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龙井市桃源遗址发掘简报

2022-12-19 12:00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大城市学院龙井市文物管理所
北方文物 2022年6期
关键词:石片台面毛坯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大城市学院 龙井市文物管理所

〔内容提要〕 桃源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老头沟乡桃源村以西约2千米布尔哈通河北岸一处向南突出的二级阶地上。该遗址最早发现于2019年。2020年8月,为配合国道302改扩建工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104.5平方米。通过地表调查和发掘,采集石制品80件,出土石制品451件、残陶片3件。石器类型包括细石叶石核、普通石核、普通石片、石叶、细石叶、端刮器、雕刻器和尖状器等,残陶片为夹砂红褐陶,除1件器耳外,其他器形不可辨。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尺寸普遍偏小,形态以宽薄型和窄薄型为主,主要表现出细石叶工业的特征,根据雕刻器、细石叶石核等石器组合判断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遗存。所见残陶片中的乳丁耳,为柳庭洞文化遗物,属青铜时代。

2019年3—4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布尔哈通河流域开展了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①,新发现含打制石器遗址12处,采集石制品365件。其中,桃源遗址位于龙井市老头沟镇桃源村布尔哈通河右岸的二级阶地南侧,地理坐标北纬42°56′52″,东经129°05′29″,海拔305米(图一)。遗址地表采集石制品77件,包括细石核2件、石片38件、工具22件和断块残片15件。工具类型包括钻器、尖状器、端刮器、刮削器、凹缺器和磨制石器残段等多种类型。虽然在遗址中发现了磨制石器,但根据遗址内发现的细石核和雕刻器等遗物,初步判断桃源遗址应为一处包含多期遗存的遗址,其年代下限应可达旧石器时代晚期。

图一 桃源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2020年,为了配合安图至延吉302国道改扩建工程建设,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桃源遗址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4.5平方米,共发现石制品531件,其中,地表采集石制品80件,出土石制品451件,出土残陶片3件。

一、地层堆积与遗物空间分布

本次发掘的位置位于遗址南侧,紧邻阶地边缘,按正南北方向布设2×2米探方20个,探沟3条。发掘过程遵循“堆积内按操作层水平发掘”的原则,所有堆积土均过筛,记录方式也采用旧石器考古通用方法(图二)。

图二 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遗址地层堆积较浅,平均深度在0.5米左右,根据土质土色变化,可划分为3层,其中第1、2层出土石制品,各层具体描述如下:

第1层,表土层,黄灰色粉砂土,土质较疏松,厚约15~20厘米,出土石制品258件、残陶片3件。

第2层,红褐色砂质黏土,土质疏松,厚约5~15厘米,出土石制品193件。

第3层,红褐色黏土粗砂,厚约20厘米,未见石制品。

第3层下为砂砾石层,夹杂红褐色粗砂,未见石制品。

出土遗物平面分布较为零散,未见明显的集中。但是,从分布范围看,表土层石制品的分布明显更为广泛(图三)。

图三 遗物平面分布图

二、石制品

共531件,其中,地表采集80件,第1层258件,第2层193件(表一),本文以层为单位对石制品进行描述。

表一 桃源遗址石制品分类统计表

(一)地表采集

共80件。石核3件,石片47件,细石叶8件,工具2件,断块和残片8件,碎屑12件。

1.石核

共3件,包括砸击石核2件、锤击石核1件。

2020JLLT0∶82,砸击石核,玛瑙,原型为砾石。长38.1、宽29.45、厚14.65毫米,重22.9克。可见相对的两个台面,共同对应两个剥坯面。这一特征为石核砸击剥坯时,上下同时受力破裂所致。顶端台面呈线状,底端台面为自然面,长22.4、宽15.8毫米。两台面均可见反复砸击形成的崩裂疤痕。剥坯面未见贯穿式片疤(图四,1)。

