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研究—以《长津湖》为例

2022-12-21 17:52梁心蕊赵足娥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源语长津湖字幕

梁心蕊 赵足娥*

2021年电影《长津湖》一经上映,就受到广泛关注。该片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极寒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扭转战场态势,为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截至2021年12月2日,电影已在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地陆续上映,作为一部兼具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力作,透过电影屏幕,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震撼,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同时为了能让国外观众得到良好的观影体验,字幕的作用不可小觑。电影字幕的源语和目的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之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将原语转化为目的语,也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运用翻译转换理论,有效地指导字幕翻译实践。

一、翻译转换理论

“转换”的概念最早出自加拿大学者维奈和达贝尔内,他们提出了两个翻译策略和七项翻译技法,其中的“词性转换”技法被视为翻译转换的早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翻译转换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转换,使用转换,就是为了使译语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完美地再现原语表达的意义。

卡特福德于1965年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定义了“转换”这一概念。他认为转换就是指源语进入目的语过程中离开了形式的对应,但是要尽可能实现“等值”。这里的等值不是意味着要将源语的全部信息和形式原封不动地照搬到目的语中,他强调要实现内容的等值。源语与目的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生活环境之中,在同样背景文化下的观众很容易理解,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就很难体会其中的内涵。因此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找到与目的语等值的内容,使得目的语读者、观影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以达到情感的共鸣。

卡特福德提出了两个转换分类,即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层次转换指的是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目的语等值成分。它的四个语言层次包括:语法、词汇、语音、词形。范畴转换指的是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它的四种转换包括: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系统转换。他的两种转换分类为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传播文化方面以更吸引观众、更新颖的方式去做宣传。

二、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电影《长津湖》字幕中的应用

(一)层次转换在《长津湖》字幕中的应用

层次转换是发生于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层次中,语法和词汇层面上的转换比较常见。中文在单复数和时态上的体现不明显,但是英文确实有很明显的表征。

1.英文的词汇

例1:

原文: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译文:I don’t believe in missions impossible to complete.I don’t believe in difficulties impossible to overcome.I don’t believe in enemies impossible to defeat.

这句话源自杨根思烈士语录,用三个排比句,表达出其决心与勇气,很符合中文的语言特点。这里的“任务、困难和敌人”,即使原文没有用“很多任务、很多困难和很多敌人”这样累赘的表达,但通过上下语境关联,在翻译成英文字幕时,还是通过加“s/es”或者特殊形式的复数,来达成一种在词汇层面的转换。

2.英文的时态

例2:

原文:我这趟回家,每次出门上街,都有人冲我点头微笑,我不认识他们,但他们认识我这身军装。

译文:When I was back home last time,every time I went out on the street,people would nod and smile at me,I didn’t know them,but they recognized my army uniform.

中文语句中的时态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在翻译成英文时,需要根据情景内容,将时态翻译出来。这句话是伍万里的内心独白,体现出老百姓对军人的尊敬。这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陈述,英文用过去时态来表述时间的转换。

例3:

原文: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

译文: If we don’t fight this war,our next generation will have to fight it.We are risking our lives to win them a peaceful life.

梅生回忆女儿问他,为什么要去打仗?梅生这样解释给女儿,并且也同时解释给在场的所有战士。在这里他说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出生入死”说的是在场的所有战士正在做的事——抗美援朝。中文表述看不出具体的时态语态变化,但是翻译成英文时,必须考虑到梅生说这句话的场景,他是为了激励大家、动员大家。所以在这里用现在进行时来表述所有战士们正在做的事。

(二)范畴转换在《长津湖》字幕中的应用

1.结构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结构转换是最常见的一种转换形式,主要涉及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转换。

(1)主动与被动的转换

例4:

原文:洋人看不起我们,尊严只能在战场取得。

译文:The foreigners look down upon us.Pride can only be earned on the battlefield.

