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恒 贡 蕾
在正定城市建置史上,“常山郡”之名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在众多的正定历史名人中,“常胜将军赵云”“南越王赵佗”更是鼎鼎大名,妇孺皆知。其实正定这片土地上的古人也早已以此为傲,并以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其中清朝中后期时任官员就在正定城南北瓮城冲要之处刻立“古常山郡”“汉顺平侯赵讳云故里”“南越王赵佗故里”石碑,以此种石质城市名片形式将正定向过往路人进行宣传和推介。清光绪二十七年,编修华学澜的《辛丑日记》对此进行了记录。
光绪二十七年(1901)5月15日,赴任贵州乡试副考官的华学澜从北京出发前往贵阳,于5月19日行至正定,12月10日返程途中亦路经正定。其所著《辛丑日记》对正定的城门、街道、大佛寺、阳和楼及城外所见所闻均有记述。其中对5月19日进北门后之所见记述如下:“府城周四十里,只四门。太守江名槐序,大令戴名作楫,均差帖迎于门外。入自北门,门凡三重。瓮城内有石刻‘古常山郡’字,一新一旧。又有石题‘南粤王赵佗故里’字。”
正定古城墙经明正统十四年(1449)依旧城重修、拓建后,周长达二十四华里(民间传有周长四十里之说),高三丈余,上阔二丈五尺,垛口五千零五十余个。四门均设里城、瓮城、月城三重城垣。里城、月城城门随其方位正向而开,瓮城城门则依不同方位向左或向右九十度开口,形成迂回曲折、易守难攻之势,彰显着府级规制城池恢弘严整的气势。而明清时期真(正)定府城作为河北中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拱卫京师的畿南重镇,又是九省通衢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朝地方官员于进出古城冲要之处——南北瓮城刻立宣传本地历史文化的碑石以扩大城市影响,可见其用心良苦。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华学澜所路经的正定北城门已非往昔之貌。那《辛丑日记》中所记的一新一旧“古常山郡”碑和“南粤王赵佗故里”碑今在何处?
先说“古常山郡”碑。1986年1月,正定文保所进行文物普查时于北瓮城废墟处发现一青石质“古常山郡”残碑,遂运至隆兴寺保存。碑身上部已失,残高126.5厘米、宽63.3厘米、厚21厘米。碑阳中部原竖刻楷书 “古常山郡”四个大字,现“古”字佚失。上首仅存“乙亥孟夏”四字,落款为“知正定县事贾孝彰建立”(图1)。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职官篇“本朝知县”条记:“贾孝彰,山东省黄县人。监生。十三年十月任”。此记中的十三年,系同治十三年(1874)。上首“乙亥”,即光绪元年,系1875年,所缺之字当为“大清光绪”四字。此碑为贾孝彰任正定知县后第二年刻立。该碑现立于隆兴寺龙腾苑碑廊内。
那另一通“古常山郡”碑在哪里?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寻觅。
2022年6月,正定历史文化研究者邢怀良老师在北城门洞西壁南端发现了此碑的一段残石。经笔者实地察看得知,此段残石现作为城门石地栿,卧砌于北门洞西壁与地面交接处,南距城门洞口110厘米。阳面朝上,南北向平置,残高45厘米、厚25厘米,露出部分宽17厘米,仅可见“山”“郡”二字之左半部。落款处斑驳漫漶,不可辨识。由于侧面存有石灰痕,分析此碑当年应是嵌立于瓮城墙体之上(图2)。
图2 砌于北门洞西壁石地栿处的“古常山郡”碑残段
现立于隆兴寺龙腾苑碑廊的“古常山郡”碑刻立于1875年,1901年华学澜看到时刚刚过去26年,碑石及字迹保存完好,应为《辛丑日记》所云之新碑。而现将残块砌于北城门洞西壁的那通“古常山郡”碑则为《辛丑日记》所云之旧碑。
那“古常山郡”旧碑到底何时被毁坏且将其残段砌于北城门洞西墙上的呢?查阅正定文物工作档案资料知,自1953年文物保管机构成立至20世纪末并无对正定城墙的修缮记录。2004年,因北城门洞北侧上部及城台上半部残坏甚重,文物部门对其进行过抢险加固。但此次修缮不包括城门洞西壁墙体部分。据此推测,“古常山郡”旧碑被毁坏及将残段砌筑于北城门洞西壁的时间应在1901至1953年间,具体时间尚需进一步调查考证。
而对于《辛丑日记》明确有载的 “南粤王赵佗故里”碑,则一直不知所踪。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樊志勇老师多年来一直在关注此碑的情况,并多次走访居住在北城门附近的村民,寻找碑的下落。2017年5月18日曾借正定北城门遗址修复之机专门对走访得知的古碑深埋之处进行挖掘,但未发现该碑踪影。
另外,1986年与清光绪元年“古常山郡”碑同时于北瓮城发现并运至隆兴寺的还有一通清代“汉顺平侯赵讳云故里”碑,此碑《辛丑日记》中无载。碑为青石质,首身一体,首作笏形,无额题。现横断为两块,已粘接。碑高211.5厘米、宽69厘米、厚21厘米。碑阳正中自碑首处始竖刻楷书大字“汉顺平侯赵讳云故里”,上首为“大清同治元年八月谷旦”,落款为“运同衔知藁城县事兼署正定县事天中胡如川重建”(图3)。
图3 “汉顺平侯赵讳云故里”碑拓片
从落款可知,此碑为同治元年(1862)胡如川重建,说明之前曾有同类碑于此刻立。《正定县志》职官篇“本朝知县”条记:“胡如川,河南汝阳人,议叙,元年七月署”。清制对考绩优异的官员,交部核议,奏请给予加级、记录等奖励,谓之“议叙”。从县志所记胡如川“元年七月署”可知,此碑系其就任后第二个月刻立。
位于正定城内兴荣东路的赵云庙兴建后,1997年3月29日经上级批准将藏于隆兴寺的这通赵云故里碑移至赵云庙,现立于赵云庙顺平侯殿内。
据说还有一通“汉顺平侯赵云故里”碑曾立于南瓮城内。该碑不见记载,实物现亦无存,仅见一拓片。碑阳正中竖刻 “汉顺平侯赵云故里”八个楷书大字,上首为“嘉庆四年七月”,落款为“正定县知县李符清□学岱重立”。可见这里之前亦曾立有此种碑刻。《正定县志》职官篇“本朝知县”条记:“嘉庆年 李符清,广东合浦人举人,三年八月署”。可见此“汉顺平侯赵云故里碑”为李符清任正定知县的第二年,即嘉庆四年(1799)七月刻立。
综上所述可知,清朝中后期曾在正定北瓮城刻立“古常山郡”碑两通,“南粤王赵佗故里”碑一通,“汉顺平侯赵讳云故里”碑一通,南瓮城立“汉顺平侯赵云故里”碑一通。当年这些碑石立于南北瓮城之冲要之处,南来北往的路人刚刚踏入正定城,醒目的宣传语大字即刻映入眼帘,自然会对正定重要的历史地位有一个基本认识。它们犹如一张张石质城市名片,其宣传作用显而易见。
2013年3月,正定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修缮。自2014年始,相继完成了南城墙、南门系统、西门系统、西城墙南段、东城墙南段和东、北城门系统修复。现在“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已成为正定全域旅游的一张名片。在文旅融合、网络发达的今天,正定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力度空前。不知古人在正定显要之处刻立最具古城历史文化代表性、标志性宣传语碑刻的做法,可否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