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国忠
松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为契机,探索符合松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松江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松江区位于黄浦江上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是上海市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松江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产品结构相对简单。种植业自古以来以稻米为主,全区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5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88.24%,其他以绿叶菜为主的蔬菜及仓桥水晶梨、佘山桃等特色农产品;养殖业主要是松林田园鲜猪肉、黄浦江大闸蟹等地域特色畜禽产品和水产品。2018年以来,松江区制定绿色农业扶持政策积极推动绿色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认证率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松江区绿色食品认证率从1.6%提升到47.5%,认证率位列全市第一。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1》,在年度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排名中,松江区以总得分88.24分位列全国第一,标志着松江区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主在自己承包经营的农田上既种水稻又养肉猪,养猪产生的粪尿液发酵腐熟作为有机肥就近还田,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内部循环,形成松江特色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模式。“猪粮型”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从生猪“代养”到粮食“代种”,实现了从卖生猪向卖猪肉、从卖稻谷向卖大米的转变。通过技术集成推广,养猪环节平均每头育肥肉猪节省饲料29公斤,节水36%;水稻亩产比全区平均水平增产12%,化肥减量30%。同时,上海唯一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松江大米”因过硬品质获得市场良好的口碑,“松林猪肉”也成为上海市四大本地品牌猪肉之一广受市民青睐。
2.黄浦江大闸蟹生态养殖“松江模式”。将蟹种培育、放养工艺、水草种植、底部增氧、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等生态技术集成一体,对标《上海市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操作规程》开展黄浦江大闸蟹绿色生态养殖标准化生产。建立池塘水质绿色处理系统,配置人工湿地、生态沟渠或净化塘等设施,形成绿色生态仿湿地池塘水处理系统,并通过运用多种微生物制剂来建立生态平衡的蟹塘水质系统,有效预防河蟹病害的发生,提高河蟹品质。近年来,松江区黄浦江大闸蟹连续荣获“王宝和杯”金蟹奖。
3.农机4S店模式。松江区农机服务采用“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手段,创新推行农机维修、销售、处置和培训为一体的“4S店”模式,由上海宏烨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运行,农机4S店为全区提供全程服务和全面服务,切实提高农机服务保障能力。创建的“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获得“2019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中国农机合作社农机化杰出服务奖”等荣誉称号。
4.粮食绿色防控应用技术模式。根据作物及病虫害特点,加强各单项技术组合和集成应用,强化栽培技术措施的融合,完善技术方案,提升绿色防控质量。加强病虫预警监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精度,建立了主要农作物贯穿全生育期的,综合应用农业措施、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化诱控以及科学用药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2020年,松江区成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1.绿色食品发展迅速。绿色食品认证率、企业数、产品数均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获证企业106家,获证产量9.47万吨,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47.5%,认证率位列全市第一。绿色食品产品结构有突破,2020年松林猪肉获得上海市第一张绿色猪肉证书,实现了沪上猪肉绿色认证零的突破。
2.绿色生产基地创建成效显著。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创建是上海市“十四五”期间推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举措。松江区立足实际,根据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及产品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发挥创建单位的主体作用,探索总结形成一套松江特色、符合基地建设规范标准的创建模式,在2021年成功创建了8个基地20994.1亩基础上,2022年开展7个共118878.7亩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创建工作,两年累计创建基地15个,创建面积139872.8亩,占种植业总面积82%,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为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全国首创耕地地力保险。2018年松江区率先推出全国首个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出台了《松江区关于以奖代补耕地质量保护的实施方案》,启动了全国首个耕地质量保护险试点,通过政府以奖代补引导推动,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生产者主动提升耕地地力并因此得益,形成自上而下保护耕地、提升地力的新态势;目前全区在投保的家庭农场共有418户,投保面积7万亩,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更加完善。