中文很少用被动语态,因为“被”在中文里被认为有贬义。而英文恰好相反,英文中无主语的句子比较多,所以经常使用被动结构。受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影响,我们喜欢使用“主题—述题”这一结构。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原文是主动语态。但是在翻译成英文时,我们就要遵循英文的行文结构。英文一般把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在这里“尊严”是这句话的重要内容,因此采用被动句来突显“尊严”的重要性。

(2)肯定与否定的转换

例5:

原文:你们哥仨,没一个让人省心的。

译文:You and your two brothers are all so stubborn.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文使用“没”这种典型的否定代表词。在这里并不是用否定来表示一种责怪之意,而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种戏谑。所以在翻译时,也不必翻译为一种包含否定词的句子,比如带有“no,not,never”等典型英文否定代表词。在这里根据上下文情景以及人物性格,将其译为“stubborn” 比较合适,能够展现出人物那种倔强、不服输的特性。

2.类别转换

所谓类别转换,就是当目的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产生了类别转换。简单理解,就是说原文与译文涉及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之间的一种转换。

例6:

原文:别逞能啊!

译文:Don’t be a show-off.

中文善用动词或者动词机构的句型,而英文句子倾向于使用名词、介词、连词等结构。“show-off”有炫耀、卖弄的意思,在这里将其作为一个名词。而源语中的“逞能”很明显是一个动词的释义,所以这里发生了类别转换,由源语的动词转换到目的语的名词。

例7:

原文:别人冲锋都是前面有敌人。

译文:The enemies are usually ahead when other people charges.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源语中的“前面”在中文中是一个方位名词,在翻译时将其转换为一个形容词“ahead”,发生了一个很明显的类别转换。

关于类别转换,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还有很多,比如动词转换成名词、动词转换成介词、动词转换成副词等。因为电影字幕涉及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且源语为中文,中文又善用动词结构的词语来表达,所以类别转换在中英双语字幕的电影中比较常见。

3.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就是指等级转换,即指源语中某级上的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目的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简单来说,就是翻译时不同等级上的一个转换,可以从句子到短语,可以从短语到单词。

例8:

原文: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

译文:You must regain the respect you lost on your own.

电影中这幕是伍万里与余从戎打闹,丢了脸,雷公对伍万里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话却好似给了万里动力。这里的翻译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单位转换,由一个单词“自己”,转换成短语“on your own”。

例9:

原文:有紧急情况!

译文:Emergency!

在遭遇紧急情况时,由于时间紧急,我们可能无法清晰地说完整句子,那么这时候用一个单词表示警醒,更能凸显其紧张感。看出原文是一个短句子,但是在翻译时将短句翻译成单词。从一个句子到一个单词, 发生了等级转换。

在《长津湖》这样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中,自然会充斥着大量的关于口号、命令的句子。这样的例子在原文中还有很多,大多是为了突出原文意思,表示其重要程度或者引起注意 。

4.内部系统转换

内部系统转换指在转换发生于体系内部的情况下,也就是当源语和目的语具有形式上大致对应的结构,而翻译时需要在目的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时,就可以使用内部体系转换。简单来说就是,原文中的某些表达需要在目标文本中找到与之意义相近的表达方式。

例10:

原文:Fighting against men with such strong will like this.We were not ordained to win.

译文:面对如此有决心的敌人,我们永远无法战胜他们。

这句话的原文是英文,是美军师史密斯看到冻死在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他才明白之前战败的原因。这里的“this”指代的就是美军所说的中国军队(他们所谓的敌人),源语与目的语结构相似,原文的“敌人”翻译时选择了非对应的术语“this”。所以这里很明显地发生了内部系统的一个转换。

在电影字幕中,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产生于两种文化背景之下,当源语中的代词、四字成语或者典故等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那么可以选择非对应的一种表达,这就是内部系统的转换。

三、 结语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让我们在翻译电影字幕的过程中更具实操性。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他的翻译转换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他的理论比较理想化,没有考虑到一些非语言层面问题,不能解释所有的转换问题。二是关于《长津湖》的字幕翻译,我们必须得承认其字幕翻译有的地方译得很出彩,有的地方却不尽如人意。整个电影字幕翻译采用直译的手法较多,确实忠实于原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文的精神内涵。好的字幕翻译,译者需理解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在文化、历史、社会等非语言文化层面的差异,尽可能使目的语读者、观者能够沉浸于自己熟悉的语言环境,译者不要拘泥于源语、目的语两种文本的形式对等,要尽可能实现二者内容的等值。我们要全面了解、客观评价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才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个理论。

猜你喜欢
源语长津湖字幕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至贞碧血沃青松——电影《长津湖》观后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