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调色技术构建影像风格的应用研究

2022-12-21 17:52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调色细节节点

华 杰

一、引言

数字摄影机大规模运用于电影拍摄只有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但其丰富的可调性、远高于胶片的高感光能力和轻便小巧无噪音的特点,对影像风格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而数字调色技术补齐了构建影像风格的最后一块短板。以往胶片时代的影像风格是由胶片型号决定的,而且洗印厂的处理手段也有限,主要依靠工匠的个人熟练度,所以很难做到精准调控。数字调色技术的出现,使前后期在技术流程上的融合成为可能。基于后期数字调色技术,搭配上前期数字摄影机的设置,完美解决了风格统一的问题。现在我们既可以给影片一个整体的影调倾向,又能针对故事进行更细致的反差处理,使影像风格从始至终贯穿整部影片,最大限度地营造统一的视觉体验。

文章将从数字调色视野下对当前主流影像风格所具有的特性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案例归纳总结出影像风格的两大方向,随后介绍二者在制作过程中的技术特点、实现手法和适宜题材,从而达到明确影像风格的构建思路、提高风格化调色效率、降低试错成本的目的。

二、数字调色视野下的影像风格

尽管当前的影片题材繁多,类型也不尽相同,但从调色的角度看,影像风格其实是有着清晰可辨的两条路径——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高反差影像风格和以欧洲艺术电影为代表的低反差影像风格。二者的特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反差影像风格

其实早在黑白电影时期,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就发现,人眼更需要对比来发挥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反差的图像会比低反差的图像更容易抓住人的眼睛。也就是说,观众的注意力天生就会被高反差的影像风格所吸引。所以,到了彩色胶片时期,虽然大多数影片并不会采用像黑白电影时期那样极端的反差风格,但对高反差影像风格的追求却一直保留了下来。[1]

总结来说,高反差影像风格的特点就是:放弃掉一部分精细的色调与细节,以反差为基础将图像提炼出来,尽可能产生最大化的视觉冲击,形成一种引人注意的影像形式。

高反差美学的影像风格存在于无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中。从《复仇者联盟:终结者》到《权力的游戏》等,并且在广告和MV中几乎无处不在。可以说,高反差风格占据了当前影像的主流,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高反差在阴影、中间调和高光之间创造了更大的分离度,简化了图像,使其在视觉上更容易辨认。从数字调色的角度来看,高反差影像风格创造了一个更有限、更方便分离的色调区域,使后续的染色处理变得更加轻松。此外,高反差在增加对比的同时,也会从观感上增强饱和度。所以,高反差影像风格往往会使画面中的色彩更丰富。

但另一方面高反差并不是万能的,采用高反差影像风格也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它可能会使画面看起来像是被过度操纵。

反差推得太远太强,高光很容易拉得过远,会产生一种刺眼的、不舒适的观感,很快就会被人们的目光所排斥,从而使观众很难融入剧情;过高的反差会大量减少令人愉悦的影调变化和细节,使画质低劣,影像廉价,画面“被加工”感严重;增强反差往往会使类似的色调“聚集”在一起,这可能是令人满意的,但如果走到极端或应用不当,也会损害画面,并引起对调色师工作的注意,进而影响到影像风格。[2]

(二)低反差影像风格

欧洲电影不同于美国好莱坞电影对观众的极致把控,其经历了巴赞长镜头理论指导的新浪潮运动洗礼后,逐渐向着更接近现实的深焦摄影发展,构建起低反差影像风格。

在高反差情况下,观众往往会感觉被赶着走,而低反差则可以让观众感觉到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发现、探索画面里的内容。虽然不会被第一时间吸引,但观众的注意力会被越来越广的视觉深度和丰富的细节所激励。可以说,高反差影像风格的目标是控制目光,而低反差影像风格的目标是邀请目光。

低反差影像风格就是指通过尽可能地保留光影和色彩细节来最大限度地增加画面的深度,并以此来邀请观众主动看向屏幕里的内容,而不是刻意吸引。

显然,低反差影像风格可以比高反差影像风格更巧妙地引导观众,它可以给人以更自然的感觉。高反差影像风格具有自我宣告的意味,观众在某种程度上明白自己观看的是经过严格处理的图像,但是在视觉上是令人愉快的,所以他们并不在意;而低反差影像风格可以让观众感觉到视觉上的自由,能消除被操控感,可以让观众自由安置注意力,关注画面背后想表达的内容,而不是画面本身。

