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凯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湖南 吉首 416000)
以地南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夏河—合作断裂带北侧,为该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首例大型金矿床。截止2017年4月,矿区共探获331+332+333金资源量27088kg,Au平均品位3.42g/t,随着探采工作的不断深入,矿床边深部资源量有望继续扩大[1-2]。
勘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SN向构造破碎蚀变带金矿床的矿石类型:接触带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型金铜矿。它产出于紧靠岩体的二叠系下统第三岩性段的砂砾岩中。岩石中见细粒浸染状﹑细脉状毒砂及黄铁矿,见浸染状﹑团块状黄铜矿。矿体沿接触带分布,产状复杂。笔者在该区工作多年,依据历年勘查与研究成果,文章着重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对该区域或类似地区金铜矿找矿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本区域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带,属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祁连山北西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图1)。区域主体构造框架由NWW向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组成[3-4],与西秦岭地区区域构造方向一致。主体褶皱力士山-新堡复式背斜及其两翼的大断裂带构成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NW向的断裂构造及次级近SN向断裂是岩浆和热液活动的通道,具有形成大型矿床的构造条件。
图1 区域构造纲要图(据夏河-合作1∶200000地质矿产图修编)
区域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等,但以二叠系﹑三叠系为主,为一套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夹薄层砂质灰岩﹑长石石英砂岩﹑中~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Cu﹑Au﹑As﹑Sb﹑Hg等元素背景值高[5],是本区铜﹑砷﹑金矿的主要含矿层位。
区域岩浆发育,除夏河﹑阿夷山﹑达尔藏﹑德乌鲁和美武等大规模的花岗岩体外,还出露大量小岩株和岩脉。岩体主要呈NW向串珠状展布于夏河—合作断裂以北,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及黑云母花岗岩等[6]。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各类侵入岩出露达50余处,其中以燕山期的花岗闪长岩体为主,规模最大,燕山早期次之。研究表明,西秦岭造山带西部夏河—合作一带的岩体侵位年龄为264~233Ma[7-9]。
区内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密切,大规模的花岗岩岩基多与铜多金属矿产成矿作用相关,如在德乌鲁﹑岗以和阿姨山等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内有接触交代型铜多金属矿床;在德乌鲁岩体内部,还发育有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以地南断裂蚀变破碎带型脉状金矿床;中酸性小岩株和岩脉与金矿化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区内的金矿床多与中酸性岩脉在空间上伴生,受SN向断裂构造控制。
矿区中部为大面积的德乌鲁石英闪长岩体(δ052),北部﹑西南部出露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上部岩组(P1dg),主要为滨海-台缘斜坡-深海盆地相,岩石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岩,另有呈透镜状的捕获体出现于德乌鲁石英闪长岩体内接触带中。
矿区位于力士山-新堡复背斜的次级褶皱日加-上郎岗向斜的南西翼,二叠系下统岩层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岩层走向NW,倾向NE,倾角50°~75°。德乌鲁岩体呈NW向侵入其中。次一级的含炭质板岩夹砂岩的层间小褶曲﹑小挠曲极为发育,且多属柔性紧密褶曲,一般规模小,均属北西向构造[2]。
