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菲 王瑞萍
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 110000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或其他易造成认知、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具体表现为认知、记忆、情感、行为、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功能衰退或消失,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胞磷胆碱钠药物进行临床治疗,方法虽便捷安全,但单一的胞磷胆碱钠药物治疗周期较长,治疗进程缓慢,且疗效受病情影响较大,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的联合用药方案[2]。但国内目前关于在VD 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的联合用药方案的研究案例较少,鉴于此,辽宁省金秋医院对收治的102 例VD患者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结果。
选取2017 年8 月至2021 年2 月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102 例V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51 例)和对照组(51 例)。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3 例;年龄61~88 岁,平均(74.50±13.50)岁;病程0.3~4.5 年,平均(2.40±0.09)年。研究组中,男24 例,女27 例;年龄60~85 岁,平均(72.50±12.50)岁;病程0.5~4.6 年,平均(2.55±0.1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辽宁省金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准文号HL-202108006),且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3]中的相关标准。①经患者主诉或客观检查后发现认知功能方面出现衰退或损伤,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②患者有卒中病史或者经影像学检查显示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血管畸形、血栓等脑血管病证据;③患者认知障碍与血管因素有直接关系,并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因素。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关于VD 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或其他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等;②对本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且患者有明显的意识障碍;③不配合研究,态度极差者。
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进行降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常规内科治疗,同时在医护人员的提醒及家属的协助下坚持运动,控制饮食。
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钠胶囊(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20,规格:0.5 g×12 粒,生产批号:070422)口服治疗,0.1 g/次,2 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0.1 g×24 粒/盒,生产批号:090223)进行治疗,0.2 g/次,3 次/d。
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 个月。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智能状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4]量表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定向力(满分10 分)、记忆力(满分3 分)、注意力和计算力(满分5 分)、回忆力(满分3 分)、语言能力(满分9 分),量表总分3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精神状态越好。
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指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Brathel index,BI)[5]评价表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做出相应的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饮食、穿衣、排便等基本能力,同时依据其自理能力水平进行等级评分,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越强。
③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因子指标。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经转速3000 r/min,离心半径15 cm,离心10 min 后放置在-40℃的环境中进行集中低温保存等候检查,由专业医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ysC)水平、γ 干扰素(γ interferon,IFN-γ)、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6]。
④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7 d内,患者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或恢复程度较好,且治疗后的MMSE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70%即为显效;患者病症有所好转,且治疗后的MMSE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30%~<70%则为有效;患者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病症无改善甚至加重,且治疗后的MMSE 评分较治疗前升高<30%则为无效[7]。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SE 评分与BI 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与BI 指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MSE 评分与BI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 评分与BI 指数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 评分与BI 指数的比较(分,)
