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烟
为什么调色师少?
调色价格高,根本原因是专业从事调色的人相对少,水平好的更少,成了稀缺资源。而调色师少的主要原因,是行业门槛高。
门槛分为软硬两部分。调色对电脑硬件要求非常高,一套最基础的调色工作站,黑苹果+Apple显示器+WAVE台,至少要投入3万元。进阶的话,技监和专业调色台动辄十几二十万,个人很难承受。而精通大台是很多大公司的基本要求。但大台没有半年很难练熟,不去大公司又根本摸不到大台,所以这是一道槛。在软的方面,调色是一门非常依赖经验的技术工种,没有好的师傅带,自学很快就会遇到瓶颈,并且容易走弯路,这是另一道槛。
同时,由于电影调色的高利润特性,成熟的调色师在收徒弟这方面都非常谨慎,他们要维护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徒弟多了不好管,随便接低价的项目,整个市场的价格就会被拉低,对师傅自己也没好处。所以总的来说,电影调色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小圈子。
调色为什么很贵?
在整个电影行业,特别是好莱坞,调色都很贵,几乎按小时收费。原因是调色往往时间紧,要兼顾质量和效率。调色是后期制作中的收尾环节,前面剪辑特效等部门已经把能挥霍的时间都挥霍的差不多了,留给调色师的时间基本都不怎么够用。一部电影,通常要有超过1500个镜头,一个月调完,平均每天要完成50个高质量的镜头。如果遇到有大量特效镜头的作品,或者工期特别紧的片子,工作强度就更大。完成过《寻找前世之旅》、《怒江之战》等作品的全晓岚是业内效率很高的调色师,她介绍说,通常一部院线电影的调色时间是10-15天,(不包含前期沟通的时间),以40分钟的电视剧来讲,通常情况下是一到两天能完成一集。
想做调色师需要哪些基础?
既然调色师是稀缺资源,那么向着调色师的目标前进赢没有错,但现在的电影调色属于数字电影技术其中的一环,在电影学科中并没有相关的专业,那就只能进入调色公司后逐步积累。不过有一些技术储备,对成为调色师是很有帮助的。
全晓岚认为,首先需要一些关于色彩理论的知识,如果学习过绘画会更加容易入门,之后是需要掌握软件,可以试着多接触一些软件,很多软件的调色理念是想通的。另外就是可以多學习一些摄影相关的知识,例如构图、布光等等,同时也要了解摄影机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好的拍摄素材。
而就职于天工异彩,参与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催眠大师》等调色工作的李惠敏也在本刊早先的采访中说过,她从小开始接触美术,上高中的时候主攻美术,画人物肖像,大学时候在艺术学校里学的美术,这些为后来做调色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东国大学院学美术的阶段,有机会接触到了电影拍摄,觉得电影是动态的美术,两者是共通的,就在现场做美术工作。后来大学院刚好有一门电影调色相关的课程,教授又刚好自己开了一家调色公司,就这样进入了调色行业。她进入调色公司之后也是逐步积累,所有部门都学了一圈,差不多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最终晋升为调色师。
另外一个例子,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孙瑜,2014年纽约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15年拿到了调色师艺术家签证,在过去的三年里,作为调色师负责过《War Room》、《Norm of the north》等大大小小过百部影片。孙瑜在北影的专业是平面摄影,为了调色师的理想,课余时间报了学习调色师的培训班。在他看来,作为调色师,在技术和艺术上都要有很高的造诣。当他第一天走进机房,看见几十台机器MacPro,PC,Betacam,DigiBeta,HDCAMSR,LTO Tape等等,弄得他晕头转向。有一次,当时作为技术总监的Daniel需要恢复几盘很老的LTO-2的磁带的数据。在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无果以后,孙瑜已在放弃边缘,他却乐观地说,“This is the fun part.”(好玩的才刚刚开始)。当然问题在他在网上挖了几个小时,经过读论坛,读用户反馈,反复翻读旧说明之后终被解决。以前很多时候他常常在想,为什么最开始不让他直接当调色助理学习调色技巧,反而要做大量的数据工作。但后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总结才知道,鸟儿如果不先学会张开翅膀,如何展翅翱翔。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调色师?
