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浩月
《纽约的一个雨天》是伍迪·艾伦首部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电影。有影迷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以前在网上看了那么多伍迪·艾伦的电影,现在到了该“补票”的时候。遗憾的是,去电影院“补票”的观众并没有预期的多。
伍迪·艾伦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电影,莫过于《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爱在罗马》等以城市命名的电影,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最会拍城市的导演”。无论哪座城市,经过他的讲述之后,都会平添几分独特的魅力。当然,伍迪·艾伦最爱的城市还是纽约,他出生于纽约北部的布朗克斯,曾说自己“爱了一辈子纽约”,所以这部以纽约命名的电影,很难不让熟悉他的观众期待。
《纽约的一个雨天》是一部非常标准的伍迪·艾伦风格的电影,他镜头下的纽约之美无需多言,台词中密集出现的文艺地标、艺术家名字,也是他影片的一贯风格。借用片中人物之口来表达他作为导演的一些观点,影迷也习以为常,包括影片的小品式格局,情节上故意的“洒狗血”,以及对人物内心大胆地挖掘与呈现,结尾时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反转,如此等等,都会让观众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根本不像一位年过八旬的导演拍摄的电影,它太浪漫,太年轻,太文艺了。
伍迪·艾伦在重复自己,不过这不重要。他懂得如何使用帅哥美女、城市美景、优雅姿态来打动观众,他有着恰到好处的深刻 — 用针尖挑动着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人性,让人觉得些许的尴尬、刺痛,但也不至于无地自容、喊出声来。他是一名“城市诗人”,他只歌颂城市的美好一面,完全忽略了城市里也有废墟。他把废墟“建造”在角色的内在当中,然后又用夕阳与雨水、酒与咖啡去美化“废墟”,于是观众便把颓唐、背叛、虚荣等都当成了日常生活的巧克力。比起日常生活的平庸,伍迪·艾伦提供的“废墟”如村上春树制造的伤感小说那样,让人可以沉浸和躲避其中。
一如既往的,《纽约的一个雨天》有着它独特的“嫁接”功能,大银幕消融了城市之间的距离,观众与角色的距离。92分钟的时间,足够伍迪·艾伦制造出一场梦境,他让观众不断地享受其中又不断地作出评判。电影结束,你只是享受了纽约的一个雨天吗?不,你是沉浸式地体验了纽约下雨天的生活,然后由衷地感谢伍迪·艾伦为你制造这场带有啤酒气息的梦。
但有一个非常现实的状况摆在面前:当你表示喜欢《纽约的一个雨天》的时候,你可能已经老了。或者说,在年轻人看来,过去伍迪·艾伦所代表的中产审美,已经不经意间被抛在了身后。以中国年轻观众为例,他们可以在情人节把一部烂片的票房捧至过亿元,但却对《纽约的一个雨天》这样的爱情片丝毫不感兴趣,甚至懒得去了解一下伍迪·艾伦是谁。
如今的年轻人为什么宁可看爱情烂片也不看伍迪·艾伦,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命题。或许,也可以从这部电影的背后,发现些许这个时代文艺标准与审美变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