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
——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2022-12-21 17:00沈艳刘仕筠陈海宁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1期
关键词:伦理模块工程

沈艳,刘仕筠,陈海宁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计算机学院,成都四川 610225)

随着工程复杂性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工程中隐含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除面临技术问题之外,所面临的非技术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也成为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中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工科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人才不仅具有精湛的技术和实践能力,还应具有道德认知,能够正确面对工程活动中利益冲突和潜在风险,面对伦理困境时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而工程伦理教育无疑是必然选择[1]。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注重强化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教育[2],这不仅为进一步推进工程伦理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工科学生提供一种更切合实际情况的专业素质教育。

1 工程伦理教育现状

工程伦理素养是卓越工程师精神品质的主要体现。工程伦理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培养的。工程伦理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和原则,具有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决策能力,从事工程活动能够以民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为出发点,综合考量个人与社会、发展与保护等多重关系,自觉践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以及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首先在全校平台课程《工程导论》中引入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在部分专业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原则及规范,提高学生的工程道德修养。从2017年起,在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中设置《工程伦理》课程。2018年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中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并列为学位必修课程。

尽管如此,整个学校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和实践模式还没有完全搭建起来,工科类学生和专业教师对工程伦理教育认知也不尽一致。课程组对2019-2020级计算机、软件工程、机械电子、自动化等10个工科专业以及工科类专业型硕士近1 500名学生就所学专业的职业规范、优秀工程师所具备的素养、是否了解工程伦理、是否需要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工程伦理教育师资情况等问题通过雨课堂进行问卷调查。在是否熟悉所学专业的职业规范的调查中,63.9%的学生通过《工程导论》和专业课程熟悉一些本专业的职业规范,但不系统,23.6%的学生不太熟悉,4.6%的学生非常不熟悉,2.8%学生不确定。在优秀工程师所具备的素养的调查中,71.7%的学生认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15.9%的学生认为伦理道德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仍然把专业知识和能力作为衡量优秀工程师的重要条件;在是否了解工程伦理的调查中,72.5%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工程伦理,18.6%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近90%的学生将工程伦理课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或不确定。由此可见,尽管学校通过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向学生渗透工程伦理教育,但由于系统性不强,理论与实际脱节,总体来说在校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知识比较缺乏,有意识获取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68.9% 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想了解工程伦理的相关知识,认为对未来职业发展有益,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工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伦理教育是有需求的,也希望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工程伦理师资情况的调查中,41.7%的学生认为没有这样类型的老师,50.1%的学生认为可能有,但没有接触过。

综上所述,目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工程伦理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淡薄。工科类学生更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了解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工程伦理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不能理解工程师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不清楚自己未来在社会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导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不能将伦理道德融入工作中,缺乏工程伦理问题辨识和伦理自觉的能力。

(2)教育体系不完善。工程伦理教育渠道相对匮乏,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教学内容更多是关注工程与环境的关系,没有将工程伦理教育贯穿于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更高层次的伦理关怀。而且也没有将知识、伦理和道德教育有效衔接,学生难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自己所学得的工程伦理知识,持续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不足。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以讲授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尽管也采用案例教学法,但由于授课教师理论水平不高,不能运用理论透彻分析案例,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需求,同时,也缺少实际的工程伦理实践,学生难以从内心产生共鸣。

(4)工程伦理教育师资薄弱。承担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师主要是工科类教师。一方面,这些教师绝大部分在其受教育期间没有接受过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缺少认知。另一方面,工科类教师通常将关注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深造上,尽管这些专业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工程伦理理论水平欠缺,很难将工程实践和工程伦理的相关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师资薄弱导致课程构建困难,无法对学生有效实施工程伦理教育[4]。

2 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校秉持“成与大气,信达天下”的校训,依据工科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将工程伦理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建立以《工程伦理》课程为依托,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的“1+3”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2.1 独立设置《工程伦理》课程

针对本科生,学校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初步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的意识和素养,在面临工程伦理困境时能做出合理的决策。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工程伦理》被设置为学位必修课程,要求在学生充分理解工程伦理理论、方法和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程伦理问题辨识和伦理自觉的能力。

2.2 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第二课堂相互融合

学生仅通过《工程伦理》课程的学习不能真正掌握工程伦理的相关理论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必须通过相关的课程将工程伦理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而专业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为工程伦理知识的运用提供理论转化和实践平台。在专业类课程中,将工程伦理的概念、方法和规范通过向专业知识的有机渗透,让学生了解在本专业中如何将技术和工程伦理有效结合,发挥其在工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实践类课程和第二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有意识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强化工程伦理的要求。

3 工程伦理教育内容的确定

工程伦理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判定对与错,而是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未来工程师所承担的角色责任和社会责任,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情感以及坚定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将其凝聚成道德落实到工程实践中[5,6]。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选取相关模块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理论与方法模块。该模块主要探讨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原则以及在工程全生命周期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该模块主要在《工程伦理》课程中讲授。

(2)意识与责任模块。该模块主要探讨共性伦理问题在不同工程领域的特定呈现以及相应的工程伦理规范,满足不同专业领域学生的具体需求。该模块可以在《工程伦理》课程或专业课程中讲授。

(3)实践与辨识模块。该模块主要将工程伦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实践类课程初步进行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在实践类课程中设置工程伦理相关问题于具体的项目中,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去辨识工程伦理问题。

(4)反思与行动模块。该模块将借助由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三大素质教育实践平台所构建的第二课堂,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中,反思自己专业领域涉及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以及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认识和理性思维,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准则。

4 工程伦理教育方法探索

4.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工程伦理教育由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共同配合,构建案例集,共享资源。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工程伦理原理、原则和规范有机融入案例中,案例要具有时效性。例如在本科阶段,工程伦理课程是各专业合班上课,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交流较少。通过增加案例的时效性,引入时政新闻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有助于学生提升积极参与工程伦理的学习热情,形成开放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运用案例法的同时将在线学习、角色扮演、小组调研、分组讨论等方法综合运用,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工程伦理教育效果得以提升[4]。

4.2 强化产学研融合

打破传统教学的约束,建立开放的工程伦理教育环境,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深入系统了解行业对工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上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机制,开展与职场相关的伦理道德社会实践活动,在企业实习时遵守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熟悉职业操守,感知奉献社会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3 邀请工程界的专家或知名学者开展讲座

学生通过聆听专家的亲身经历,提出,专家疑惑给予具体指导。通过榜样的力量促使受学生认同传授的内容,有效加强工程伦理教育。

5 工程伦理教育制度保障

5.1 建立教师工程伦理培训制度

为了解决学生工程伦理教育认识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对工程伦理教育的认识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伦理意识,教师首先要将工程伦理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学校对教师定期开展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理解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从思想上、理论知识上解决教师在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

5.2 构建跨学科合作机制

学校为促进来自哲学、伦理学、工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师积极合作,组建工程伦理教育合作共同体,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取长补短,为工科学生提升工程伦理意识和素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储备,让学生真正在接受工程伦理教育中受益。

6 结语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工程伦理课程组通过在工科学生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使学生逐渐了解熟悉工程伦理课程的意义,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认同感提升。我们对接受工程伦理教育的学生进行了回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9.9% 的学生认为工程伦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为自己未来面临职业伦理问题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未来职业发展是有益的。

猜你喜欢
伦理模块工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子午工程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工程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