在孙瑜看来,最重要的是硬件、软件和人。在硬件方面,则是工作站、监视器和调色台。投入最大的应该算是工作站了,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器材的投入和客户受众的需求。在做调色师的前两年,孙瑜所有的输出都是HD,即使当年4K已经出现了苗头,但如果那时候就组建4K工作站的话,成本上则要要高出许多。其次作为入门的调色师,你需要一个准专业的调色监视器,监视器的价格的高低对它的好坏评判没有决定性的差异。孙瑜刚入行的时候用的还是戴尔的U2410 。等到做到一定体量的片子,再考虑更换更好的,比如Flanders Scientific Inc的专业监视器系列,SonyBMV系列及影院级P3色域的投影仪等。最后,调色台是一个调色师的利器,刚入门时孙瑜时常把公司的Tangent Wave借回家练手。积累了一定的预算以后才入了一套Tangent Element,这也是我长期以来使用的战斗装备。目前市面上刚推出一款Tangent Ripple,也是作为新手不错的选择。
“眼疾手快心细”是电影调色师的基本素养。电影拍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即便是同一场景,不同的镜头之间也很难在布光和色彩上保证完全一致,涉及到大量的机位运动和场面调度,处理难度就更高了。
调色师面对数量众多情形各异的镜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画面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调出预期的色彩风格,同时还要保证同一场景内各个镜头的色彩一致。这些仅仅是基础,更难的是对细节的掌控能力。
普通人看高手调色,这边拧一下,那边转两下,画面似乎没什么大变化。等到整个工序完成后,才感觉到色彩已经臻于完美。这是因为高手能发现普通人注意不到的细节瑕疵并加以修正,量变堆积引发质变。要达到高手的层次,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也需要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长年累月的工作经验。
前面全晓岚提到了和客户沟通。和客户深入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是最为一名合格调色师必备的能力。李惠敏也分享了和不同导演沟通合作的经验,在她看来,每个导演都不一样,他们对电影的理解,更进一步的说是对人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影像的要求与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霍建起自己本身就很懂美术,他在服装、美术方面都会参与,他是学美术出身,会更加注重画面质量,会把电影的每一幅画面像绘画一样进行处理,所以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效果,提出想法,我这边实现就好。有一些导演则给我更大的自由度,让我自己去把握,比如说陈正道导演,合作很多次了,互相已经很熟悉,我也很了解导演的风格、要求。而像杨树鹏导演,在电影调色之前,我拿了三部电影给导演参考,提了很多电影的思路以及风格,最后杨导安排摄影师曹郁来和我沟通,让我俩以他的思路主导调色工作,调完之后他再过来看,有不满意的地方会提出意见然后修改。徐克导演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他对所有的电影技术非常感兴趣,也是中国电影的“技术狂人”。
熟知各種调色系统
之前有调查显示,调色方面,达芬奇和FilmLights Baselight是使用最广泛的两个调色系统,两者的市场份额都占到了31%。在全晓岚看来,达芬奇这几年一直在不断更新版本,对旧的功能进行改进,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功能,现在的达芬奇易用度和兼容性都非常好。可以直接调用当前大部分摄影拍摄的素材,同时输出的格式也非常丰富,无论是将素材直接调色,还是转码都很方便。
而且达芬奇有LITE版本和Studio版本,前者是可以免费下载和使用的,方便一些低成本的项目使用,Studio版本则更加专业,软件可以配合原厂的调色台,也可以配合使用第三方的调色台,她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英国tangent几个系列的调色台。
孙瑜认为,首先得会使用Avid,Premiere,Final Cut Pro 7和X。他说的“使用”,不是指需要对每个剪辑软件的操作熟悉的知根知底,而是作为一名调色师你得知道不同摄影机的格式,如何回批,如何在自己的调色软件上再现剪辑,及如何导出客户需要的种种格式,制作数字母版,制作上传版本,预览版本,光盘版本等等。再说到调色软件,作为个人调色师首当其冲推荐达芬奇,同时它也是当今市场最流行的调色软件,当然个人的调色软件还有Avid里的Symphony,Adobe的SpeedGrade,也都是有不同受众的。企业级的调色软件好一些的有FilmMaster的Nucoda,Filmlight的Baselight,Autodesk的Lustre等等。后两者在业内更多的是一套完整的包括了特效的生态系统。
李惠敏常用的是Baselight调光调色系统(Baselight EIGHT全世界仅有三台,而天工异彩就有一台),有时候也会用SGO Mistika等系统。自动色彩匹配的功能她一般不用,都是一帧一帧的调。在她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工作的技术手法,而是跟导演沟通,尽快理解导演的思路,了解导演想要的画面风格,然后将画面调出相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