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宝/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农业农村局
在《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有序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同步谋划产业发展和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配套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探索加强城乡融合地带党建有效路径,对新型农村社区、农房改善集中居住区等强化分类指导”等意见,为新时期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指明了方向。基于上述背景和要求,以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花海康居为改革切入点,就如何探索构建农房改善后新型农村社区宜居宜业长效机制进行了专题研究。
花海康居新型农村社区位于江苏省洪泽区岔河镇东南部,南邻山阳河,北靠桃园河,东临白马湖,西接淮金路,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社区新建农房231套,已入住171户,正在装修30套,常住人口310人。社区村民以岔河镇陈向村为主体,另有部分沈渡村村民,全村拥有耕地6980亩,其中流转给向日葵故事景区1385亩、流转给中国电力投资盐城分公司(太阳能光伏电站)1108亩,剩余4487亩土地已全部流转给大户经营。社区紧紧围绕宜居宜业这一目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动共同富裕,着力把社区打造成为洪泽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展示窗口。
2021年,花海康居新型农村社区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9万元。宜居宜业现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花海康居所在的岔河镇是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和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乡镇,岔河大米、芡实等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岔河大米曾荣获“江苏好大米”金奖。村集体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绿色稻米种植、芡实种植、稻虾共养等高效生态农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包年均增收1.2万元。
创新村级就业服务,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由村集体注册成立社区公益性劳务公司,由社区劳务公司对接周边景区、园区用工需求,并为村民购买劳动用工意外保险,人均保险费用500元左右,解决用工单位的后顾之忧,由社区劳务公司与用工单位统一结算用工费用。
推动农旅融合,增加农民创业收入。岔河镇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向日葵旅游专线,打通淮金公路、花海康居和向日葵农旅融合产业园区,使花海康居成为景区主入口,将白马湖游客引流到社区。村集体动员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土特产零售店等,目前已开办民宿1家,农家乐3家,土特产零售店2家,同时还在社区周边布局采摘园、垂钓中心,在节假日旅游旺季,创业农民收入可观。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降低农民生活成本。社区内配套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分类设施,污水接管率100%,确保生活污水和垃圾全部集中处理。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卫生室、村民活动广场、生态停车场、农机具停放场、体育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自来水、电力、通讯、燃气、亮化等基础设施均按标准建设到位。在此基础上建设公共菜地,每户分配半分菜园,配备完善的浇灌设施,打造精品便利菜园。同时,社区还留有专门的场所,免费提供给村民办红白喜事,尽最大可能为村民提供便利,减少生活开支。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扩展农民增收渠道。村集体将白马湖退圩还湖清淤弃土区和滩涂整理后约400亩土地,出租给园区,种植向日葵、油菜及其他经济和观赏作物,实现土地增值,另有村集体180亩水面也流转给园区,村集体年收流转费80万元,另有门面房、旧小学等房屋出租收入9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近90万元。在缴纳社区农业灌溉排涝电费外,村集体为社区村民承担30%的自来水费,为社区7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安康保险”,过年过节慰问低收入群体,并为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提供社区保洁等公益性岗位。
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宜居宜业长效机制,是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的迫切需要。通过对花海康居等已入住的农村社区调研发现,在推动农房改善后新型农村社区宜居宜业方面还存在三类突出问题,且在全区面上具有普遍性。
社区治理的问题。部分新型农村社区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村庄混住,由于缺乏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公共事务协商协调机制,造成部分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低。
社区环境长效管护的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整治主要依靠“五位一体”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相关政策资金倾斜,这在不同程度上给村集体带来了一定的开支压力,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长效环境管护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的问题。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个体农户土地已基本流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收入无明显增加,生活开支却显著提高,特别是年轻人,外出务工成为常态,老人妇女小孩在家留守,容易引发养老、教育、治安等诸多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探索农民就近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宜居宜业长效机制,需要重点立足当前面临的“社区公共服务、环境整治、就近就业”等问题,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大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着重探索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建立“政经分离、一站办理”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开展“政经分开”改革,在不改变原村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合并入住村庄的村委会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不同村庄村民民生事项在新型农村社区统一办理。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在社区干部中推选帮办代办员,推行“一门受理、一站式服务、全科社工”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完善社区事务协商与综合治理机制。完善社区事务协商机制,村庄混居后社区环境治理、村民矛盾调解、村委会办公场所协调都需要建立议事协调机制。要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落实“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用好“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设立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等议事协商机构,推进新型社区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依法制定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健全备案和履行机制,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建设社会治理工作站示范点,整合综治、调解、信访等力量,推动矛盾纠纷、治安隐患、民生事项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提升机制。将新型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进农村社区工作者和专职网格员队伍职业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分档分级的薪酬待遇保障体系。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工作者培训,支持其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学历教育等,按规定对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给予职业津贴,促进其能力转型和素质提升。建立“互联网+居民自治”办法。鼓励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社区APP等社区信息媒介,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大力发展社区电子政务,促进居民需求与服务供给相匹配,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服务效能。探索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模式。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配备多功能活动室、休息室、卫生室等服务设施,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
着重探索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管护新机制。开展社区人居环境管护积分制试点。以家庭为单位设置积分台账。新型农村社区按照“一户一档”建立积分台账,明确积分内容、积分流程和积分评定标准等;建立评选机制。由村社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人员组成评定小组,每两周一次,根据积分项目和分值标准,采取集中评比、不定期抽查、邻里互评等多种方式对村民家庭开展评比并进行相应积分,积分结果以“红黑榜”形式在便民服务中心公示栏、微信公众号、QQ 群等地方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运用激励措施。村民根据所得积分兑换香皂、洗衣液、牙膏牙刷、食用油等生活日用品。同时,将积分红榜前三名的村民评为“清洁文明户”并授予流动红旗、颁发奖状,组织分享积分心得,以此增强积分高者荣誉感,激发村民积分主动性;强化经费保障。区级财政对新型农村社区开展积分制按成效给予经费支持。同步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垃圾分类积分机制,提升社区村民参与意识。建立社区人居环境考评机制。对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维、周边河道保洁、居住小区环境卫生等进行考核评分,确保试点区域内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河道干净整洁,小区内垃圾实现有效分类,小区整体环境宜人宜居。
着重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就近就业新路径。建立就近就业产业促进机制。以促进农民就近就业为导向,优化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兼顾在建、待建和已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劳动力就业需求,实现地区产业布局与当地劳动力禀赋(数量、受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等)有效匹配,充分解决农民就近就业问题。推动产业多维深度融合,深化特色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吸收能力,扩大农民的就近就业空间。优化就近就业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村、居劳动就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村各类劳动力提供政策宣传和就业、创业、培训精准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或灵活就业。结合园区劳务需求和农民创新创业需求,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农民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
着重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场景。加快特色产业布局。在新型农村社区周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重点以优质稻麦、生态水产、休闲旅游观光、康养食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布局为基础,加快形成“社区有生产基地、逐户有增收项目”的良好局面。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将当地年轻一代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性金融、土地流转举措、农业科技培训措施等,满足不同主体的生产发展需求,节约运作成本,激发新农人在助推当地产业发展上的动能。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当地农民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找到收入增长的途径,对于独立经营能力较弱的小农户,引导其加入合作社或者与龙头企业相结合,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小农户融入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助推产业富农取得新成效,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