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眼中的好茶具: 何必金与玉,品洁自生华

2022-12-20 01:00杨多杰
月读 2022年12期
关键词:茶器小园板桥

◎ 杨多杰

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

明星犹在树,烂烂天东霞。

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

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

虫游满院凉,露浓败蒂瓜。

秋花发冷艳,点缀枯篱笆。

闭户成羲皇,古意何其赊。

—〔清〕郑燮《李氏小园》(节选)

翻读中国的茶诗,总给人目不暇接的感觉。名家名作,比比皆是,满纸珠玑,满目琳琅,满心欢喜。有的文人,写作茶诗高产且精彩。像是唐代的白居易,一生写作茶诗五十余首。北宋的黄庭坚,也写作茶诗四十余首。至于南宋的陆游,更是撰写茶诗数百首。也有的文人,写作茶诗是一篇成名。例如唐代的卢仝,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就获得了茶仙的殊荣。

还有的文人就更厉害了,写作茶诗是一句成名。清代的郑板桥,就是这种“一句成名”的代表。他的《李氏小园》一诗,题目里没有“茶”字,但其中的诗句,却字字打动着爱茶人的心弦,可称习茶的金玉良言。话不多说,我们来读板桥的这首 茶诗。

老规矩,还是先从作者讲起。如今提起郑板桥,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他的学名,实际上叫做郑燮。“夑”字很特别,如今用的人已经很少,甚至成了生僻字。这个字解释起来,有“调和”“谐和”的意思。因此起名字的同时,长辈还给板桥起的字就叫“克柔”。“克”字,就是“能够”的意思。成语“克勤克俭”,就是形容一个人能够勤劳俭朴。所以“克柔”,自然就是能够柔和之意,与“夑”字的含义也是遥相呼应。

怎么起了这么个名字呢?原来古人起名字时,常从古籍经典里找寻灵感。例如陆羽,字鸿渐,出处就是《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一句。板桥这个名字是父亲所起,思路来源于《尚书·洪范》篇。里面有一句话叫“夑友柔克”,就饱含着板桥的名和字。至于“板桥”二字,是他成年后给自己起的号,反而成了流传最广的。倒是提起“郑燮”或是“郑克柔”,很少有人知道说的是谁了。

通过板桥的学名和表字,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确,板桥的祖父叫郑湜,字清之,据说做过县里的儒官。板桥的父亲叫郑之本,也是一位秀才,一辈子在私塾里教书为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长辈自然是希望板桥读书做官。可能是继承了家族的文采,郑板桥的确是读书种子,大约在二十岁左右就考中了秀才,也算是青年才俊了。

板桥有了秀才身份,就可以去省里考举人。考上了举人,再到北京考进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算是郑家的理想了。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自二十岁中秀才,一直到四十岁,板桥才考上了举人。

如今有的学子高考不利选择复读,一年两年就已经觉得很艰苦了。板桥却用二十年,才完成了从秀才到举人的进阶,其中的艰难辛苦可想而知。当板桥得知自己中举时,他写下了一首《得南闱捷音》,前四句说道:

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考中了举人固然是好事,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只有考中进士,才是清代读书人的真正心愿。按照当时的考试制度,板桥在中举人的第二年,就应该到北京去考进士。可是就在要考试的这一年,疼爱他的叔父郑之标去世了,板桥也就未能动身北上。又过了三年,他才进京赶考参加会试,结果考中了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那一年,郑板桥已经四十四岁了。康熙朝的秀才,雍正朝的举人,乾隆朝的进士,板桥的考试之路愣是横跨了三代皇帝。

按照清朝的规定,中进士后就可以马上授予官职。当然,这里面的待遇也分为三六九等:最好的就是前三甲,都可以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是编修,榜眼和探花是修撰,都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其次的前途是进入内阁中书做官,或者分配到六部任职。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国家部委的工作。第三等,就是外派到地方上做官,一般都是从七品县令做起,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第四等,就是候补县令。也就是说名义上是县令,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岗位给你,得回家等候朝廷的具体委任。