和高反差影像风格一样,低反差影像风格在营造时也要注意潜在的风险。人们的眼睛需要对比,而对比度太低的图像既不能吸引观众又不能保持观众的视线。低反差影像风格通常不怎么简化图像,而是会给画面留下过多的细节,使眼睛在“阅读”画面和寻找重要内容时变得费时费力。在执行过程中,低反差影像风格必须成功地平衡低反差和分离的需要,否则可能会给观众留下过剩的视觉信息。此外,低反差影像风格会让人感觉画面“平淡”。如果极低的反差会让影片看起来像是尚未完成,跳过了后期调色的制作流程,最终对整部影片的制作水准产生怀疑,更遑论影像风格的构建了。

三、数字调色构建影像风格的具体策略

(一)确定影像风格的方向

在运用数字调色技术构建影片整体影像风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影像风格的方向。创作者的个人感知和审美是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实是,并非我们所拿手的影像风格就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你无法想象如果漫威电影被调色成是枝裕和《海街日记》那样的风格会是什么状况。所以,除去依据自己的审美进行评估,我们更应该依据具体项目的独特性质来决定。

一般来说,我们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影片的影像风格。

第一,画面的曝光情况。如果是精准曝光(甚至是略微过度曝光)的画面,通常能更好地承受强烈的对比,并且不太可能有“被压垮”的感觉,所以更适合高反差风格。而曝光不足的画面本来就比较脆弱,很容易被高对比压垮,所以最好不经过太强烈的处理,一般采用以保留摄影机记录信息为主的低反差影像风格。

第二,画面的光比情况。较低的、人为细腻控制的光比我们更倾向于营造高反差影像风格。较低的光比意味着较低的起始对比度,而分布均匀、控制精准的光影也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反差调整的空间。相反,在较高的、不受控制的(较强的主光,较少补光的)光比条件下,画面本身就具有适宜的对比,在保证光影细节不被裁切的前提下,增加反差的空间本身就很小。

第三,画面的细节是否无关紧要。如果在整个画面中有冗余的纹理和细节,那么就可以从高反差提供的简化中受益,使眼睛集中在画面中更重要的地方。如果喜欢画面现有的微妙细节,并认为它们为故事加分,而不是分散观众注意力,那么通过构建更低反差的影像风格来保留这些细节就显得重要了。

第四,美术风格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影响因素。低饱和配色的美术风格将受益于高反差所带来的纯度提升,使画面的色彩搭配更和谐舒适,并且不太可能因为反差拉高发生过饱和或裁切。如果影片以丰富饱和的美术风格为特色,并一直存在于画面内,那么就不太需要增加反差所带来的色彩提升,因为增加反差会把这些颜色从丰富推向华丽。

第五,题材与主题是决定影像风格的重中之重。由于高反差影像风格会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感,通常更适用于小说、科幻或其他脱离日常现实题材的故事,也就是更形式化的题材与内容。由于低反差影像风格往往感觉更贴近生活,符合“自然主义”的审美需求,与旨在表现更质朴、更真实的主题会碰撞出更多火花,如纪录片、描述亲情爱情等细腻情感的影视剧或注重私人化表达的“文艺”片。

当然,这些都不应该被视为硬性的规定,限制我们的调色创意。讲述这些思路的意义在于,当拿到一部全新的影片,对影像风格毫无头绪时,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有效地缩小焦点。

(二)完善影像风格的技术手法

确立了影像风格的方向后,我们还需要一些技术手法来保障影像风格能被合适地构建。

在数字调色软件构建高反差影像风格的过程中,使用曲线(Curve)工具作为塑造反差的保底手段,确保最底层的暗部和峰值的高光都被保护起来,不被硬性削减。不要害怕丢失细节: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更是高反差影像风格美学魅力的一部分。当综合运用数字调色工具摸索到正确的反差水平时,要考虑创造最极致的“度”——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手感上有一个反差点存在,过了这个点就只会简单地压制细节而不增加美感。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反差点,将高反差影像风格发挥得恰到好处。还需要密切关注的是示波器中饱和度的数值。因为增加反差的同时也增加了可感知的色彩,很容易使色彩达到令人不快的过高强度,所以随时需要准备通过整体降低、分区控制饱和度来应对这种情况。

