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溪隐君家训碑》谈吕坤的家风

2022-12-21 12:26鲁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

鲁玲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45)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家教,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一个家庭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家风建设,重在挖掘和阐释好传统家风的积极因子和时代价值,“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对于培育和营造崇廉尚俭、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以优良家风引领党风政风民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就从《近溪隐君家训碑》说起,谈一谈明代能臣廉吏吕坤的家风。

1 《近溪隐君家训碑》

1.1 《近溪隐君家训碑》概要

太原双塔博物馆现保存着万历辛卯年(1591年)由时任山西提刑按察使的吕坤刊刻的《近溪隐君家训碑》。据河南宁陵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撰的《大明名贤吕坤》[1]一书考证,家训碑的碑文是由吕坤的父亲吕得胜所撰,因其父别号近溪,且崇尚恬适幽静的生活,所以吕坤尊称父亲为“近溪隐君”。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家训碑原置于太原城隍庙。吕坤作为当时山西负责司法、考核吏治的官员,在城隍庙繁华之地,立此家训碑,足可见其心系天下,期望以家风引导世风的赤子情怀。

家训碑高2.3 m,宽0.79 m,厚0.25 m。碑文共270个字,以格言的方式行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传诵;柳体楷书,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笔画厚重遒劲,将吕坤严谨有方的治家精神与其刚健峻拔的书法风采完美融合,使家训碑极具观赏力和感染力。碑文内容言简意深,字字珠玑,可谓是一件鉴古通今,彰显中华家风家训的重要文物(如图1所示)。碑文刊刻的内容如下。

图1 《近溪隐君家训碑》

近溪隐君家训[2]

存阴骘心,干公道事,做老成人,说实在话,把天理先放在头直上。处人只要个谦□,居家只要个和平,教子只要个学好,吃穿只要个饱暖,房舍家火只要个坚牢有□,冠婚丧祭只要个合礼。才开口便想这话中说不中说,才动身便想这事该做不□做,才接人便想这人可交不可交,才见利便想这物该取不该取,才动怒便想□□该忍不该忍。处身要俭,与人要丰;见善就行,有过便认;尤可戒者,奢侈一节。今人□作无益,只图看相强。似费了财帛夸俗人眼目,不如拿些钱粮救穷汉性命。锦上添花何用?彼冬无破絮者天地生灵,案前积肉何为?无饱糠者皆同胞赤子。看那悭吝攒钱之人,生骄奢破家之子。天道甚明,愚夫不悟,尔曹切记吾言。

万历辛卯山西按察使仲男吕坤刻石。(注:□为碑上残缺字)

1.2 《近溪隐君家训碑》的家风内涵解读

《近溪隐君家训碑》的家风内涵从4个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讲为人之道:“存阴骘心,干公道事,做老成人,说实在话,把天理先放在头直上。”意思是说,要存积阴德之心,默默地为社会做好事,做事要公正、为人要正直,言谈要实在,牢记天理公道。强调了“德”是做人之本,教诲子孙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三部分讲修身之法:“才开口便想这话中说不中说,才动身便想这事该做不做,才接人便想这人可交不可交,才见利便想这物该取不该取,才动怒便想该忍不该忍。”强调了修身重在“自持”。所谓“自持”,就是自我克制和把持。而“自持”的关键在于慎终如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做到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否则就会酿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的严重后果。

第四部分讲处世之诀:“处身要俭,与人要丰;见善就行,有过便认;尤可戒者,奢侈一节。”意思是:对待自身要节俭,给予别人要丰厚;要多行善事,常思己过;特别是要对奢侈提高警觉。并从家国天下的视角劝诫子孙,“今人作无益,只图看相强。似费了财帛夸俗人眼目,不如拿些钱粮救穷汉性命。锦上添花何用?彼冬无破絮者天地生灵,案前积肉何为?无饱糠者皆同胞赤子。看那悭吝攒钱之人,生骄奢破家之子。天道甚明,愚夫不悟,尔曹切记吾言。”意思是说,不能勉强做事,只图面子上好看,与其花费财物在世俗人眼前炫耀自己,不如拿出些钱粮来救济穷人的性命。再锦上添花有什么用?那些冬天连床破被子都没有的人,也是天地之间的生命。桌上堆满肉食有什么意义?那些连糠都不够吃的人也是我们的同胞。看那些吝啬财迷积蓄钱财的人,往往生出娇横奢侈的败家子。这些道理非常浅显,而愚昧的人却没能领悟,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话。这里强调了要尚俭戒奢,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子孙要将个人同社会联系起来,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溪隐君家训碑》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吕氏子孙,更成就了刚介峭直的明代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吕坤。

