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刚
(梅河口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 梅河口 1350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不仅承担着农产品的社会供给,还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必须的原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农业生产规模和合理性持续提升。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全面支持下,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和保有量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kW,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常存在一定的不合理问题,导致农业机械性能难以完全发挥,因此,应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质量,克服现阶段的难点不足,帮助实现农业机械科学购置、应用和维护保养,确保农业机械化生产科学、高效的开展。
农机推广是农机化生产的服务与促进工作,其通过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农机产品的选型、试验、鉴定,确定适合地区农业生产使用的农机产品种类及产品范围,对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开展示范作业与技术推广,并提供农民使用农机过程的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保障农业机械技术合理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机化生产的高质量发展[1]。
农机推广的日常工作内容繁杂,其具体工作实施如下。一是调查研究地区农机生产的特点与短板,分析研究形成农机推广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选择适宜的农机开展试验、鉴定,验证农机适宜农业生产使用要求后进行技术示范;三是为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过程提供服务,包括农机购置补贴的咨询、农机技术咨询、规范购机咨询及其他信息化服务;四是利用深入村屯、宣讲、技术答疑、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五是提供农机培训、农机使用安全教育等服务。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工作,农机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农业整体实力,农机推广工作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1 提高农机作业率
农机推广工作通过技术推荐、宣传、技术示范等一系列工作对农机技术进行推广,能有效转变农民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思维,使农民进一步接受农机化生产新模式,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由传统的人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转变,提高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减轻人力工作负担[2]。
1.2.2 提高农机应用合理性
农机推广工作利用试验、鉴定、技术示范等方式验证农机在地区应用的科学性,并将农机正确的使用方法通过技术示范等方式展示给农民,帮助农民直观了解先进农机设备的适用性,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的合理性。同时结合农机培训和技术指导,农民更容易建立系统的农机技术知识、农机使用知识,并对农机使用的政策法规深入了解,使农机的使用过程更为合理合法。
1.2.3 促进农机市场发展
现阶段,农机市场存在农机产品种类多、型号多、质量不一等问题,农机推广工作的试验、鉴定职能能够进一步鉴别农机品质,避免农民购置到低劣农机,同时也激励着农机行业向优质、可靠、性价比、高技术等方向转型升级[3]。农机推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机市场销量增长,农民购机意愿进一步提升,加速了农机市场的发展速度和广度,逐渐形成良性的市场经济体系。
1.2.4 促进用机环境优化
农机推广工作通过技术培训、用机指导等方式提高了农民规范用机的意识,帮助农民规范操作、维护保养、维修农机,且实现安全驾驶,显著提高农机使用过程的安全性,降低事故率和农机故障率。农机推广的试验、鉴定过程通常会考察农业机械配套的售后服务、维修质量等能力,间接提供了农民购机后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保证,减轻了农民用机过程顾虑。
农机推广的具体实施在基层,现阶段基层农机推广部门所具备的经费和配套设备设施相对受限,尤其在对先进适用机型的试验鉴定过程中,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很难有足够的条件实现对农机性能的全方位测试,随着农机市场的扩大,农机种类和型号进一步增加,加之农机功能细分化,农机推广的试验鉴定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设备保障。尽管近年来农机推广工作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与农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用机需求的日益增长相比,仍存在明显不足。
受到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使用习惯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模式仍不合理。一方面,一家一户的独自经营模式占比过大,导致田块面积偏小,加之不同田块种植的作物品种、农艺技术等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机的适用性难以满足全部农户需求,大型高效的先进机型也难于在小面积田块发挥优势;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占比增加,但因土地承包难以实现连片承包,仍存在田块分散问题。同时,农民在广泛接受农机化生产的同时,没有针对农机生产的特点进行农艺技术转型,过度密植、不成行等栽培模式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条件较差,对于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农机推广队伍的人员组成存在技术、技能偏弱问题。尽管近年来各地农机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农机推广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但仍因农机推广工作任务繁重、培训时间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实际培训质量。农机市场发展迅速,农机技术的发展、农机品类的增加快于农机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导致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难度增加。此外,农民对于农机推广的依赖性增强,要求农机推广能够增强服务能力,但受长期工作习惯影响,推广人员在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方面的提升仍不明显[4]。
