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职工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2022-12-20 05:01张明章王珮羽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医护人员医师

张明章,王珮羽,张 磊,张 凡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心态积极、充满活力、适应社会、身心潜力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充分体现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良好的心理健康是诊疗工作高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冷静地应对化解医患矛盾,对提高治疗效果和工作绩效、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均有重要意义。当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了当今医疗卫生行业的突出问题,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中文版)[1]对某医院1832名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旨在为医院管理者提高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决策依据[1]。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1月8日~16日,组织该院1974名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剔除答卷时间过短的无效答卷142份,剩余有效答卷1832份,有效率92.8%。1832名职工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1832名职工基本信息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SCL-90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寝食状态10个维度,全面评价个体的心理健康症状,共有90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1为没有,5为严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越差。中文版SCL-90总量表同质性信度为0.97,各分量表同质性信度高于0.69,重测信度高于0.70,且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2]。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分类整理,以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amhane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院职工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与2015年全国常模比较发现,1832名职工10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10个因子的得分均值介于1.35和1.92之间,其中强迫症状均值高达1.92,形成较明显峰值;而全国常模均值介于1.23和1.66之间,无明显峰值[3]。表明该院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成人群体的平均心理健康状况差,尤其是强迫和抑郁症状比较明显。见表2:

表2 1832名职工心理健康测评结果()

表2 1832名职工心理健康测评结果()

***P<0.001,**P<0.01,*P<0.05

项目 医院职工(n=1832) 2015年常模(n=12160) t P躯体化 1.57±0.62 1.37±0.46 13.80 0.000***强迫 1.92±0.72 1.66±0.58 15.69 0.000***人际关系敏感 1.66±0.69 1.51±0.55 9.09 0.000***抑郁 1.70±0.70 1.45±0.53 14.94 0.000***焦虑 1.57±0.65 1.40±0.48 11.35 0.000***敌意 1.67±0.72 1.48±0.57 11.15 0.000***恐怖 1.35±0.52 1.23±0.39 9.74 0.000***偏执 1.52±0.63 1.41±0.50 7.67 0.000***精神病性 1.45±0.57 1.34±0.44 8.02 0.000***寝食状态 1.60±0.62 1.51±0.58 6.17 0.000***

2.2 医师组心理健康情况

与全国医生常模相比,医生组仅强迫1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医生常模,其他8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医生常模(P<0.01)[4]。表明该院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医生群体的平均心理健康状况好。见表3:

表3 医师组与全国医师常模比较()

表3 医师组与全国医师常模比较()

***P<0.001,**P<0.01,*P<0.05

项目 医师(n=550) 医师常模(n=18616) t P躯体化 1.40±0.44 1.53±0.56 -7.09 0.000***强迫 1.76±0.61 1.69±0.59 2.77 0.000***人际关系敏感 1.52±0.54 1.64±0.57 -5.24 0.000***抑郁 1.58±0.61 1.70±0.62 -4.54 0.000***焦虑 1.45±0.50 1.67±0.62 -10.50 0.000***敌意 1.51±0.56 1.58±0.58 -3.00 0.000***恐怖 1.23±0.39 1.34±0.50 -6.68 0.000***偏执 1.41±0.49 1.53±0.55 -5.90 0.000***精神病性 1.31±0.41 1.37±0.46 -3.39 0.000***

2.3 护士组心理健康情况

与全国护士常模相比,护士组除抑郁因子得分与全国护士常模无明显差异外,其他8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护士常模(P<0.001)[5]。表明该院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护士群体的平均心理健康状况差。见表4:

表4 护士组与全国护士常模比较()

表4 护士组与全国护士常模比较()

***P<0.001,**P<0.01,*P<0.05

项目 护士(n=738) 护士常模(n=31249) t P躯体化 1.74±0.73 1.55±0.65 6.96 0.000***强迫 2.10±0.80 1.67±0.92 14.53 0.000***人际关系敏感 1.78±0.78 1.56±0.81 7.53 0.000***抑郁 1.82±0.79 1.86±0.55 -1.52 0.000***焦虑 1.69±0.75 1.50±0.75 7.00 0.000***敌意 1.80±0.81 1.46±0.33 11.55 0.000***恐怖 1.46±0.63 1.24±0.65 9.56 0.000***偏执 1.61±0.71 1.42±0.74 7.16 0.000***精神病性 1.54±0.66 1.31±0.59 9.36 0.000***

