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军,冯宁,郭昆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类型,患者多伴有明显的器官衰竭(时长>48 h)且预后较差[1]。研究显示,SAP胰腺坏死组织继发胰周坏死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效预测患者的感染风险并行针对性地预防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2]。检测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是临床预测机体感染风险的常用方法。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是预测感染的传统指标,但价值有限[3]。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 subtype,sCD14-ST)是一个新型的感染性指标,对呼吸系统感染、术后感染等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4]。sCD14-ST对脓毒症的疾病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价值[5]。正五聚蛋白-3(PTX-3)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炎性因子,在炎症状态下PTX-3到达峰值的时间要比CRP更短[6]。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TX-3呈异常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过高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7]。目前,鲜见sCD14-ST、PTX-3与SAP患者合并胰周坏死感染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SAP患者血清sCD14-ST、PTX-3的表达情况及其对SAP合并胰周坏死感染风险的预测价值。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2年4月于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112例。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关于SAP的诊断标准;血清PCT、CRP等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入院前合并感染性疾病者;有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者;既往存在肺、肝、心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本研究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0200034)。
1.2 胰周坏死感染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条件中的第1条,且合并其他任意1条即可判定为存在胰周坏死感染[8]:(1)经过CT检查显示出现气泡征或在CT/超声引导下吸出胰周坏死组织。(2)入院时出现器官功能障碍,时长超过48 h。(3)经皮细针抽吸(FNA)胰腺坏死组织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4)体温低于36℃或超过38℃,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或高于12×109/L。
1.3 研究方法根据SAP患者的胰周坏死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54例)和未感染组(58例)。对感染组患者进行病原菌的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2 COMPACT)进行病原菌鉴定。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层血清。参照说明书,采用sCD14-ST、PTX-3、PCT、CR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血清相关指标的表达。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例(%)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相关指标对SAP合并胰周坏死感染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检验标准α=0.05。
2.1 感染组病原菌分布特征54例感染组中共检出6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45株,73.77%),其中大肠埃希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铜绿假单胞菌8株,阴沟肠杆菌4株,鲍氏不动杆菌3株。革兰阳性菌14株(22.9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D群链球菌3株。真菌2株(3.28%),均为白色念珠菌。
2.2 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组性别、年龄、病因、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血清sCD14-ST、PTX-3、PCT、CRP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见表1。
Tab.1 Comparison of relevant indexes between the infected group and the non-infected group表1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相关指标比较
2.3 SAP患者血清sCD14-ST、PTX-3、PCT、CRP的相关性分析SAP患者血清sCD14-ST与PTX-3、PCT、CR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3、0.464、0.339,P<0.05),血清PTX-3与sCD14-ST、PCT、CR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3、0.358、0.421,P<0.05)。
2.4 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将sCD14-ST、PTX-3、PCT、CRP作为自变量,SAP患者是否发生胰周坏死感染(是=1,否=0)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sCD14-ST、PTX-3、PCT、CRP均是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2.5 sCD14-ST、PTX-3、PCT、CRP对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预测价值分析sCD14-ST预测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效能较高,PTX-3次之,见表3、图1。
Tab.2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eripancreatic necrosis infection in SAP patients表2 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Tab.3 Predictive value of sCD14-ST,PTX-3,PCT and CRP on peripancreatic necrosis infection in SAP patients表3 sCD14-ST、PTX-3、PCT、CRP对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预测价值
Fig.1 Analysis of predictive value of sCD14-ST,PTX-3,PCT and CRP for peripancreatic necrosis infection in SAP patients图1 sCD14-ST、PTX-3、PCT、CRP对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预测价值分析
SAP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危急重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由于患者胰酶消化胰腺组织后易导致组织坏死,坏死组织为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且患者免疫能力明显下降,因此SAP患者极易并发感染[9]。SAP患者并发感染后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进一步加大,患者的病死率升高。有研究证实,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并不能让SAP患者明显受益,常规的抗感染方式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10]。因此,在疾病早期预测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SAP合并胰周坏死感染者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而真菌较为少见,这与谢蕾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革兰阴性菌是SAP合并胰周坏死感染者主要的病原菌种类。另外,54例感染患者共检出61株病原菌,表明存在多重感染,提示临床应重视病原菌尤其是革兰阴性菌的检测,为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sCD14-ST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出现脓毒血症后会被大量释放入血,3 h左右即可到达峰值,较传统的生物标志物PCT、CRP更为敏感[12]。除了作为脓毒症的生物标志物之外,sCD14-ST还常用于预测感染的风险。相关研究显示,食管切除术后发生感染并发症的患者血清sCD14-ST水平高于无感染者,且其比白细胞计数、PCT、CRP等指标对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预测价值要高[13]。本研究结果亦显示,感染组血清sCD14-S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且sCD14-ST表达水平过高是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危险因素,表明血清sCD14-ST的表达水平与SAP患者胰周坏死感染风险密切相关。当机体发生感染时,细菌细胞膜上的配体脂多糖在脂蛋白结合蛋白的作用下会和CD14形成复合物,而在与脂多糖结合后CD14会发生裂解,产生大量的sCD14-ST,因此SAP合并胰周坏死感染患者的血清sCD14-ST水平会明显升高[14]。PTX-3定位于3q25染色体,是一种新型的炎症标志物,机体在正常状态下血清PTX-3的表达极低,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其表达水平会迅速上升,SAP患者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因此血清PTX-3水平会异常升高[15]。本研究结果亦显示,感染组血清PTX-3水平高于未感染组,且PTX-3表达水平过高是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危险因素,表明PTX-3高表达与SAP患者胰周坏死感染风险呈正向关系。近年来的研究显示,PTX-3的表达与尿路感染、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等均存在密切的关系[16-17]。革兰阴性菌是常见的感染病原菌,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可促进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激活,并通过髓样分化因子88依赖性途径激活核转录因子-κB等信号通路,促进大量炎性因子分泌,进而促进PTX-3的表达,导致血清中PTX-3的水平上升,这可能是SAP合并胰周坏死感染患者的血清PTX-3异常高表达的原因之一[18]。本研究通过ROC分析发现,sCD14-ST、PTX-3、PCT、CRP预测SAP患者发生胰周坏死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851、0.837、0.749,其中sCD14-ST、PTX-3、PCT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临床可通过检测这些指标来尽早评估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SAP合并胰周坏死感染患者的血清sCD14-ST、PTX-3水平异常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感染风险密切相关,两者均有作为预测患者感染风险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然而,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且均为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未进行多中心的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以得到更有临床价值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