农民受到传统生产经营习惯的制约,对于农机新机型、生产新技术、农艺新模式等接受能力较弱,对农机推广工作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导致农机推广过程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实现较好的推广效果。同时,随着农机技术的持续升级,无论是中大型农机还是小型农机,其整体售价都呈现上涨趋势,即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支持下,农民购机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
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过程来看,耕种收等产中机械设备的普及率很高,农民对该类型农机设备的接受和使用意愿也更强烈,但对于产前的机械化育种、育秧,种子处理和产后的粮食烘干、深加工等设备仍应用热情不高[5]。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量不足,导致相关设备的研发、技术优化缓慢,技术先进性与耕种收设备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这类设备应用推广的适用范围不广泛,但对农业生产的总体发展存在较大益处,造成推广这类设备的难度增加。此外,与大宗粮食作物相比,经济类作物总体的机械化程度偏低,经济类作物的机械化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在农机推广过程中,经济类作物可选的农机机型设备偏少,相关机型的先进性、可靠性也与大宗粮食作物存在差距,导致经济作物的总体农机推广难度增加。
首先,农机推广的服务主体是农民,因此,在开展农机推广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掌握农民的生产习惯和现实需求,做好与农民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民在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其提供适宜的机型和配套的农机技术;其次,农机推广工作应重视地域性特点,充分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的规模、作物种类、生产习惯、气候、地形等条件设计并实施农机推广计划;再次,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的同步推广,探索适合地区生产应用的农艺技术,做好农艺技术与农机化生产的匹配,帮助农民在实施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农艺技术与生产模式的统一,为先进农机技术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农机推广要实现快速发展,要求推广工作人员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农机技术、发展理念、农机化生产布局、农机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应当切实改变现阶段农机推广的落后模式,积极学习先进的农机技术和农机推广经验,农机推广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首先,做好定期技术培训工作,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人员能力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农机推广人员集中参与技术培训,使其与先进的农机技术和农机理念实现对接;其次,做好网络和新媒体教育,为农机推广工作建立网络和新媒体培训平台,要求农机推广人员每年完成指定学时的学习,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灵活性优势,农机推广人员能够利用闲暇时间提升自身能力;再次,做好经验交流与提升,农机推广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对于推广工作的经验交流不足,农机管理部门可组织推广人员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工作经验,也可组织推广人员走出去,向农机推广工作开展更好的地区学习,实现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6]。
农机推广的工作流程应重视系统性,避免出现盲目推广的问题。首先,应严格把控质量关,面对我国农机市场上销售的众多农机,设计系统的试验鉴定细则,包括购置、使用、维护保养、售后服务、维修等全方位,保证试验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其次,做到推广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农机推广依赖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宣传,随着时代进步,在传统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电视、网络、新媒体等进行宣传与推广成为更高效、低成本的选择;再次,做好推广机型的后期跟踪,对农机推广后的重点机型持续关注,对其使用体验和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并向企业反馈,帮助优质农机产品实现技术及配套服务的进一步升级。
要实现农机推广效率的提升,必须要保证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的匹配,农机推广部门应当与农艺技术的研究、技术服务部门联合,开展农业生产发展的长期规划工作,通过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的同步推广,促进农民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采用更合理的农艺技术配套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建立低成本、高收益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同时,还应鼓励农民开展合作经营,将临近的小面积田块整合化,提升中大型农业机械的适用性,使先进机型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综上所述,在农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机推广工作的难度和责任随之增加,农机推广工作者应当认识到现阶段工作面临的难点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先进优质的农机产品和配套技术快速应用,为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