区内断裂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①产于岩体内或接触带附近的近NS向断裂破碎带,它是本区主要控矿构造,以地南矿区共发现17条;②产于岩体外接触带与区域构造线近于一致的发育在二叠系砂板岩﹑角岩及大理岩中的层间断裂构造。
图2 以地南矿区地质简图
区内主要侵入体是德乌鲁石英闪长岩,岩体呈NW向侵入二叠系下统大关山群中,岩体与围岩呈明显的侵位接触关系,出露面积14.7km2,呈岩株状产出。岩体表面具弱的物理风化和高岭土化,岩体内部发育钾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靠近岩体的地层广泛发育矽卡岩化,可见大量变质成因的大理岩和角岩[6]。
区内岩体及二叠系下统地层中,闪长玢岩小岩脉成群分布,厚约2m~5m,长度数十至数百米不等。
区内热液蚀变主要发生于岩体接触带。二叠系下统第三岩性段中的砾岩夹层,经岩浆热液蚀变成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砂岩质砾石变成石英岩质砾石,砂质碎屑填隙物变成微晶质石英集合体胶结物,泥钙质填隙物变成纤粒状﹑柱粒状透辉石﹑透闪石分布于砾石周围,同时伴有毒砂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近岩体部位形成金铜矿体。
2.5.1 矿体赋存特点
本次矿区内共发现与岩体接触带有关的三种矿化类型,即角岩化板岩型金多金属矿(北接触带)﹑矽卡岩型金铜矿(南接触带)及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型金铜矿(西南接触带)。由于各种原因,仅对后者进行了重点勘查,该矿体赋存具以下特点:
(1)矿体仅赋存于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中,矿体在砾岩中呈层状产出,产状与砾岩一致,其它板岩﹑石英闪长岩等围岩均不含矿,可见成矿对岩性有选择性。
(2)矿体的产出部位在砾岩与岩体接触面沿砾岩层往上的50m范围的砾岩层内,但仅出现于砾岩层的中下部。该矿体有严格的赋存空间,就是岩体近接触带。
(3)矿体赋存与砾岩的变质作用相关,与岩浆热液有关,二叠系下统第三岩性段中砾岩是夹层,是碎屑沉积产物,最终变质成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变质强度较大,这是岩浆热液作用的结果,因此,岩浆岩﹑岩浆热液与成矿有重大关联。
2.5.2 矿体特征
(1)矿体形态﹑产状:本次勘查工作,圈出四个角岩化石英质砾岩型金铜矿体,即AuCu③-1﹑AuCu③-2﹑AuCu③-3和AuCu③-4。矿体赋存于岩体近接触带二叠系下统第三岩性段③砾岩层中。矿体形态受岩体接触面形态控制,矿体沿走向呈长条状或弯曲带状,沿倾向呈窄层板状,矿体产状与砾岩层一致,倾向70°~80°,倾角60°~65°。
AuCu③-1矿体走向长500m,倾向宽100m,厚度0.94m~1.76m,平均1.54m,Cu品位0.33%~2.38%,平均1.07%,伴生Au品位0.17g/t~5.83g/t,平均1.28g/t。
AuCu③-2矿体走向长320m,倾向宽100m,厚度1.18m~1.26m,平均1.22m,Cu品位1.53%~1.93%,平均1.75%,伴生金含量0.63g/t~1.54g/t,平均1.10g/t。
AuCu③-3矿体走向长180m,倾向宽50m,厚度0.94m~1.18m,平均1.06m,Cu品位0.94%~1.18%,平均1.20%,伴生Au品位0.63g/t~5.83g/t,平均2.94g/t。
AuCu③-4矿体走向长220m,倾向宽50m,厚度1.26m,Cu品位1.93%,伴生Au品位1.54g/t。
图3 以地南矿区176线剖面图
(2)矿石矿物成分: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地表见铜蓝﹑孔雀石﹑褐铁矿,其次为毒砂﹑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方解石﹑透辉石﹑透闪石﹑绢云母。矿石中有两种石英,前期为原岩中的砂质砾石碎屑重结晶成隐晶质的石英,多保留原砾石形态;后期石英则呈自形晶脉状或团块状穿插于矿石中,常伴毒砂﹑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透辉石﹑透闪石变晶呈纤柱状﹑柱粒状集合体不均匀分布在砾石周围,有星点状金属矿物伴生。绢云母呈鳞片状集合体不均匀无定向分布。
(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主要为砾状结构。其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少数毒砂。黄铁矿为不等粒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颗粒大小不一,粒径2.0mm~0.05mm不等,黄铜矿为不规则它形粒状结构,粒径0.2mm~0.01mm不等。
矿石主要为块状构造。黄铁矿呈块状构造和脉状构造分布于矿石中。矿石中见两个世代形成的黄铁矿,晚期形成的黄铁矿呈脉状穿插在早期形成的黄铁矿中,早期形成的黄铁矿自形程度较高。黄铜矿呈不规则状充填在黄铁矿裂隙中,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
