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慢性病预防对策分析与展望

2022-12-21 06:33:38章灵慧黄旖宁黄淦钰孟佳丹江琪琪李光兰
全科护理 2022年32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慢性病村民

章灵慧,黄旖宁,黄淦钰,孟佳丹,江琪琪,李光兰,高 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愈加突出,慢性病逐渐成为广大居民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近年来农村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增长速度比城市快,且农村慢性病的知晓率相对较低[2]。从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素养水平来看,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人们缺乏对慢性病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可能原因是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太过于固化,未能得到广泛普及,也没能取得群众的认可,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3]。经过分析讨论,发现对慢性病病人进行有效健康管理、早期发现并消除慢性疾病相关的致病危险因素、及时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可促使慢性病病人提高健康意识,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1 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慢性病防控方面还在不断积累经验与探索。近几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借鉴国外慢性病防控的策略,从国外先进的模式、理念中获得启示,继而转化成适应现状的管理模式。例如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模式[4],是国内学者在美国KAP理论基础上结合病人自身特点提供的个性化疾病管理方案。通过健康教育帮助病人了解疾病的专业信息,制定治疗方案,建立家庭、社会等多方支持,制订计划促进健康行为,进而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目前国内应用的范围主要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汲取国内各领域的丰富经验,西医结合围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防控慢性病。理论水平方面,在胡骏等[5]的研究中,可以归纳为3个层次:在个体处于“疾病临界点”时进行综合干预,延缓疾病发展甚至早期疾病逆转;结合不同体质,针对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症状和体征调理体质;改善生活习惯、营养水平,防止慢性病在遗传中的作用。实际应用中,推出了家庭医生与中医五位一体健康管理模式,包括生活起居指导、中医适宜技术应用、辨证施食、药物指导与情志调护,在慢性病预防管理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6-7]。

1.2 国内农村居民慢性病认知现状 健康认知是指个人获得健康知识并合理用于健康保健的过程,作为健康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8],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基础,也为继续推进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我国将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30年不低于30%[9]。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8.8%上升到2021年的25.4%,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7.13%上升到2021年的22.02%,均呈稳步上升趋势[10]。

在健康认知水平方面,吴佳昱等[11-12]调查对比,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①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农村居民健康认知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发达地区高于偏远地区;②文化程度上存在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健康认知水平高于文化程度低的;③年龄上存在差异:中青年认知水平高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④性别上存在差异:女性对疾病关注度比男性对疾病关注度更高。

从健康认知内容上,通过向勤等[13-16]的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有着知识水平高于技能,技能水平高于行为的特点。①对常见基础疾病知识、群体相关疾病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结石等疾病预防方面存在不足,对吸烟危害认识不足;②对自测血压、扭伤处置等操作处置技能有所关注;③对触电处置、猫犬抓伤处置等突发状况仍有一部分人错误处置或用民间方法;④对身体健康指标认知依然不足,表现在血压指标、血糖指标、体质指数(BMI)等。

2 农村居民对慢性病的预防方式

2.1 农村居民慢性病知识来源途径 从肖焕波等[17]对北京市农村居民慢性病健康教育需求研究中可知,农村居民对于预防保健知识有很大程度的需求,例如卫生保健技术指导、饮食指导、锻炼指导、慢性病筛查等。目前农村居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分线上和线下两大方面,线上主要有电视节目、广播、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等方式。有学者对广西农村地区医学科普现状调查研究中可知,电视是良好的医学科普宣传渠道,电视因有着画面丰富、容易记忆、受众面广的优点而深受农村群众的喜爱。在线下方面,村民慢性病知识的来源途径主要有报刊书籍、亲戚朋友、宣传手册、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其中健康讲座是向村民们宣传慢性病知识较好的线下方式,医务人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可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

另外在农村居民中,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更需要我们重视。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慢性病知识获取方面,往往会根据他人的治疗经历来得出结论,从而来进行就医选择,其实这样准确性并不高,还很有可能会误诊。从研究中可知,农村中老年人群还通过村中健康联络员宣讲营养健康知识的本土化教育来获得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联络员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本地语言来向老人们传播健康知识的。由此可见,农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并不了解网络的世界,甚至不会使用手机,他们接受知识的途径单一且局限。所以,我们更应该改善向农村居民普及慢性病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并且方法能够让农村居民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2.2 农村居民预防慢性病的方式 从彭凯等[18]对重庆市黔江区慢性病知晓率和影响因素调查中可知,村民本身更注重慢性病的治疗而减轻症状,并没有主动了解慢性病的相关知识、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因此村民没有从自身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了慢性病的发生。因此我们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不仅要靠社会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村民自身对于慢性病的认知及预防[18]。从张黎等[19]的研究中得知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慢性病知识的宣教与预防。在饮食方面,饮食也是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人群营养状况还是面临着“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的双重困境。现在人们虽已经过上了吃饱穿暖的富足生活结构和膳食习惯,但合理的膳食仍是预防慢性病发生的一大武器。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居民会通过购买保健品,观看养生节目,阅读养生书籍等方式来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从而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而文化程度低的村民没有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喜爱吃高盐食物腌菜等,另外由于文化水平的不足,村民对待疾病有盲目听从的危险,在购买保健品时更面临被骗的可能性。在社会方面,村民会通过参加健康讲座观看健康小视频或者宣传小册子的方式来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这和文化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是可以参加健康讲座的。