2.4 医院职工分组比较情况

(1)按岗位分组统计分析发现,护士组所有10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医师组、技师组和行政组(P<0.05)。护士组、工勤组和学生组的多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医师组、技师组和行政组(P<0.05)。表明该院医师、技师、行政人员心理健康较好,护士、工勤人员、实习学生心理健康较差。

(2)按性别分组统计分析发现,女性组总分显著高于男性组(P<0.001);女性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等7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这一结果与2015年全国常模一致;两性在偏执、精神病性、寝室状态3个因子得分未见显著差异,而2015年全国常模男性偏执得分略高于女性。说明该院男性比女性的心理健康好。

(3)按年龄分组统计分析发现,30~39岁年龄段总分最高,显著高于40岁以上年龄段(P<0.05);30~39岁年龄段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偏执、精神病性、寝食状态等9个因子得分均为最高,18~29岁年龄段在恐怖因子得分最高。这一结果基本与2015年全国常模相符(30~39岁年龄段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6因子得分最高,18~29岁年龄段恐怖因子得分最高)。说明该院40岁以上职工的心理健康较好,40岁以下职工的心理健康较差。

(4)按学历分组统计分析发现,专科组除抑郁、偏执、寝室状态3个因子与本科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余7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科组(P<0.05);专科组、本科组10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生组(P<0.05)。说明学历越高,职工的心理健康越好。

(5)按职称分组统计分析发现,初级职称组和中级职称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无显著差异;初级职称组除寝室状态因子外其他9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高级职称组(P<0.05);中级职称组10个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高级职称组(P<0.05)。说明高级职称的职工比初、中级职称职工的心理健康好。

3 讨论

3.1 国内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9年,涂玲等[6]对国内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大部分经常感到身体不适,三分之一经常处于抑郁、强迫、焦虑、烦躁等状态。2011年,黄丽素等[7]对9篇医生心理健康SCL-90测量结果进行元分析,发现国内医生群体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余8个因子均显著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表明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明显低于普通成年人。张平等[8]对国内147篇文章中31249名护士的SCL-90评测结果进行了元分析,建立了护士群体SCL-90常模,结果显示护士群体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的8个因子得分均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2017年,方必基等[4]对近11年61篇文献中18616名医生的SCL-90测量结果进行了元分析,建立了医生群体SCL-90常模,结果显示其躯体化、抑郁、焦虑等8个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5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2011年元分析结果,表明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成年人差很多,且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和医患矛盾的加剧仍在不断恶化。2018年,王姿欢等[5]对2007年以来国内129篇文献中36316名护士的SCL-90测量结果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护士群体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及2011年护士常模,表明护士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成年人要差,且近年仍在不断恶化。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国内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且近年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群众就医体验。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院职工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成人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差,其中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突出。

3.2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决定了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患者,是积极、乐观、主动的,还是消极、悲观、被动的;也决定了他们以什么样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是专心致志、激情四射、有创造力的,还是散漫倦怠、无精打采、得过且过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对诊疗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如果医护人员经常处于焦虑、抑郁、敌对、敏感、烦躁或者易怒状态,不仅会影响他们与患者的融洽相处,损害对医患矛盾的处理能力,还会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产生工作倦怠和厌烦情绪,极易发生医疗差错并引发医疗纠纷[9]。心理健康的医护人员更有责任心,在工作中更加专心和投入,与患者的沟通更加主动和耐心,面对患者的问题能够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及时回应患者的需求,而不会表现出不尊重和不耐烦,让患者轻松愉快地完成就诊。他们比较快乐积极,常以微笑热情地接待患者,即使遇到言语不礼貌、举止不妥当的患者,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产生的负面情绪较少,不会轻易与患者发生不愉快,容易得到患者的好感。他们自身有更多的心理资源去关心患者的需要,更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愿意去倾听和了解患者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痛苦,能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患者,亲切地鼓励患者从阴霾消极的心情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和战胜疾病,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医者仁心。总之,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对提升诊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以及提高患者和职工满意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 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举措

通过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医院管理者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提升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一是培养心理调节能力,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医护人员对心理健康的科学认识和重视程度,对出现心理问题者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引导医护人员用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二是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减轻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合理安排休假放松,积极组织文化体育等娱乐活动,使医护人员身心的疲惫状态得到缓解;三是增强职业自豪感,鼓励医护人员为医院的发展建设建言献策并积极采纳,通过医师节、护士节等节日活动,宣扬医生、护士的职业神圣感和荣誉感,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四是增强职业幸福感,通过绩效改革,提高一线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改善医疗服务的工作中。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医护人员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