(4)矿物共生关系与生成顺序:矿石中多见毒砂﹑黄铁矿共生或呈自形-半自形-它形细粒混合在一起,黄铜矿生成较晩。见黄铜矿交代毒砂﹑黄铁矿现象。
矿物生成顺序为毒砂-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铜矿。
(5)伴生金的赋存状态:据金的化学物相分析,矿石中91.66%的金包裹于硫化物中,而单体金﹑连生金仅占6.64%。电子探针分析结果,黄铁矿和毒砂中存在大量的“不可见金”。通过LA—ICP—MS分析,黄铁矿和毒砂中的“不可见金”主要是以超显微细粒自然金(Au)和固溶体金(Au+)的形式存在。
本区发现的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型金铜矿属于接触带变质岩类,产于岩体接触带或近接触带,含矿岩石为变质岩,尽管矿化发生在二叠系下统地层中,岩体却与成矿有直接关系。据相关德乌鲁岩体的研究,硫的同位素显示幔源特征;主要成矿元素Au﹑Cu﹑Pb﹑Zn﹑Sb﹑Ag﹑Fe与岩浆岩有关;H-O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热液与岩浆水有关。
根据矿区成矿地质特征,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岩体接触带变质岩型矿床的成因作以下推论:
德乌鲁岩体岩浆侵位终止前后,与岩浆直接接触的二叠系下统地层受到高温高压作用,据研究资料,还有超临界气—液相流体存在,温度在600℃~800℃,压力达100~400Mpa。凡接触岩浆的岩石都发生变质,砾岩变质成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在热流体降温至100℃左右产生沸腾时,围岩还可能出现隐爆角砾岩。
热流体中携带有大量成矿元素,如Au﹑Cu﹑Pb﹑Zn﹑Sb﹑Ag﹑Fe等,Au一般以AuCl2-络合物存在,Cu则以Cu+-Cl络合物存在,其他元素也以络合物形式存在热流体中。含矿热流体遇到围岩,由于地表循环水,地层封存水的中和,发生降温降压,急剧打破含矿热流体的物理化学平衡,热流体浓度﹑逸氧度﹑PH值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Au﹑Cu等金属元素最容易从热流体的络合物中析出沉淀,形成硫化物矿床。
角岩或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在岩浆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节理和爆裂裂隙,同时砾岩具有砾间孔隙度,为成矿提供了场所。经充填交代等成矿作用,热流体中析出的Fe﹑Au﹑Cu﹑Pb﹑Zn﹑Sb﹑As﹑S﹑Si等元素析出并结晶,形成毒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等硫化矿物,填隙于岩石空隙中,充填于微裂隙中,形成接触带变质岩型矿床。
(1)岩体标志:接触带变质岩型矿床,其成矿作用与中酸性岩浆岩的侵入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找这类矿床先找岩体。
(2)岩性标志:砾岩﹑角岩化强烈和裂隙,某些发育的岩石具有某些特性,往往成为这类矿床的赋矿岩石。
(3)控矿构造标志: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在空间上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面,由于其产状的极不稳定性,往往给地质找矿和探矿工程布置带来难度。
(4)蚀变矿化标志:各种角岩化﹑石英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等蚀变和毒砂﹑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及地表的铜蓝﹑孔雀石﹑褐铁矿等氧化物,是直接找矿标志。
(5)物化探异常标志:这类矿床往往引起电磁﹑重力等物化探异常,还引起Au﹑As﹑Pb﹑Cu﹑Sb﹑Zn﹑As﹑Hg等分散流﹑原生晕﹑次生晕化探异常,因此,异常区是这类矿床的找矿靶区。
以地南矿区角岩化石英岩质砾岩型金铜矿成矿的基本规律是:成矿部位在接触带,矿(化)体赋存于岩体接触面以上0~50m的围岩中,其成矿作用与岩体和接触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岩浆侵位终止前后,岩体与围岩之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成矿构造面,携带成矿物质的热流体,在此发生了降温﹑降压,流体稀释,氧逸度﹑PH值发生重大改变,造就了极易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这就是接触带矿产成矿的原因。岩体接触带矿产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主要是矿(化)体有固定的赋存部位,接触带又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所以具有重要的地质找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