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2022-12-20 10:15曾庆均吴佑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陶 熠,曾庆均,吴佑波

(重庆工商大学 a.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b.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c.特色农产品加工储运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 400067)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民生得到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高,这些都为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地区优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促进成渝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强化重庆、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助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落地,对于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重要增长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各部门纷纷结合实际出台了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学术界针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也作了较多研究,其中有质性研究也有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主要聚焦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型[1-2]、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3-6]和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对策[7-12]等方面,量化研究主要涵盖了不同方法的农业发展质量测度、空间分析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等。

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黎新伍、刘涛等基于新发展理念阐释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3-15]。辛岭等从绿色发展引领、供给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多元融合等方面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6]。姬志恒对我国农业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发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受产业结构、城镇化、市场化程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7]。石忆邵等对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18]。刘忠宇等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地区内差异东部大于西部大于中部[19]。徐孝新等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实证分析了其区域差异和收敛性[20]。Cui等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和集聚特征[21]。姜安印等实证分析了扶贫政策对农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22]。Deng等研究了农业高质量转型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23]。刘涛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人均GDP、固定资产投入等因素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正向相关[15]。

已有文献主要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评价测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等方面对全国以及不同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地理环境有别,农业基础和历史积累不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和成因抑或不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第四大城市群,其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既包括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四川省的15个地级市,又包括了体现山地特色农业的重庆市的27个区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因此,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科学评价,对其时空特征以及驱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是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构成部分。改革开放使地处西部的成渝地区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同时随着该地区大量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从业人口越来越少,农业产业衰退,乡村经济停滞不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严峻,农产品产出效率、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改善强化,城乡融合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内16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关数据构成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以及相应市县统计局、科技局,数据采集比较全面,来源权威,能够真实反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杜思梦等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式[24];高雪等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不断提升劳动产出效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25];牛惠等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主要是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等[26];高强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律基本一致,要促进农民增收,减少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27];刘力维等提出农业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农业现代化上[28]。参照现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应体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绿色健康的持续发展模式以及经济效益突出的特点。因此本文围绕供给增效、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遵循科学实用原则,结合数据可得性,构建如表1所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等4个一级指标和人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等11个二级指标。

表1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多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别是主观确定权重和客观确定权重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复杂,综合性较强,给评价指标赋权加大了难度。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熵权法综合加权来确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权重,即

(1)

式中: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Wcj为层次分析法确定的第j个指标权重,Wsj为改进熵权法确定的第j个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本文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其下为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通过问卷访谈产业经济学和经济统计专家学者、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11名专业人士,采用九标度法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别,针对每个层次构建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计算出特征向量P、最大特征值λmax,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其公式为:

CR=CI/RI

(2)

其中:CI为偏离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表示应重新分析调整矩阵,最后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Wcj。

改进熵权法确定权重:为了客观比较不同年份的数据,参照杨丽等[29]的做法,加入时间参数,对熵权法进行改进。在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时,假设m为评价指标数,n为评价地区数,t为年份数,则矩阵为R=(rγij)tn×m,其中rγij为i地区j指标在第γ年的统计值。

(3)

(4)

(5)

第j个指标的差异度为:1-ej

(6)

(7)

本研究共设立了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改进熵权法得出相应指标的综合权重,如表2所示。

(三)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

(8)

(四)评价结果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得分,如表3所示。

表2 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权重

表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1—202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均得分分别为26.96、28.63、30.97、34.63、37.41、39.57、42.85、46.20、50.42、54.67,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重庆、成都、自贡等16个地区2011—2020年农业高质量发展平均得分依次为35.74、61.06、39.89、36.95、57.45、50.20、34.12、30.07、39.86、32.19、39.38、35.13、33.22、29.00、40.85、32.63,其中得分位列前三的地区为成都、德阳和绵阳,分别为61.06、57.45和50.20,表明成都、德阳、绵阳3个地区近十年来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最为显著;得分最低的3个地区分别为达州、内江和南充,分别为29.00、30.07和32.19,表明达州、内江、南充3个地区近十年来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处于较低水平。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从评价结果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评价得分为26.96,2020年评价得分为54.67,增长了102.78%。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等4个分维度看,分别从7.82增长到了19.51,4.89增长到了8.65,6.95增长到了7.50,7.30增长到了19.02,增幅分别为149.49%、76.89%、7.91%和160.55%,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分最高的2020年整体评价得分为54.67,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分维度得分分别为19.51、8.65、7.50和19.02,与目标值37.59、26.265、8.78、27.365还有差距,且存在明显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水平远大于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的增幅水平。

图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分维度发展水平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由图2可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除成都2020年发展水平有所下降(简阳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0年简阳市被划入成都东部新区,使当年成都整体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外,其他地区的整体发展趋势都在不断提升。从评价总分来看,2011年得分最高的成都为43.82,得分最低的南充仅为19.91,2020年得分最高的成都为61.06,得分最低的达州仅为29.00,发展差距大,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西高东低”

