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动因的了解。环节三“展厅寻宝”,占比20%,以学生自填学习单的形式考察对展厅、展品的了解,从课堂表现来看,小组找到学习单上的展品是19~22件(共有23件展品)。环节四“历史演义”,占比20%,小组讨论并上台阐述选择展品的理由,最终由学生投票评选“最佳水手”和“最佳商人”,小组选中的符合史实的展品为3~5件。

形成性评价反映出学生上课期间学习效果良好,本课达到预期目标。

2. 总结性评价(占比40%)

课堂教学阶段的环节五“最佳联系”,占比30%,形式是学生体验策展人职业,领取感兴趣的文物照片,并和另外同学自由组合,并上台阐述策展思路。有同学对比新航路开辟前中后的地图,凸显新航路开辟让人类视野得以拓展;有同学选择三款中国外销瓷器,将瓷器题材提炼为爱情、权力和信仰,借此反映当时人们物质与精神追求;更有一名学生通过托勒密地图上的折痕,推测文物流传中可能会有残件,于是将其一分为三,展示出文物的重逢。这些精彩的开放式分享,能够反映出学生积极寻找联系,前面阶段的学习效果良好。

课后总结阶段的问卷调研,占比10%,形式是学生填写馆方课程满意度问卷。问卷围绕课程喜爱度、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是否还会报名参加和学生参与感受等角度展开。结果显示学生100%非常喜欢本课程,对于授课教师和讲解员100%非常满意,89%学生表示还会报名中海博的课程,11%的学生表示可能会报名课程。学生纷纷表示本课过程欢乐,参与感极强,不仅了解到航海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补充了期中考试的不足,还提供了表达展示的机会,懂得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大家相处融洽,结交到很多新朋友。

(三) 教师反馈

“基于实物的学习”(object-based learning)是博物馆教学中最受期待的元素。本课程借鉴纽约市博物馆学校的“博物馆式学习过程(Museum Learning Process)”[7],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在学习单的帮助下,带领学生提出问题、反复观察展品,小组之间综合分析并展示交流,最后教师给予反馈。为使小组合作探究效果更好,课程中引入团体心理游戏,活化了传统课堂。整个过程与高中历史教学紧密结合,深入贯彻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达成本课的课程目标。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博老师研习会”为本教案研发提供了颇多助力。笔者作为本课程设计者,在研发过程中先后历经“博老师研习-课程设计-专家反馈-双师研磨-落地实施-反思总结”各个环节,教案设计逐渐完善。笔者受邀参与2021年度“课程开发”子项目后,与馆内教育专员结对,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共同开发并实施基于中国航海博物馆资源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教师、专家反馈,本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1. 以展览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与馆方紧密合作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者全程和馆内教育专员紧密合作,在馆内教育专员的帮助下,设计者依托“世界航海五百年”的策展大纲、展品图片等[8],精心挑选符合课程需要的展品,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教学环节。整个课程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世界航海五百年”特展为载体,课堂教学阶段五大环节紧扣展览主线,“为什么哥伦布要去远航?”环节通过研磨细琢史料中的素材让学生“入史”,“漫漫长途好伙伴”为观展创设历史情境,“展厅寻宝”深度观展走近历史,“历史演义”综合分析展览与照片,“最佳联系”观展出新,情理交融。

课程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师问题的引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多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如在“为什么哥伦布要去远航”环节,展示课本原文“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熟悉《马可·波罗行纪》,一直向寻找通往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航路。”[9]提问学生“哥伦布受谁的影响出去航海?”,引导学生进行文献分析。又如在“历史演义”环节,提问学生“圣玛利亚号的水手,学习单上的展品哪些可以被你们装到船上远航?”“清朝的广州商人,学习单上的展品中有你们想进口或者出口的吗?”通过设置思考性问题,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此外,不同于传统课堂中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课程教案中还有很多持续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感悟人文学科带来的思路与灵感的迸发。

2. 跨学科备课,多流程严密,双重育人目标

作为由学校教师开发的博物馆资源课程,本课程将博物馆学、教育学、团体心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互通融合,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本课设定双重课程目标,包含历史学科育人目标和博物馆教育目标。历史学科育人目标贴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了解世界航海的发展历程,感受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并能促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博物馆教育目标是通过“展厅寻宝”“历史演义”“我是策展人”等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掌握博物馆文明观展守则,了解博物馆藏品、陈列、教育等基本内容,并通过尝试策展人体验,对博物馆参观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达成双重育人目标,更好地将博物馆教育目标与历史学科育人目标有机结合,本课程课堂教学借鉴团体心理游戏和国内外博物馆教学案例,通过五个别出心裁的教学环节紧扣课程目标,且每个教学环节之间层层递进,逐渐深入。整个教学过程在不断调整改进后,逻辑较为严密,通过形成性的分享展示与反馈,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一是始终从学生本位出发设计课程,通过拼图、角色卡抽取、展厅寻宝、策展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社交需求和心理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展体验与成果交流,在各个环节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表达,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化身课堂的主人,课堂体验感极强;三是课程前、中、后三阶段都以学生为中心,如课前签到时,每名同学会收到一张拼图碎片,激发大家对课程的好奇心,又如在课后增加的颁奖环节,符合高中生群体对仪式感、成就感的心理需求等。

作为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本课程对于理性追根溯源的讨论,发人深省;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设计,拓展眼界,课程可借鉴性强。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展馆和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授课环节,本教案只是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本课程的设计与落地实施,离不开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一名教师相当于一万名学生”,期望更多博物馆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项目,和中小学教师合作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

猜你喜欢
航路航海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宝藏(2022年5期)2022-08-29 12:37:46
展品被盗了
基于实时航路的PFD和ND的仿真研究
大航海争霸
古代航海有多牛
航海博物馆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应召反潜时无人机监听航路的规划
托勒密世界地图与新航路的开辟
基于Event改进模型的交叉航路碰撞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