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物元素为题材的绘画创作

2022-12-19 11:34:30车言霞北京德美博雅商贸有限公司
艺术品鉴 2022年32期
关键词:静物画花鸟画艺术家

车言霞(北京德美博雅商贸有限公司)

一、中西方艺术史中的植物绘画分析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发现的彩陶器上的植物纹样体现着新石器时代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装点着史前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象征性纹样不仅体现了自然植物形态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史前人对植物的审美情趣。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植物被广泛应用在青铜器上,作为装饰纹样,具有抽象美的同时,凝聚着青铜器的神秘力量和精神的象征。彩陶、器皿上丰富多彩,极富魅力的植物、动物、几何纹饰等,其构图多为二方连续式,纹饰流畅,高度概括,简练而抽象的艺术形象,也因此影响后来古代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开拓发展。此后,中国以植物元素为主题的绘画,多是体现在中国花鸟画科之中的,而植物又在花鸟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中国花鸟画的出现,最早是装饰之需,自秦汉开始,花鸟画继而有“寓兴”之用。《宣和画谱》有云:“……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植物丰富的颜色、形态、结构及其不重复性等,都是艺术家创作灵感之源、描绘自然表达感情的优秀对象,彰显着文人艺术家的审美特质,植物也因此被赋予了各色精神特质,在历朝历代的花鸟画艺术作品中熠熠生辉。中国花鸟画的萌芽期是从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唐代形成了独立的画科。此时,花鸟画逐渐兴盛,李泽厚曾在《美的历程》中提到,“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宋代汤垢在《画鉴》中评论:“唐人花鸟,边鸾最为驰誉。大抵精于设色,浓艳如生。”“要知花鸟一科,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今规式,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也。”故中国绘画史家将边鸾奉为花鸟画之祖。中晚唐至五代渐而形成以黄筌的“黄家富贵”和以徐熙的“徐家野逸”的两种不同风格的发展方向。中国花鸟画的艺术发展主要经历了南北宋时期、元至清初这两个高峰。南北宋时期,文化哲学上受宋代理学所提倡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思想,植物花鸟的形象注重精微刻画,强调形似传神,传达出宋人的审美高度和理想,将植物的自然特性与人的思想品性相比拟,达到借物喻人的情感寄托。北宋前期的黄居,传承黄筌的宫廷花鸟画的富丽细腻的风格。他的《花卉写生图》,每一幅写生花卉唯肖逼真,似乎实物近在眼前,似乎可以闻到春天的芬芳,感知百花的烂漫。北宋真宗时期被誉为“与花传神”的赵昌,以画色彩明丽的折枝花果著名。他的《写生杏花图》(如图1),仅画杏花一枝,花朵繁盛,显得春意盎然,笔墨精致秀雅。花瓣主要以白粉染成,有股晶莹剔透的雅韵,花萼色泽浓郁,两相衬托,平添一份妩媚。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以作品抒情寄兴,形成绘物言志的绘画语言形式,文人们借梅竹之特性,以水墨传达出他们品格的高洁。在“文人画”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竹是北宋文同笔下的“常客”,他的《墨竹图》,以写实手法绘就,全图竹竿似屈而不屈,竹叶针刺凌飞,浓淡交替而又层次清晰,竹品人情尽在其中,堪称宋代文人墨竹画的典范,画出了竹之“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的精神。南宋赵孟坚时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他的《岁寒三友图》绘松、竹、梅折枝,笔墨秀丽,清绝幽雅,意趣横生,明确表达出作者刚正、坚贞的气节。元代花鸟画的主流是向文人情趣发展,宋代工致纤美、富丽细腻的院体花鸟画趋于消沉,而借物抒情、画风清雅的水墨写意花卉及梅竹勃然兴起。如王冕是元代墨梅画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墨梅图》以折枝梅花形式,水墨点出朵朵繁茂的梅花,洋溢出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顽强生命力。这与画上方所题诗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相得益彰,形象表达出他高洁的品德、不同流合污的精神立场。明代中后期,花鸟画相比元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革,笔墨更趋洗练简洁,拓展丰富了花草虫鱼的题材。明代中叶以后,史称“白阳青藤”的陈淳和徐渭,变革写意花鸟画,使之步入新的阶段。陈淳的《山茶水仙图》画中,水仙茎叶犹如行书运笔,形态娟秀飘逸。花朵的圈勾用笔简略洒脱,传达出一种清新高洁的情调。涂渭深受以个性解放为实质的新思潮的影响,他的《墨葡萄图》笔墨挥洒淋漓。所画葡萄水灵晶莹,藤叶纷披低垂,笔墨酣畅,不拘形似。由此,徐渭所创立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使借物抒怀的艺术形式达到了极高的思想境界,对清代乃至近现代的艺术家都有深远影响。