郑板桥是哪一等的待遇呢?答:第四等。没办法,板桥一无人脉,二无背景,再加上年龄过大,所以混到了最后一等的待遇也不算奇怪。虽然是中了进士,但是还是没有具体工作,而是回家等候通知。这一等,就又是六年。

这六年间,板桥先生的生活状况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因为比起一般文人,板桥有书画这一技之长;已经中了进士,又是未来的县令大人,求字求画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跟着涨了上去。您瞧,这进士也不白中嘛。

收入提高了,但是板桥的内心,却仍然十分纠结和痛苦。一方面,自己前半辈子都在考试。好容易考中了,结果却落得一个在家卖画。不能为民做主,不能报效国家,板桥岂能不痛苦呢?另一方面,板桥心里明白,要是想混上一个真正的县令,只有“干谒”一个办法。什么是“干谒”呢?就是今天所说的“运作”。当然,这里的运作不一定是行贿送钱。也可以是将自己的文章书画,投送到朝中大员的门下。若是对方赏识你的才情学识,可能就会动一动提携后进的心思。大人物一句话,自然可以保你官运亨通。板桥的诗文与书画,都具有相当高的造诣。要说是送去“干谒”,想必是十拿九稳。但是这样的运作手段,又有悖于文人的操守和情怀,板桥又岂能不纠结。那么郑板桥到底有没有走干谒的路子呢?这里卖个关子,咱们一会儿再揭晓 答案。

让我们先回到这首茶诗上。聊完了作者,该看看题目了。关于李氏小园,郑板桥在《怀扬州旧居》一诗前写道:“即李氏小园,卖花翁汪髯所筑。”也就是说,李氏小园就是板桥中进士后在扬州等待分配时的旧居。这首茶诗,也就是写于等待实缺官职时的痛苦与纠结当中。解析清楚写作背后,诗中的一些字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我们来读正文。这首《李氏小园》,前后共有三个段落,其中与茶相关的也是最精彩的便是第三部分。

起初的四句,讲的是情景:

兄起扫黄叶,弟起烹秋茶。

明星犹在树,烂烂天东霞。

弟兄两个人,在李氏小园里过着简单的生活。哥哥清晨早起,扫去园中落叶。弟弟也不闲着,准备煮水烹茶。由于已入深秋,所以天亮得很晚。再加上弟兄二人起得也确实够早,以至于天上还挂着星星,东方才微微泛起晨曦的彩霞。

紧接的四句,讲的是情操:

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

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

前文已经点出,兄弟在李氏小园里喝的是秋茶。江南地区的绿茶,自古以春茶为贵,秋茶是相对等而下之的了。茶不怎么样,器又如何呢?郑板桥写得明白: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今天的爱茶人读到这里不禁要惊呼,这是真正的土豪生活嘛。

宣德朝,是明代制瓷的一个高峰,与永乐朝共同打造出中国陶瓷史上灿烂夺目的“永宣时代”。2016年,苏格兰拍卖行礼昂腾博和美国拍卖行弗里曼首次在香港举行联合拍卖会。期间由英国斯塔福德郡大学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海水云龙纹高足杯,最终拍出了4156万港元的价格。

至于宜兴砂,自然指的就是宜兴的紫砂壶了。现如今紫砂壶也是高价频出,一把现代高工壶都要炒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至于老壶的拍卖价格,更是突破了千万。哥俩儿能用宣德瓷与宜兴壶喝茶,不是“土豪”又是什么呢?

可其实,这又是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待过去的事物了。曾几何时,宣德瓷也好宜兴砂也罢,价格都没有今天这么离谱。例如紫砂壶,旧时到底什么价格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2019年我到苏州的诚品书店讲座,顺道去拜访了吴中名胜虎丘山。就在虎丘冷香阁外的墙壁上,有一份民国十一年(1922)修缮建筑时的功德石刻,详细记录下社会各界人士,捐钱捐物以及修缮名胜的开销情况。其中写道:

付华兴紫砂茶壶二十把、茶杯六十只,银九元二角。

大小八十件紫砂器,支付的金额不到十块银元。由此可见,清代乃至民国,紫砂的价格并不算太高。天价紫砂的出现,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为炒作的结果,有机会再另辟文讨论。