2 吕坤生平事迹

吕坤(1536—1618年),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南宁陵人,官至刑部左侍郎,62岁时向万历皇帝上书《忧危疏》直言纳谏而遭罢免,辞官回乡,83岁卒于故里,去世后奉旨诰赠刑部尚书。他与沈鲤、郭正域并誉为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是数千年来被崇祀曲阜孔庙的大儒先贤之一。吕坤一生著述颇丰,其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被载入《中国思想史》,代表作《呻吟语》[3]被现代学者誉为“古今罕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性书籍”,先后被翻译成20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发行。

这样一个卓有成就的人,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中呢?据说吕坤的先祖曾是一名武将,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退敌有功而受到嘉奖。但由于朱元璋在拟旨嘉奖时听音有误,将“吕”姓写作“李”,直至吕坤任大同县令后,上疏万历皇帝才恢复了“吕”姓,解除了吕氏后人200年间的尴尬与纠结。

吕坤的父亲吕得胜,一生未入仕途,以教书为业,注重教育,以“读”传家,将家族风气由武转文。吕得胜生性平直、恬淡,崇尚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父亲这种淡泊名志、不求功名利禄的品行和情操对吕坤的从政生涯和一生的生活志趣都影响深远。吕得胜非常重视教育,他编写的家庭教育的童蒙书《小儿语》和《女小儿语》,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包含了许多立身、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父亲的影响下,吕坤浓缩大量的文史知识、家风家训和道德理论,接着父亲写成了《续小儿语》和《演小儿语》,以鲜活随意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诸多做人的道理,不仅适合儿童传唱记诵,也适用于教育成人。如“鼹鼠杀象,蜈蚣杀龙,蚁穴破堤,蝼孔崩城”。用这些自然界中以弱胜强、侵蚀瓦解的现象,教育晚辈要谨小慎微,否则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吕坤的母亲李氏,喜好奇闻异事,吕坤每次外出归来时,都会给母亲讲所见所闻的稀罕事。因为母亲常年患病,吕坤自幼小时便关注医学,宁陵当地还流传他学医救母、振兴医学的故事。吕坤对母亲的至情至孝,给吕氏家风留下了“孝”的烙印。

“作本色人,说真心话,干近情事”,是吕坤对自己一生德行的要求,也是贯穿吕坤家风的一条主线,通过吕坤的学术著作和关于家风家训的作品来更深入地解读他的家风特质。

3 吕坤的家风

《明史》[4]评价吕坤“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应当说,能臣廉吏、知识渊博、著述颇丰,是这位明代官员与众不同之处。他撰写治世、治家箴言,让家风引导世风。

3.1 廉洁修身

吕坤家风中的第一个特质就是廉洁修身。《呻吟语》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写成的一部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何谓“呻吟语”?吕坤在《序言》中说:“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意思是通过这种比喻,告诫自己,告诫世人,为官做人都要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行事言谈应举止得当,符合情理、法规。全书共分6卷17类,涉及人性、修身、治学、品德、治道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培养品德、待人接物、修身养性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见解,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吕坤在《呻吟语·修身》中说:“我身原无贫富贵贱、得失荣辱字,我只是个我,故富贵贫贱、得失荣辱如春风秋月,自去自来,与心全不牵挂,我到底只是个我。夫如是,故可贫可富,可贵可贱。”展现了他高尚的人生境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出君子注重的是个人修养,而小人只为一己私利而谋算。“若自朝堂以至闾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认为从朝堂到乡里,很多弊端和不法行为就是由于私心酿成的。他从君子的处世之道,进而推论为官之道。