2.完善粮食生产环境保护补贴政策。优化《松江区粮食生产保护补贴考核办法》,将原来的水稻种植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在内的5项补贴整合为粮食生产环境保护补贴,补贴标准比改革前增加32元/亩。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补贴由“补过程”向“补结果”转变,提升本区粮食绿色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提质增效。
坚持规划引领,以落实中央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重点,以保障超大城市有效供给粮食安全为目标,按照“面积稳定、质量提升、布局优化”的导向,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加强财政项目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绿色农业发展的能力,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6.18万亩,粮食烘干设施达到日均烘干能力2800吨、稻米加工厂4家,建成蔬菜设施大棚5000亩,创建蔬菜标准园24家,建设91家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实施标准化水产养殖场改造项目25个、总面积9600余亩。坚持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绿色养殖等技术,确保农业绿色生态高效生产。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松江区在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松江大米”和“松林猪肉”两条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坚持主导产业优势,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探索发展稻米产业化联合体。2020年组建首批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专设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专项奖补资金每年500万元。目前稻米产业化联合体14家,共带动销售优质水稻3.6万亩,通过联合体签约“穗优行动”2.4万亩,总计占比73.2%。二是农产品品牌化提升工程。发展培育优质品牌,推进农业本土品牌建设,加强松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一方面开展商标注册、品牌策划、参展会商、农产品评奖等活动,提升农业企业、合作社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二品”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工程。发展休闲农业,通过都市现代农业项目扶持,促进农业观光、采摘、休闲等功能提升。同时发挥美丽乡村的休闲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吸引不同需求的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绿色农业标准体系。以绿色食品认证和绿色生产基地创建作为两个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量的同时,规范松江区水稻、仓桥水晶梨等8个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技术规程。二是绿色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投入品实行绿色农资实名制一体化运营,规范开展绿色农药采购、销售、连锁配送、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等管控服务,提升绿色农药管控实效;农产品实行电子化追溯,应用推广各类农业信息系统,规模化蔬菜基地电子化追溯做到全覆盖。三是绿色农业数字体系。加强国家农业资源台账建设,开展10年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采集和评价,高质量完成四千余个数据采集和典型经营主体的调查,为松江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松江区通过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绿色田园建设,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六个化”。
目前全区土地流转率99.5%,全区水稻主要由838户家庭农场经营,经营面积13.4万亩,占比90%以上;蔬菜生产主要由29家专业合作社、园艺场组成;畜禽养殖现有规模养殖场8家,种养结合场91家。全区粮食、蔬菜、生猪基本实现规模经营。
目前松江地产农产品主要是水稻、蔬菜、生猪和名优水产等。其中水稻主要为自主选育的优质品种“松早香一号”“松香粳1018”,蔬菜主要为绿叶菜,生猪主要为荷兰托佩克,水产主要为黄浦江大闸蟹。通过调优农产品品种结构,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突显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优势。
加强家庭农场经营者等职业农民培训,家庭农场持证率达到98%。2019年4月,全国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暨家庭农场座谈会、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在上海召开,松江石湖荡镇曹林坤机农互助点和松江农机“4S”培训服务中心两个现场参观点得到了部、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种植业推进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和减肥减药,养殖业形成种养结合粪污还田与有机肥利用生态循环处理模式,总体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生产生态循环。大面积推动粮食绿色生产,2020年水稻全年每亩农药总量比 2018、2019年分别减量 5.4%、10.35%。
建立了“松江大米”和“松林猪肉”两条主导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有效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兴旺,保障粮食安全。打造优势特色新集群,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松江大米”“仓桥水晶梨”等农产品品牌成绩斐然。2020年上海地产品鉴评优中,“松江大米”“仓桥水晶梨”“歧创羊肉”“家绿草莓”“佘山黄桃”等荣获市级奖项,“仓桥水晶梨”屡次获得绿博会金奖,“松林米业”获得14届有机博览会金奖,黄浦江大闸蟹连年获得“王宝和杯”金蟹奖,松江地产农产品评优得奖很大程度提升了松江农业品牌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