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洋 邓承继 丁 军 余 超 娄晓明
1)湖南工学院新型建筑材料研究院 湖南衡阳 421002
2)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81
为开发高性能MgO-C耐火材料,当前国内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降低碳源粒度,采用微纳米尺度碳材料,如人造石墨、碳纳米管、膨胀石墨、碳纳米纤维、纳米炭黑和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等部分代替传统碳源鳞片石墨[1-3];2)通过改性酚醛树脂,催化石墨形成如碳纳米管、纳米晶须和纳米碳颗粒等碳纳米结构,解决树脂形成的玻璃碳劣化材料性能问题[4-5];3)引入高效抗氧化剂,如Cr7C3、ZrN和Al4Si2C5等[6-8],改善材料的抗氧化性能;4)调控原位形成的陶瓷相,优化材料结构,提高高温力学性能、抗氧化性和抗侵蚀性等[9]。其中,采用催化法可有效调控陶瓷相的形成和分布[10-12],特别是在MgO-C耐火材料中形成具有高断裂韧性、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和高热导率的陶瓷相,如Si3N4、SiC和MgSiN2等,展现出很好的潜力和优势,有望实现低碳MgO-C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抗热震性和抗氧化性等性能的协同提升。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催化剂种类和用量来可控MgO-C耐火材料中陶瓷相形成的相关研究,但关于负载方式如催化剂载体种类对MgO-C耐火材料中陶瓷相的形成和材料性能的研究鲜有报道。
基于此,本工作中分别以硅粉、硅粉+酚醛树脂负载硝酸铁催化剂,原位催化制备Si3N4复合MgO-C耐火材料,探明不同负载方式对MgO-C耐火材料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试验的主要原料为:电熔镁砂(3~1和≤1 mm,w(MgO)≥97.0%),鳞片石墨(≤0.15 mm,w(C)≥97.0%),硅粉(≤0.074 mm,w(Si)≥99.9%)。硝酸铁(w(Fe(NO3)3·9H2O)≥99.9%)为催化剂,热固性酚醛树脂(45%~48%(w)的残碳率)为结合剂。
试样配比(w)为:3~1 mm电熔镁砂30%,≤1 mm电熔镁砂40%,硅粉20%,鳞片石墨10%,外加硝酸铁1%,外加热固性酚醛树脂3.5%。制备试样S和试样SP,其区别在于试样S中硅粉负载硝酸铁催化剂,试样SP中硅粉和酚醛树脂共同负载硝酸铁催化剂。按配比配料,首先将硝酸铁溶于无水乙醇中,之后分别加入硅粉或硅粉+酚醛树脂,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均匀后放置在110℃的烘箱里干燥24 h,然后研磨成细粉后得到负载催化剂的粉料。接着将上述制备的负载催化剂的粉料与其他原料进行混料,将混合均匀的原料于200 MPa下压制成25 mm×25 mm×140 mm的条形试样和ϕ36 mm×36 mm的圆柱试样,并在110℃下固化24 h。最后将所有试样置于气氛炉中,在流动的氮气(φ(N2)≥99.999%)下以5℃·min-1速率加热至1 350℃并保温4 h。
依据GB/T 5988—2007检测氮化后条形试样的加热永久线变化率,依据GB/T 2997—2015检测氮化试样的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依据GB/T 3001—2017检测氮化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依据GB/T 5072—2008检测氮化试样的常温耐压强度。
利用X’Pert Pro型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氮化试样的物相组成,并利用Highscore Plus软件对生成的陶瓷相进行半定量分析。利用Nova 400 Nano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氮化试样的断口形貌,并利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生成的陶瓷相晶粒尺寸。
图1为试样经1 350℃氮化后的XRD图谱。可以看出,试样S和试样SP的物相组成没有差别,均检测到方镁石、石墨、SiC、β-Si3N4、α-Si3N4、Mg2SiO4和MgSiN2;与试样S相比,试样SP的XRD 图谱中Mg2SiO4衍射峰强度变化不明显,α-Si3N4衍射峰强度降低,SiC、β-Si3N4和MgSiN2衍射峰强度增强。
图1 试样经1 350℃氮化后的XRD图谱Fig.1 XRD patterns of samples nitridized at 1 350℃
图1中生成相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当催化剂载体由硅粉转变为硅粉和酚醛树脂时,Mg2SiO4含量降低,α-Si3N4含量显著降低,β-Si3N4、SiC和MgSiN2含量增大,但总的陶瓷相生成量降低。相关研究表明[10],在氮化制备MgO-C耐火材料过程中,α-Si3N4通过液相转变为β-Si3N4,且MgSiN2通过消耗α-Si3N4来生成。结合上述结果可以发现,对比硅粉负载催化剂,以硅粉和酚醛树脂共同负载催化剂更有利于促进α-Si3N4参与反应生成β-Si3N4和MgSiN2,并提高SiC生成量。这可能归因于:相较于硅粉负载催化剂,同时负载在硅粉和酚醛树脂表面的催化剂,在促进硅粉反应的同时也促进酚醛树脂热解而产生气体,这种气体分压的改变利于β-Si3N4、SiC和MgSiN2的生成;此外,这种负载方式会使树脂热解产生较多的气体,而使试样遗留较多气孔,这为反应气体的流失提供了通道,导致陶瓷相总的生成量降低。
表1 试样经1 350℃氮化后产物的相对含量Table 1 Relative contents of phases in samples nitridized at 1 350℃
图2为试样经高温氮化后的断口形貌,对应的EDS结果如表2所示。对于以硅粉为催化剂载体的试样S,在试样内部生成小晶粒尺寸的柱状β-Si3N4,其长度和直径分别为0.57~0.90和0.15~0.45 μm,其相互交织并钉扎在基质中,并且观察到少量的块状α-Si3N4。当催化剂载体为硅粉和酚醛树脂时,试样SP中柱状β-Si3N4晶粒尺寸明显增大,长度为0.91~1.76μm,直径为0.21~0.54μm,这表明硅粉和酚醛树脂共同负载催化剂更利于柱状β-Si3N4晶粒的生长;此外,观察到部分柱状β-Si3N4镶嵌在块状α-Si3N4晶粒上形成互锁结构。
表2 图2中各点的EDS结果Table 2 EDS results of selected points in Fig.2
图2 试样经1 350℃氮化后的断口形貌Fig.2 Section images of samples nitridized at 1 350℃
图3示出了试样经1 350℃氮化后的物理性能。与催化剂载体为硅粉和酚醛树脂的试样SP相比,催化剂载体为硅粉的试样S具有较小的加热永久线变化,且其表现出较大的体积密度和较低的显气孔率。此外,对比试样的力学性能可以发现,试样S展现出优异的力学强度。结合图1、表1和图2分析可知,采用硅粉和酚醛树脂为催化剂载体的试样SP会更利于β-Si3N4的形成和生长,但会加剧树脂热解产生过量气体而流失,使试样内部产生较多的气孔[13],这导致材料结构变得疏松最终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常温耐压强度(与试样S相比)。因此,以硅粉为催化剂载体的试样S表现出更优异的力学性能。
图3 试样经1 350℃氮化后的物理性能Fig.3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amples nitridized at 1 350℃
催化剂载体种类显著影响着氮化制备MgO-C耐火材料中陶瓷相的形成和材料性能。与以硅粉为催化剂载体的试样相比,采用硅粉和酚醛树脂共同为催化剂载体有利于促进SiC、β-Si3N4和MgSiN2的生成。但这种负载方式导致酚醛树脂热解剧烈,试样内部产生较多气孔,降低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反,以硅粉负载催化剂时,氮化制备的MgO-C耐火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