吕坤一生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不仅不像众多官宦一样广置田产、改造门第、贪图荣华富贵,还对任何不义钱财及珍奇异宝等嗜欲和玩好一概禁绝。他为官二十余载,家无厚产,囊无余资。他辞官返乡时,刚出京城门,便被皇上派出的巡查官拦下,原来是有人举报他贪污,诬陷他拉了多车满满的金银财宝归家,巡查官掀开每个车子查看,发现原来里面装的都是吕坤的著作文稿,竟无半点细银。

吕坤对朋友的选择很慎重,认定可交的朋友后,真心相处,坦诚相待,求同存异。他有个为人耿直、仗义执言的朋友叫邹元标,此人是明代大学者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他俩在学术观点上虽存在分歧,但并不影响友谊,在涉及国家是非的政治问题上,两人立场一致,皆敢于直言纳谏,甚至不顾个人安危。

3.2 廉洁齐家

吕坤在《孝睦房训辞》中说,“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淫与暴”。他提出“耕读传家”,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深意。“耕”,除靠农作养家糊口,以立性命外,还能让自己体会生存的艰难,所得之不易,保持农民的淳朴本色,有助于抑制骄奢淫逸的风气,做到勤俭持家。“读”,除可知书达理,修身养性外,还可树德立人,明辨是非。所以“耕读传家”既是学谋生,又是学做人。可以说,这是吕氏子孙传家兴族的家族法典。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吕坤虽然公务繁忙,但总是亲力亲为。他曾写过两封家书,训诫儿子应知耻,善择友。一封是《知耻说示儿》,告诫儿子要对“耻”有正确的认识。文中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炫富现象:“凡人家子弟,宫室车马,衣服饮食,僮仆器用,事事要整齐华丽,丰美充足。”吕坤提出,有人觉得在物质方面稍不及人,就“愧耻”得不行,认为低人一等。这种所谓的“耻”,是典型的“俗心肠、低见识”。他告诫儿子:“你看那老成君子,宫室不如人、车马不如人、衣服饮食不如人,仆僮器用不如人,他却学问强似人,才识强似人,存心制行强似人,功业文章强似人。较量起来,那个该愧耻!”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标准不是物质享受,而应该是学问、才识、心气和文章,如果这些方面不如人,那才是真正应该羞愧的。

另一封是《择交说示儿》,他在文中告诫儿子,那些与你结交时,有目的、表现过度亲密的“世俗态、儿女情”的人不可交。而要与“德业劝你成就,过失责你改图。或说往古圣贤,或论世间道理,不出淫狎言语,不讦他人短长,不约无益闲游,不干诡随邪事”的人结交,那才是真正的益友。

3.3 廉洁奉公

《明史》将吕坤与海瑞、郭正域同传,皆以敢指陈时政、刚介峭直著称。他不仅是一位廉吏,更是一位能臣。他主张为官要“实心实政”,关注“民生国计”。《实政录》[5]可以说是吕坤经世思想的代表之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讲求实政,涉及吏治、教育、民生、经济、司法等多方面,是地方求治之良规。他在山西任提刑按察使、巡抚时,根据实地考察先后完成了涉及《风宪约》《刑狱》《明职》等篇幅的内容[6],并印成书册颁发在各府、州、县,严令一律遵照,贯彻执行到实际的事务中去,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整肃吏治。他认为要给官员制定“规矩”“准绳”“权度”,这与我们今天讲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完全一致。他还颁布《禁约风俗》,提出“照得风俗俭奢,系小民生死”,意思是说风俗节俭或是奢侈,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其中,规定了公务接待的标准“酒席近奉钦依事例,蔬肴各不过五色”,规定了婚丧事的操办金额,倡导婚事新办,厚养薄葬等,与我们今天倡行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有异曲同工之处。

吕坤公正无私,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他在大同任职期间,当时礼部左侍郎王家屏的姐夫犯法入狱,王家屏带着丰厚的礼金找吕坤为他姐夫说情。吕坤毫不犹豫地拒绝说:“狱已成,不可反。”(大人姐夫的案件已经查清,已按法律审判入狱,我不能因您的面子而改变。礼金您原封带回,不要毁了您的名声。)时人见他连礼部官员也不给面子,称他为“天下第一不受嘱托者”。

4 结语

吕坤虽然是封建社会的官员,但是他的家风却是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一个缩影,凝结着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修身齐家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勤劳节俭传家风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