当建立一款低反差影像风格时,这里也有一些关键的技术手法需要掌握:将反差曲线打磨成一个更饱满的S形曲线,或其他非线性形状。这将允许我们在画面的趾部获取更多密度,以及在高光部分获取一些额外记录的反差细节。但要记住:是低反差影像风格,而不是无反差影像风格。在降低反差的同时,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保留细节,同时还要创造足够的“闪光点”,使画面更具吸引力。注意寻找机会,用屏蔽等二级调色工具绘制暗角或其他形状,巧妙地塑造画面光影,这对创造视觉趣味和引导视线有很大帮助。低反差影像风格的饱和度也需要我们刻意去把控,因为较低的反差往往会使画面不那么丰富多彩,需要用增加整体饱和度的办法来抵消这一点。另一种增加感知色彩的策略是,使用色调分离法将画面的暗部往蓝色、青色方向偏移,并在较亮的区域施加暖色的倾向,这样尽管饱和度没有明显增加,但互补色却会使画面的色彩在观感上更加浓郁。

(三)保证影像风格统一的技术原则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难以把控的是影像风格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所以,最后一节我们将提出几个能在数字调色软件中加强影像风格统一的技术操作原则,从应用层面加强对风格统一性的掌握。

每个镜头最终都需要个性化的调试,但这种调整应该发生在独立的节点或层级中,尤其要注意独立于构建影像风格节点。假设我们为某个项目建立了一款高反差影像风格,并基于该项目的特性在阴影中增加了一些额外的反差。在将节点复制到某个镜头时,这个镜头的阴影比邻近的几个镜头都要深。我们的自然反应可能是调整高反差影像风格节点来适配这个镜头。这看起来简单有效,但它也可能导致这个镜头与其他镜头的不一致和无止境的修改。就像前文所说,用反差建立影像风格非常考验调色师的手感和经验,一旦开始对你的影像风格进行个性化的修正,就很难知道何时停止。所以,最好在另一个节点中进行特定镜头的调整;或者总体衡量不同画面的差异后,全局性地调整影像风格节点的参数。

而且,数字调色软件大多采用节点式的运算法则,这意味着在一串节点的不同位置上应用相同的调整将收获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出于保证统一的原则,构建影像风格的节点应该放在节点链的最前端或最末端。一般来说,我们建议放在最末端,因为习惯上拿到素材后,我们首先会进行一级校色,以保证基本一致的曝光和色彩平衡,然后再进行影像风格的尝试与构造。[3]

设计好的影像风格都需要再重新评估整体适配性,而不仅仅是适配单一的镜头或场景。反差是否太大了,饱和度是否太高了,色平衡是否过暖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但需要把立即修复这些基本问题的冲动放在一边。作为经验法则,一个好的影像风格应该使你的项目中至少有80%的镜头是直接适配的,能迅速让镜头的观感变好。这听起来是废话,但很多时候,我们在刻意追求一两个画面美感的路上越走越远,全然忘记最好的影像风格绝非是为某个特定镜头量身定做的,而是适配整部影片,帮助影片塑造人物、营造故事氛围。

四、总结与展望

电影制作技术的更迭,深刻影响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原则和方法。而更灵活自由的数字调色技术让电影的影像风格继往开来、蓬勃发展。当前,数字影像技术还在持续发展,国内外相关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中,HDR技术在调色领域方兴未艾,以反差为基础构建影像风格的数字调色技术未来也一定会与时俱进,发展出崭新的面貌。我们相信,通过不断掌握数字调色等相关技术,能够描绘出那些从未在人类视觉中存在过的美好影像。

猜你喜欢
调色细节节点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两位画家
Crosstalk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antidiabetic drug action
亮度调色多面手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调色师?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