当时的宫廷与官场,仍然流行着奢侈华丽的金银器。板桥虽比落魄秀才强一些,但经济条件也不能与官宦贵人相比。但他毫不介意,反而提出了“器物非金玉,品洁自生华”的审美标准。现如今,追求名家紫砂壶、名家天目盏、名家柴烧器的人不计其数。一件新制的茶器,只要冠以“名家”二字,价格总要是五位数以上。甚至有的人,以用“大众茶器”为耻,以用“名家茶器”为荣。想必,这些人是没读过板桥茶诗。

茶器,贵洁,不贵华。

作者自制紫砂壶

这里的洁,一是讲干净清洁,二是讲品味高洁。至于是不是名家所作,有没有投资潜力,有没有升值空间,这都不是真正爱茶人应该关心的事情。

对于爱茶人来讲,茶器如好友。

天天计划着攀龙附凤,不是交友之道。

天天琢磨着炫耀投资,不是爱茶之心。

后面的六句,讲的是情怀:

虫游满院凉,露浓败蒂瓜。

秋花发冷艳,点缀枯篱笆。

闭户成羲皇,古意何其赊。

天气渐凉,秋虫四起,虫鸣声声,瓜熟蒂落。秋花不似春花绚烂,但自透出一股冷艳高雅之美。有了发现美的眼睛,赏花不见得要有名贵的茶器,园中的枯篱笆,也能成为赏花的舞台。

所谓“羲皇”,指的就是伏羲氏。《晋书·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时说道:“高卧北窗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闭户成羲皇”这句诗,应该就是典出于此。比喻自己在李氏小园,已经回到了上古般淳朴的状态。板桥诗中朴素雅致的茶事生活,其实也是他内心的向往与写照。我想,这便是茶的魅力,也是茶的能力。茶事,成为了一个人品格修为的最好呈现。或俗或雅,或静或燥,展露无遗。

选器,如同交友。

茶汤,宛若人生。

郑板桥在李氏小园等待分配时,虽然日子悠闲,但内心难免煎熬。清乾隆六年(1741),四十九的郑板桥实在坐不住了。再等下去,还没工作就直接退休了。于是他从扬州来到北京,决定走一走干谒的路子。

要说郑板桥确实是大才子,年近半百的他很快被京城里的一个大人物看中了。这人是谁呢?那就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也就是乾隆皇帝的亲叔叔—慎郡王允禧。

允禧虽然是乾隆的叔叔,但其实俩人一边儿大,在康熙皇帝的众多皇子中是年龄较小的。也就因为年龄小,所以允禧没有卷入康熙晚年皇位的斗争中,与哥哥雍正皇帝也没矛盾。所以到了乾隆朝,他还能乐乐呵呵地当个王爷,每天也不问政务,除了写诗填词,就是练字画画。也正因如此,允禧与郑板桥特别投缘。在王爷的过问下,郑板桥的分配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没过多久,朝廷任命郑板桥为范县正堂。这一年,郑板桥刚好五 十岁。

不管怎么说,郑板桥终于当上了七品县太爷,也算是得偿所愿了。那么他在范县为官的生活,一定十分愉快吧?可郑板桥《范县呈姚太守》一诗中,却这样写道:

落落寞寞何所营,萧萧澹澹自为情。

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无聊挂姓名。

布袜青鞋为长吏,白榆文杏种春城。

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

落落寞寞,萧萧澹澹,这情绪显然不高。正如郑板桥诗中说的那样,自己年过半百了,才在吏部的官员簿册上挂上了自己的名字,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人家都功成名就了,自己却一头扎进了官场,写不完的报告,开不完的会议,再加上赔不完的笑脸,这官儿当的是福还是祸呢?

我想在范县公堂,郑板桥一定十分怀念李氏小园的生活吧?也一定会十分想念那深秋的一杯粗茶吧?

猜你喜欢
茶器小园板桥
作 品:乡村旅游风景绘画
——小园台榭听蝉鸣
吴闻章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孙剑
板桥情(外一首)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宁死不屈的小英雄汤小园
“松竹”图里话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