图1 《写生杏花图》宋 赵昌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

在西方,将植物作为绘画的形式语言同样历史悠远,植物形象是在静物画中呈现的。西方静物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爱琴文明中的陶器和壁画上,就大量描绘了花卉植物以及动物等内容,古希腊瓶画中也出现了大量以植物作为描绘对象的纹饰图案,这些植物纹样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象征意义,艺术水平很高。静物画到古罗马帝国时期得到了普遍发展,约建于公元前7 世纪的庞贝古城遗址,壁画中可以看到很多描绘花卉、花篮、绿色植物、盘子、水果、食物等静物。壁画《桃子与水灌》,描绘的是几只青桃和一个半满的玻璃水灌,白颜料笔触捕捉到了玻璃罐中水的光线效果,青桃周围的阴影从各个方向投下,形成青桃之间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花神芙罗拉》是庞贝古城壁画的局部。花神芙罗拉头戴五彩花瓣制成的花冠,她背身轻轻地掐枝条上的小白花,这整株随风姿态摇曳的小花流露出花神满怀爱意的美妙情境。这些古城遗址壁画中的静物画被称为“早期静物画”。西方静物画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这段漫长的艺术史中,题材以人物肖像为主,植物主要作为画中人物的衬托以及背景的丰富。自14 世纪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反映现实和人类情感。桑德罗·波提切利是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他创作的《春》展现了百花盛开的春之花园的九个古代神话人物,画面中的植物有着重要的喻义,每一朵花瓣都被描绘的细致入微,预示着“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时节即将来临。有在希腊神话中代表嫉妒与忧郁的风信子,代表光明与吉祥的矢车菊等,出现的花卉植物有上百种,繁花似锦、美不胜收。16 世纪,艺术家秉持科学探索的精神,画面追求真实再现,反应描绘对象的本质特征。静物画逐渐受到艺术家的重视,米开朗琪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旗帜鲜明地进行静物画的创作,他的《一篮水果》,以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生动地再现了竹篮中的各种水果和叶子。苹果上的虫眼、枯黄卷曲的叶子,都体现着他追求客观、崇尚单纯的自然主义倾向。到17 世纪,形成了欧洲静物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静物画在荷兰、佛兰德斯等北欧国家渐呈繁荣之势,以荷兰画派成就最高。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谈论荷兰十七世纪的艺术,所用的标题是“自然的镜子”。他说:“我称此章为‘自然的镜子’,我不仅仅想说荷兰的艺术已经学会像镜子那样忠实地去复制自然……艺术反映的自然总反映着艺术家本人的内心、乐趣,从而反映了他的心境……”这时静物画题材多样,有花卉、野味、果蔬、贵重器皿等门类。初期的静物画主要特点是朴实无华,到了中期的静物画以适应精美收藏和陈设为主,视觉效果也更为华丽,在当时也被称为“豪华静物画”。画面中吃剩的食物和酒,暗示着享乐,植物花卉水果刻画出的质感形态的时间性,则喻示着人生的短暂易逝与虚空。后来的静物画不太注重象征喻义,主要表现人民的生活,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拉歇尔·鲁伊斯是当时荷兰最重要的花卉画家之一,鲁伊斯熟悉她画的每一朵花、每一只蝴蝶、蛾子和蜗牛。她的《花卉静物》中有的花还带着杂乱、失真的梗,构成了一片狂放的色彩,画中有的花朵倒伏、低垂,暗示了虚空的主题。18 世纪,静物画迎来迅速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开始将静物描绘的对象放在简单质朴的生活用品上,使人产生亲切质朴无华而又典雅的审美心理。法国夏尔丹的《瓶花》有着典雅、端庄脱俗的美感,充满活泼的生命活力。人们可以看到瓶中插有月季、海棠、百合花和郁金香,其各自也蕴涵着独特的象征,使人们对自然植物产生审美愉悦之暇,对花卉有了全新的想象和思考。有位法国评论家曾提出:“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自从有了他,才开始有了‘静物的生命’。”