3 当前形势下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与城市的差异 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全民范围内的健康现阶段难以实现[20]。不仅有城乡差距,还有不同乡镇的健康教育普及率也各有差异。其次,与城市相比,农村医疗资源软硬件弱。研究显示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县级医疗机构膨胀、乡镇卫生院萎缩、村卫生室基本瘫痪的现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物资、设备陈旧与医务人员不足等情况很难为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胡丹凤等[21]对基层医院预防老年慢性病的研究中提到,基层医院对于老年慢性病存在重视度不够、管理资源匮乏、诊疗制度欠缺等问题。

3.2 乡镇卫生院缺乏医护人员 目前,医护人员工资低,福利差,工作条件差,留不住高技术人才。根据相关调查,乡镇卫生管理人员与医护人员普遍学历和技术水平低,造成了发展落后的现状[22]。在医疗体系匮乏的同时,存在医护人员流失的情况,这让本不乐观的局面雪上加霜。

3.3 我国对慢性病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对于慢性病的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预防费用,唐玲等[23]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糖尿病医疗费用用于并发症的治疗,而对于原发病的治疗费用很少,可见我国对于慢性病的预防存在轻视现象。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农村居民慢性病具有“三高”和“三低”特点,三高即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三低即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24]。根据这个形式,国家要加大慢性病预防和治疗费用的投入。

3.4 居民的健康知识和观念不足 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普及率不高以及居民健康观念和知识储备不足。尽管相关医疗保健措施开始实施,但其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有待解决[25]。《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2019)》指出,教育素质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收入、受教育水平、年龄因素影响健康素养。相关文献表明,居民文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民素养明显高于低受教育水平居民[26]。因为乡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意识淡薄,以及自己根深蒂固的看病习惯,根据相关研究,只有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才开始关注,甚至出现慢性疾病或者重大疾病才开始关注。相关数据分析显示,65岁以上农村居民健康知晓率最低(3.70,P<0.05)[27]。这凸显科普健康知识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前形势下,政府的投入力度也不够,医疗卫生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1.35%,发达国家占6%~8%。这让科普停滞不前,让预防和科普在农村居民面前成了一片空白[28]。这造成了愈多的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控的意识薄弱,潜意识里认为慢性病预防是不重要的。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救已病的优质医疗匮乏情况下,救未病的愿望就难以实现。

4 对慢性病预防实施的措施

4.1 政府层面 随着我国慢性病的增多,出现的公众卫生难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为我国今后慢性病如何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29]。农村慢性病预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而政府是农村慢性病预防推进的主导力量。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在防控机制上实行责任到人的考核机制,加强各级政府接头,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医疗经费也应加大投入,在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应按标准配备医生,由政府买单保障乡村医生的薪酬问题。此外还应提高乡村医生的全科素养,定期组织培训与进修,提高其职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推动基层医疗有助于解决慢性病发展的困境,为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4.2 社会层面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目前运用“互联网+”开展各种慢性病管理模式已十分常见。如胡丹凤等[21]提出建立社区医院与上级医院的慢性双向转诊制度,可通过“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来为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以三级预防为原则,早期诊断与临床预防,降低致病率,提高治疗率;实现检测数据自动上传,无缝对接院内HIT系统等重要医疗信息化的智能慢性病管理SaaS系统[30],与其他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更加有突破性;另外还可借以人们最常用的微信平台来实施慢性病的管理[31]等。智能化产品和设备让我们可以更加准确获取人体健康信息,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虽然现在已有这么多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但由于老年人对于健康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所以实施还需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选择适合且令村民们满意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以求让更多农村居民能够得到保障[32]。

4.3 个人层面 从居民自身角度出发,影响农村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主要以健康基本知识、健康技能、健康行为等3个维度为因变量,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性别、易感性认知程度和是否为医卫工作为自变量[33]。而其中,文化程度是影响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因素。Edwin等[34]和赵虹琳等[35]的研究提出同伴支持在慢性病预防的管理方面的作用,解决健康问题是同伴支持的优势。可以在村民中选择患有相同慢性病的居民作为同龄人领袖,成立慢性病预防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再由组长向组员宣传普及健康知识,让村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计划,从而提高村民们的健康素养。另外还有资料显示,家庭和个人对于慢性病预防干预显得十分重要[36],例如家庭成员儿女对于劝阻高血压病人低盐饮食的效果比其他干预措施更佳。

5 展望

病来方知健康贵,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的病程进展而言,它的长久性、持续性会一直在病人身上体现。在未来,对于慢性病预防与保健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两大问题。目前也已有许多人意识到并从各个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进行干预,但形成全社会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还需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慢性病是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在于如何做、怎么做。慢性病的防控少不了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相适应和村民认知的科普等。只有全方面管控,慢性病的发生率才会有所减少。

正因如此,作为医学生的我们,科普宣传医疗知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参与医学科普,不仅提高个人的表达能力,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还可以使用创新性的科普方式,如借助形象直观的疾病模型教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居民讲解慢性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使村民的保健水平得到提高。这样逐步提升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和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结局,提高生存质量。相信在未来,慢性病的防治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全民健康”的目标可以实现。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慢性病村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08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癌症只是慢性病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