图四 部分采集石制品

2.普通石片

共47件,其中完整石片18件、石片近端9件、石片远端14件、石片中段3件、右裂片2件、左裂片1件。原料全部为黑曜岩,石片形态以宽薄型和窄薄型为主,长度在7.8~40毫米之间,平均值17毫米;宽度在4~22毫米之间,平均值9.8毫米;厚度在0.8~8.6毫米之间,平均值2.5毫米;重量在0.1~5.1克之间,平均值0.6克。石片背面均未见石皮,两边关系以汇聚为主,占比约60.5%,其次为扩展,占比约32.6%。两侧边形态以薄锐为主,但也有10%~20%左右厚钝的情况。远端形态主要为羽状尖灭,其次为阶梯状。可观察到的台面类型包括素台面、线状台面和修理台面等,其中素台面和线状台面的比例最高,台面形状则以长方形为主,其次为三角形。台面平均宽4.7、厚1.5毫米,台面角平均值为85°,背缘角平均值为92°。

2020JLLT0∶17,完整石片(更新石片),黑曜岩,长26.57、宽9.25、厚5.19毫米,重1.42克。石片左侧为毛坯的腹面特征、右侧保留毛坯的背面修理特征,应为更新修理边产生的石片(图四,2)。

3.细石叶

共8件,包括细石叶1件、细石叶近端3件、细石叶远端1件,细石叶中段3件。长度在7.8~19.7毫米之间,平均值10.8毫米;宽度在4~7.5毫米之间,平均值5.2毫米;厚度在0.9~1.5毫米之间,平均值1.3毫米;重量在0.06~0.14克之间,平均值0.08克。

2020JLLT0∶70,完整细石叶,黑曜岩,长19.63、宽4.67、厚1.34毫米,重0.14克。线状台面,压制剥坯,两侧边平行,腹面略扭曲,背面可见一条纵脊,两侧边薄锐,远端尖灭(图四,3)。

4.工具

共2件,包括雕刻器1件、端刮器1件。

2020JLLT0∶57,端刮器,黑曜岩,长42.47、宽32.64、厚6.46 毫米,重11.46克。毛坯为普通石片,端刃位于毛坯远端,经正向陡刃修理,可见两层连续修疤,刃角72°。毛坯两侧边也经二次加工,其中,左侧边正向修理,右侧边局部为两面修理(图四,5)。

2020JLLT0∶26,角雕刻器,黑曜岩,长32.56、宽14.67、厚5.32毫米,重3.49克。毛坯为石叶近端,以毛坯台面端为底部,雕刻器台面为石叶折断面,长10.8、宽5.6毫米。对应的雕刻器小面位于左侧边,长19.8、宽4.1毫米,向腹面倾斜,腹棱刃呈钝角,可见雕刻器小片疤3处。除雕刻器台面和小面外,器身左侧和底端均有修理(图四,4)。

5.断块和残片

共8件,原料均为黑曜岩,平均长12.5、平均宽7.8、平均厚1.4毫米,平均重0.4克。

6.碎屑

本文定义的碎屑,是最大长小于1厘米的石制品。

共12件,原料均为黑曜岩,平均长8.8、平均宽6.1、平均厚1.4毫米,平均重0.07克。

(二)第1层

共258件,包括石核1件、石片122件、石叶7件、细石叶27件、端刮器4件、刮削器7件、尖状器1件、断块和残片20件、碎屑69件。

1.石核

1件,为楔形细石叶石核。

2020JLLTT0404①∶17,楔形细石叶石核,黑曜岩,原型为石片,长33.1、宽27.78毫米、厚8.69毫米,重9.22克。核体为两面压制修理,楔状缘可见底缘和后缘两部分,均经过两面修理,修疤密集。台面为一次纵击形成,台面长19.8、厚7.7毫米,台面角98°。剥片面可见三处完整的细石叶片疤,无明显悬突处理现象。这件细石核首先预制核体和楔状缘,然后在核体的一端纵向剥取削片生成一个窄小的有效台面,继而进行剥片。这种剥制细石叶的工艺与日本北海道地区的忍路子技法十分相似②(图五,1)。