图3为2011年和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成都、德阳一直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后续绵阳不断发展进入第一梯队。雅安、乐山一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较高水平城市,泸州、宜宾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一直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等水平,自贡、资阳、南充、广安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次有所上升。而眉山、遂宁、达州、重庆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次有所下降,内江一直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后两位之中。四川重要经济体成都、德阳和绵阳所处区域经济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创新能力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达州、重庆因多山区、山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水平等方面有天然的不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西高东低”。

图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制

(一)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研究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找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为其优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本研究采用2011—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内16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构建如下计量模型。为了减少样本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模型估计的影响,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取对数处理。

lnagrit=α+β1lnpgdit+β2lnstrit+β3lnurbit+β4lntrait+β5lnfinit+β6lninfit+uit+εit

(9)

其中:i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各地区,t为年份,uit为不可观测的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选择

参考现有研究成果[17,19,30-31],设置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被解释变量agrit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各地区在第t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得分。pgd为人均GDP,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会吸引更多资源要素在该地区集聚,从而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创新技术以及消费市场。str代表产业结构,用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衡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撑,从而优化发展农业产业业态。urb代表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化率来表示,用城镇的常住人口占总常住人口的比重来度量。城镇发展通过溢出效应会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会加剧农村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tra代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用路网密度度量。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能降低产品的交易时间、交易成本,为更好配置市场要素提供支撑;同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也会引起农业其他方面投入的减少。fin为财政支撑力度,用地方财政农林水支出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度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发展差距明显,要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支持不可缺少。inf为信息化水平,用每万人固定互联网用户数度量。信息发展水平高能加速信息交流速度,减少信息交换成本,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保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说明和描述性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三)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Stata/SE 15.1,混合面板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如表5第2列所示。通过F检验,发现存在截距项变化,个体效应显著;通过Hausman检验,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模型9的面板回归模型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FE)回归结果如表5第3列所示。为了保证估计结果不出现偏差,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异方差、自相关、截面相关检验。通过改进的Wald检验和Wooldridge检验和Frees检验,发现面板数据模型存在组间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组间同期相关。针对以上检验发现的问题,本文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一是采用Parks提出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方法[32],估计结果如表5第4列所示;二是采用Beck和Katz提出的面板校正标准差方法(PCSE)[33],估计结果如表5第5列所示;三是采用Driscoll和Kraay标准误的方法[34],估计结果如表5第6列所示。当面板数据同时存在异方差、组内自相关、截面相关的情况时,Driscoll、Kraay方法的估计结果比较有效[35],因此针对整体区域主要采用Driscoll、Kraay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表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影响。人均GDP在1%的统计水平下对整个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即区域人均GDP提高1%,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0.437%。区域人均GDP高,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基础条件好,对人才、资本等要素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能要素,进而推动该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在1%的统计水平下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区域发展动能,但随着东部地区的产业不断向成渝地区转移,城市的二三产业不断向郊区和农村转移,导致农业要素资源不断向附加价值高的二三产业集聚,从而阻碍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农业发展的效果。

城镇化进程在1%的统计水平下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即城镇化率提升1%,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0.789%,城镇化发展对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业功能的拓展有促进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区域的城镇化率相对东都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城镇化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强,因此要建立健全城镇发展反哺农业的机制,不断优化农业发展要素和环境。

交通基础设施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产品的流通,但由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特殊的地形和环境,要特别注重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大农村物流集散和物流网点建设力度,使农产品不仅能产得好,还能卖得好。同时,因为交通基建需要的成本投入较大,回收周期较长,使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没有凸显出来。

财政支持在5%的统计水平下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即财政支持水平提高1%,整个区域农业高质量水平提升0.049%。财政投入可以使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优化人居环境。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财政投入能促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发展在1%的统计水平下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作用,信息化水平提升1%,整个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0.08%。信息发展能促进信息交流,减少信息的获取成本,使农产品交易速度加快,交易成本降低。同时,信息化发展能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农村全要素生产率。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方式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和渠道也不断多样化。

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本文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划分为成都经济圈、川南城镇密集区、南遂广达渝地区3个农业发展区域,成都经济圈包括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雅安等6个地区;川南城镇密集区包括自贡、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5个地区;南遂广达渝地区包括南充、遂宁、广安、达州、重庆等5个地区,如图4所示。

图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划分

对分区域面板数据模型进行Wald检验、Wooldridge检验和Frees检验,针对检验结果,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方法和面板校正标准差方法(PCSE)进行处理,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从估计结果看,驱动因素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保持了整体一致性,因此,分析结果是稳健可靠的。