二、以植物为媒介的艺术表现新形式

19 世纪以来,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西方现代艺术出现,促使艺术家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认识的新世界,以植物为题材的绘画艺术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赋予了植物绘画丰沛的情感因素。19 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十分重视对光与色的观测实验和探索,有人说莫奈在画画的时候是用了光谱当中所有的颜色。他创作了大量的《干草堆》《睡莲》等系列作品,画面呈现出绚烂和微妙的色彩,谱写出植物光与色的新诗篇。20 世纪之后,艺术家摒弃植物的真实面貌进行夸张、变形与解构,以注重绘画语言自身独立价值的形式,重新走进“植物王国”的世界。有的艺术家直接将植物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使植物因此更具生命意味,体现了艺术家对文化、历史的反思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例如,德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尔姆·基弗,他的作品中经常利用大量现实以及自然材料进行拼合重构(包括大量的秸秆、草木与树枝),使这些综合材料有机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呈现丰富的触摸感和视觉肌理感、复杂的心理情绪以及厚重的历史感的大量油画作品,会使人不自觉的近距离考掘。正如基弗所说:“我觉得在物质中存在着精神,我并没有在所有物质中发现精神,但是在铅和稻草中有,艺术家们所做的就是把这些物质中的精神性发掘出来。”东信花树研究所是一间花艺工作室,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把巨幅的“植物雕塑”放到各种诸如海底、冰块、高空等环境中,观察表现日常随处可见的花草、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命力,这种突破传统逻辑与规则、拓展花草表达的可能性,塑造了不受既有植物艺术框架束缚的表达方式,旨在探寻植物的力量与美。这间花艺工作室以独特的视角和实验精神使其每一次作品的公开展示都令人赞叹,也因此不断创新与突破植物艺术装置所传递出的植物与大自然的关联性,潜移默化引导人们去思考生命和大自然的本质。从印象派以植物元素为题材探寻光与色到当今直接将植物作为媒介在画面中解构再现,让人们重新领略了植物在艺术中新的“生长形态”和“对话”。如果人类可以与植物进行交流,感受他们一年四季的呼吸与成长,那么在艺术作品中一定是人类对植物最具情感的关怀和感悟的直接体现。

三、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绘画语言及表达方式,每个民族、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都表现着自己的鲜明个性,艺术也因此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正因为如此,植物绘画艺术才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力。欧洲自14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绘画得益现代科技的辅助,艺术走向了更加客观写实的道路。画家多讲究以“理性”的手法,捕捉自然物象,注重对自然植物的实质表现,并追求植物在画面上纯粹语言形式的自然美,把画中的“植物”视为“静止不动”的形象进行描绘,讲究光与色及造型之间的调和,画中的植物暗含的精神内涵则处于次要地位。而中国植物绘画在题材内容上的文化借喻是极具特色的,像以《四君子》和《富贵图》中的梅、兰、竹、菊、牡丹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花木的作品都是在内容中注入某种主观的象征性,更加注重创作者的思想和精神情感的寄托。而西方的静物画并没有如此约定俗成的隐喻。中国植物画主张以描绘动态的意象造型为主,更注重描绘出植物的神气和本质,力求的是主观而非客观写实,植物体现的是艺术家主观追求的“神似”,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本质追求——即以人生哲学为指导,倾向“心灵情趣”的意境表达。

“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一幅画,深入画中去探险发现,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是的,史前艺术的植物纹样,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国花鸟画折射出的植物精神意蕴,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再到西方艺术家用理性科学的精神探索植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植物的无穷魅力……艺术一直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植物艺术被不断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人们对植物艺术作品的解读也正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正如阐释学家伽达默尔所说的:历史视野与现代视野的融合,理解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必然带有所处时代的精神,时代所关心的问题,这样,人们将会用新眼光,带着新的问题去接受它、评价它、创造它。随着文化、科技、哲学与艺术等不同学科的不断交融与发展,很多艺术家在尝试用更多、更新的技术媒介去诠释“植物”这一经典的绘画题材,创作者在对先前文艺作品中植物观念做出解释的基础上,会不断延伸出对植物艺术的新定义,以求给予植物艺术语言更深层次、更宽广的拓展空间以及更丰富的可能性。植物艺术形式语言如何取得更大的突破,释放植物的特有魅力,并表达出更具时代性的精神含义和人生命题,将吸引着艺术家们不断地为之探索。

猜你喜欢
静物画花鸟画艺术家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58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国画家(2021年4期)2021-10-13 07:31:48
吴国良花鸟画选
论静物画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02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静物画中的秘密符号
英语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42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最适合考生的水粉静物画法与步骤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