2.石片

共122件,包括完整石片73件、石片近端24件、石片远端16件、石片中段5件、右裂片3件、左裂片1件。黑曜岩原料占比约95.1%,此外还有少量的玛瑙、石英岩等原料。石片形态以宽薄型和窄薄型为主,长度在10.36~47.29毫米之间,平均值16.42毫米;宽度在3.84~25.63毫米之间,平均值10.83毫米;厚度在0.45~15.57毫米之间,平均值2.63毫米;重量在0.03~18.93克之间,平均值0.82克。石片背面未见石皮,两边关系多样,汇聚占比稍高,约为34.4%,其次为扩展,占比约37.7%,平行占比约27.9%。两侧边形态以薄锐为主,但也有10%~20%左右厚钝的情况。远端形态主要为阶梯状,其次为羽状尖灭。可观察到的台面类型包括素台面、线状台面和修理台面等,其中点状台面、素台面和线状台面的比例最高,台面形状则以长方形为主,其次为三角形。台面平均宽4.5、厚1.4毫米,台面角平均值为91.7°,背缘角平均值为84.9°。

2020JLLTT0305①∶5,石片近端(更新石片),黑曜岩,三角形,长25.38、宽11.52、厚3.1毫米,重1.4克。多疤台面,长方形,台面长4.2、宽1.9,石片角90°。两边关系扩展,石片左侧边厚钝,右侧边薄锐,远端折断,其中左侧边可见左侧向连续的修疤,加工长度20毫米,加工进深5毫米,修疤连续,短而准平行,刃角接近90°(图五,9)。

3.石叶

共7件,包括完整石叶3件、石叶近端2件、石叶中段2件。长度在8.32~42.6毫米之间,平均值22.18毫米;宽度在4.69~12.72毫米之间,平均值8.31毫米;厚度在1.1~6.65毫米之间,平均值3.21毫米;重量在0.14~2.84克之间,平均值1.07克。

2020JLLTT0203①∶11,完整石叶,黑曜岩,柳叶形,长42.6、宽12.72、厚4.87毫米,重2.84克。两侧准平行,点状台面,打击泡突出。背面可见一条纵脊,纵脊左侧为毛坯的腹面,右侧为同向片疤。两侧边薄锐,远端呈关节状。两侧边的近端有细小的疤痕,疑似有使用痕迹(图五,10)。

图五 桃源遗址第1层出土石制品

4.细石叶

共27件,包括完整细石叶4件、细石叶近端11件、细石叶远端7件、细石叶中段5件。长度在5.31~21.85毫米之间,平均值12.27毫米;宽度在3.25~6.07毫米之间,平均值4.47毫米;厚度在0.68~3.07毫米之间,平均值1.54毫米;重量在0.01~0.42克之间,平均值0.12克。

2020JLLTT0204①∶2,细石叶近端,黑曜岩,柳叶形,长16.12、宽3.66、厚1.34毫米,重0.11克。点状台面,打击泡明显。背面可见一条纵脊和两个同向片疤。两边关系平行,两侧边薄锐,远端折断(图五,11)。

5.工具

共12件,包括端刮器4件、刮削器7件、尖状器1件。

工具除1件尖状器为硅质灰岩外,其余均为黑曜岩。毛坯全部为石片,平均长37.5、平均宽23.6、平均厚7.3毫米,平均重8.7克。

2020JLLTT0204①∶3,端刮器,黑曜岩,长34.9、宽32.1、厚4.6毫米,重3.97克,毛坯为石片远端。端刃位于毛坯远端,正向陡刃修理,可见两层细小连续分布的修疤,刃角74°,刃正视呈弧形;其余边缘均未见修理,为形态不规整的自然刃。该端刮器的端刃特征明显,但侧缘并未形成平行的刃缘,缺乏修理。这一现象说明该标本可能处于端刮器的制作阶段,未最终成型(图五,3)。

2020JLLTT0201①∶5,端刮器,黑曜岩,长31.59、宽18.19、厚9.64毫米,重6.67克。毛坯为完整石片,以毛坯台面端为底部,端刃位于毛坯远端,端刃呈圆弧状,不对称,正向加工,仅见一层修疤,修疤呈长而准平行状,刃角85°。器身左右两侧均经正向修理,修疤连续,短而准平行,左侧刃角60°,右侧刃角67°。端刃左侧见有一处较大缺口,打破原有端刃形态,缺口近刃脊侧还可见细小密集的正向修理(图五,2)。

2020JLLTT0405①∶7,端刮器,黑曜岩,长28.17、宽17.59、厚8.8毫米,重5.57克。以石片为毛坯,毛坯背面保留有大量石皮面。端刃位于毛坯远端,经正向陡刃修理,仅见一层修疤,修疤形态长且准平行,刃角63°,端刃中部可见一处小凹缺。器身左右两侧均经正向加工,修疤连续呈鳞状,左侧刃角73°,右侧刃角70°(图五,6)。