注 BI 指数:日常活动能力;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ysC、IFN-γ、Hcy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ysC、IFN-γ、Hcy 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CysC、IFN-γ、Hcy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指标的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指标的比较()
注 CysC:血清胱抑素C;IFN-γ:γ 干扰素;Hcy:同型半胱氨酸
近年来,作为老年人多发的脑功能衰退性疾病之一,VD 在我国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居高不下,且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对患者的神经和肢体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损害,从而出现幻听、幻视、精神障碍等现象。当下,针对VD 临床上主要采用胞磷胆碱钠药物治疗方式,然而此类单一用药治疗方式效果不显,且难以达到全面高效缓解患者相关病症指标的预想[8-9]。因此,明确不同药物的疗效,并将之有效结合且使用于VD 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10],VD 的发生多是由于神经递质异常、脑组织灌流量降低、慢性脑血管事件而导致患者体内出现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反应等不良病症表现,同时,VD 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等脑血管疾病,进一步加重其脑组织缺血和氧化代谢功能的障碍,由此可见,针对VD 患者的临床治疗,应以改善其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为治疗的主要方向。基于此理论,王凤芸等[11]提出了关于VD 的临床治疗中使用胞磷胆碱钠的药物应用方案。胞磷胆碱钠作为核苷衍生物的一种,能够调节患者大脑物质代谢和血液循环,所以常被用作于治疗颅脑损伤或脑外伤而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中,而王凤芸及其团队也在研究中指出,胞磷胆碱钠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VD 患者脑病变部位缺血、缺氧状态和神经细胞代谢障碍,不仅具有较好的脑代谢促进和脑功能改善效果,还能预防神经细胞的二次损害。不过李崇祎[12]却在研究后发现,胞磷胆碱钠虽然能够对患者脑血管阻力起到良好的缓解效果,增强其脑局部微循环,纠正供血供养效率,但其对患者体内相关病变指标的影响效果却不够突出,且难以组织多种活性物质聚集于病变部位,不利于患者后续病情恢复,为此才提出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药物联合用在VD 治疗的方案设想。
丁苯酞是从芹菜籽中所人工提取并合成的消旋体,具有多靶点抗脑缺血的作用,不仅能有效阻断脑部损伤各个病理环节之间自由基的生成,还能改善细胞内线粒体的功能特性,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此外,丁苯酞还具有独特的亲和力,能够将多种抗病变因子聚集于病变处,同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解除血管微痉挛,从根本上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也极大地降低了后续VD 病情复发的可能性[13-16]。李崇祎[12]还在研究中强调,丁苯酞既能够进一步放大胞磷胆碱钠的药物代谢作用,还能作用于神经传导,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症状,从而提高神经系统乃至病情的全面恢复,正如在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治疗后的MMSE 量表评分、BI 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方芳[17]也在研究中发现,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的联合用药在VD 的临床治疗中有效率高达92%,而这也正与本次研究结果94.12%基本一致,且本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的联合用药方案比胞磷胆碱钠的单一使用治疗效果要更为理想,说明丁苯酞不仅在患者体内各个病理环节中起到较好的脑神经损伤改善效果,还能弥补胞磷胆碱钠的不足,降低患者体内相关的病变因子指标水平,从源头缓解病症表现。
除此之外,欧阳欣等[18]还在研究中指出,CysC又称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常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CysC 水平可以被当做患者是否产生血管性疾病的判断标准。同时,作为DNA 代谢的重要产物,Hcy 直接由神经胺递质所合成,当人体内神经细胞受损时,血清中Hcy 含量便会急速升高,并引起神经毒性,从而形成神经细胞损伤-神经毒性严重-神经细胞损伤加重的恶性循环。此外,一般情况下,IFN-γ 并不会在脑组织中出现并大量表达,只有存在脑血管病变现象,IFN-γ 水平才会异常增多并释放入血液,因此,当血液中其水平大幅增加时,不仅代表着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IFN-γ 水平的高低更可以反映出机体脑血管功能的受损或恢复程度[1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CysC、IFN-γ、Hcy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药物使用方案确实能够有效阻断患者体内相关病理生理反应,调节脑血管循环,减少自由基和血栓的形成,并降低患者体内相关的病变因子指标水平,从而促进其病情恢复。究其原因,还是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的联合用药方案通过改善患者病变部位的各项应激反应,降低病变指标水平,并缓解脑神经细胞的受损程度,在此基础上,实现神经系统和日常肢体与生活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相关病变指标水平,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较好,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20]。
由此可见,在VD 的临床治疗中,和传统的胞磷胆碱钠单一药物治疗相比,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的药物联合使用能够从病变细胞源头消除或减轻疾病带来的影响,并在二者药物疗效的协同下,提高相关器官组织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变因子的释放,对于提高患者病情恢复也具有更加突出的效果。但由于本次关于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的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小,研究角度不够全面,同时受经济、人力等条件限制,未能对患者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因此后续仍需深入探索联合方案治疗效果及其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中,丁苯酞与胞磷胆碱钠的联合用药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一步降低其CysC、IFN-γ 与Hcy 水平,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