从分区域回归结果看,人均GDP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成都经济圈、川南城镇密集区和南遂广达渝地区都是在1%统计水平下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对3个区域的影响为负向,东部产业的承接以及附加价值高的二三产业加剧了农业发展要素向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镇化进程对成都经济圈和川南城镇密集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基本为正向影响,对南遂广达渝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负向影响。成都经济圈、川南城镇密集区相对于南遂广达渝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更高,城镇的发展一定程度能反哺农村,但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南遂广达渝地区区域范围广,城乡差距大,城镇发展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成都经济圈、南遂广达渝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正向影响,成都经济圈较显著,而对川南城镇密集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为负向影响。成都经济圈农村交通发达,设施完善,农业生产要素流通顺畅。川南城镇密集区和南遂广达渝地区农村范围广,农村路网密度不高,修建公路又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不明显甚至表现为负向影响。财政支持对川南城镇密集区和南遂广达渝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正向作用,对成都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正向作用但不显著。成都经济圈产业基础雄厚,经济活跃,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向好;而川南城镇密集区和南遂广达渝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产业散、小、弱,因此政府的投入对该区域的农业发展质量至关重要。信息化发展对成都经济圈、川南城镇密集区和南遂广达渝地区3个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正向作用,信息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动能转化,推进“互联网+”模式,催生智慧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等农业新业态。

表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分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回归结果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改进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对其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计量回归模型对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及3个分区域进行了驱动机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仍待提升。综合评价平均得分最高的2020年仅为54.67,从分维度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得分逐年提升,但得分最高的2020年分别为19.51、8.65、7.50和19.02,与目标值37.59、26.265、8.78、27.365还有差距,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远远大于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增幅。

第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性。2011年得分最高的成都为43.82,得分最低的南充仅为19.91,相差2.2倍;2020年得分最高的成都为61.06,得分最低的达州仅为29.00,相差2.11倍。

第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西高东低”。成都、德阳、绵阳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城市;雅安、乐山一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较高水平城市;泸州、宜宾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一直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等水平;自贡、资阳、南充、广安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次有所上升,而眉山、遂宁、达州、重庆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次有所下降;内江一直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后两位之中;整体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西高东低”。

第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财政支持力度、信息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驱动影响。总的来看,除了产业结构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是负向影响,其他因素均为正向影响,只有交通基础设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各种因素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存在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对成都经济圈、川南城镇密集区、南遂广达渝地区3个区域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对3个区域的影响显著为负;城镇化发展对川南城镇密集区的影响为正,对成都经济圈的影响不显著,对南遂广达渝地区的影响显著为负;交通基础设施对成都经济圈和南遂广达渝地区有正向影响,但对南遂广达渝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对川南城镇密集区的影响显著为负;财政支持对3个区域的影响均为正向影响,但对成都经济圈的影响不显著;信息化发展对3个区域的影响均为正向影响,但对南遂广达渝地区的影响不太显著。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对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平原少、山地丘陵多的农业用地特征,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种养加品种选择上因地制宜发展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好价钱的山地丘陵高效特色农业;延伸主导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区域重点农业产业图谱和思维导图;围绕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让人记得住乡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种养加、吃住行、娱游购等融合发展的农文旅产业化联合体,形成良好产业生态。用好农业产业引导资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产”产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产业差异化发展模式;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宜机化改造,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健全农业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降低分担经营风险和收益风险,引导资本下乡;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建设,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防止“谷贱伤农”;推广发展有机农业、循环种养、稻渔综合种养、轮种套种等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施更加有效的奖惩机制,推动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减量,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实现农业绿色化发展;构建更加稳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利益链,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财政支持力度、信息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应采取如下对应措施:应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吸附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农民工就业质量和水平。通过城镇化、工业化带动乡村振兴,把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探索研究二、三产业联动第一产业发展机制,在产业选择、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上因地制宜布局二、三产业业态,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服务业、物联网+等,联动第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支持力度,平抑农业产业劳动力、农药、化肥、种子、薄膜等成本上升对农业带来的负向影响;加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遏制土地撂荒,发挥土地流转市场作用,让土地产生应有作用和价值。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发展订单式农业、体验式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提高土地平均亩产强度。

第三,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异质性,成都经济圈应更加注重城镇发展的带动机制,充分发挥成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利用成都经济圈的教育、科技优势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创业创新。川南城镇密集区应着重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城镇化水平,加大农业产业人口转移力度,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提升农业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引导培育乡村新动能,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人”的问题,比如加大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等微观主体返乡创业的引导力度,构建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等;南遂广达渝地区应着重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协同、部门协同,扩大农业产业基金规模和资金募集方式,在农村产业扶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计、电商平台建设、物流体系的建设、互联网+的运用凸显政策叠加效应,成立产业技术和产业发展联盟,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成渝城市群特征及发展对策思考
成渝两大经济新区区域规划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