2020JLLTT0202①∶7,单刃刮削器,黑曜岩,长方形,长41.47、宽20.5、厚5.48毫米,重7.32克。毛坯为石叶近端,毛坯背面可见石皮,约占背面70%。刃缘位于器身左侧,刃缘平直,正向加工,修疤连续呈鳞状,加工长度30毫米,加工进深10毫米,刃角60°(图五,7)。

2020JLLTTG2①∶17,双刃刮削器,黑曜岩,长63.3、宽33.1、厚12.8毫米,重27.37克。毛坯为石叶近端,刃缘位于毛坯的左右两侧边,两侧刃缘呈汇聚状。左侧刃缘平直,正向加工,修疤连续呈鳞状,加工长度60毫米,加工进深20毫米,刃角52°,右侧刃缘平直,反向加工,修疤连续呈鳞状,加工长度30毫米,加工进深10毫米,刃角50°(图五,5)。

2020JLLTT0301①∶1,双刃刮削器,黑曜岩,长23.1、宽21.01、厚4.25毫米,重2.71克。毛坯为完整石片,刃缘位于石片远端和右侧边。远端为正向修理,刃缘平齐,修疤连续,短而准平行,刃角75°;右侧为反向修理,仅见三处修疤,但修疤较宽,刃角46°(图五,8)。

2020JLLTG2①∶3,尖状器,硅质灰岩,器表风化严重,平面呈桂叶形,长74.07、宽40.3、厚8.98毫米,重28.82克。石片毛坯,周身修理,大部分为正向修理,但也有少量的反向修理片疤。以毛坯的台面端为底部,器身左侧刃缘平直,修疤连续成鳞状,刃角30°~45°;器身右侧平直,修疤连续,修疤形态多呈阶梯状,刃角在50°~60°之间。左右两侧刃刃缘在器顶部汇聚,形成较弧钝的尖部,尖刃角30°(图五,4)。

6.断块和残片

共20件。原料多数为黑曜岩,仅1件玛瑙。平均长14.6、平均宽7.8、平均厚3.2毫米,平均重0.5克。

7.碎屑

共69件。原料均为黑曜岩。平均长8.1、平均宽6、平均厚1.1毫米,平均重0.07克。

(三)第2层

共193件,包括石片85件,石叶2件,细石叶22件,雕刻器2件,刮削器3件,端刮器1件,尖状器1件,断块和残片19件,碎屑58件。

1.石片

共85件,包括完整石片39件、石片近端18件、石片远端22件、石片中段5件、左裂片1件。黑曜岩原料占比约96.5%,此外,还有燧石、水晶、石英岩石片各1件。石片形态以宽薄型和窄薄型为主,长度在9.07~38.47毫米之间,平均值16.65毫米;宽度在4.76~21.83毫米之间,平均值10.75毫米;厚度在0.7~11.4毫米之间,平均值2.64毫米;重量在0.06~7.15克之间,平均值0.71克。石片背面均未见石皮,两边关系以扩展为主,约占比42.4%,其次为汇聚和平行,均占比约28.2%。两侧边形态以薄锐为主,侧边厚钝的情况占比约20%~30%。远端形态主要阶梯状为主,其次为掏底状。可观察到的台面类型包括素台面、线状台面和点状台面等,其中素台面和线状台面的比例最高,台面形状则以长方形为主,其次为三角形。台面平均宽5.5、平均厚1.5毫米,台面角平均值为101.3°,背缘角平均值为82.1°。

2020JLLTT0404②∶21,石片远端(更新石片),黑曜岩,三角形,长19.4、宽7.8、厚4.82毫米,重0.59克。该石片两边关系汇聚,一侧可见剥坯前进行的边缘修理,较为厚钝,一侧薄锐,远端尖灭(图六,3)。

图六 桃源遗址第2层出土石制品

2.石叶

共2件,均为石叶远端。长宽厚重分别为16.96、10.98、3.17毫米、0.81克和28.5、8.53、3.91毫米、0.93克。平均长22.73、平均宽9.76、平均厚3.54毫米,平均重0.87克。

3.细石叶

共22件,包括完整细石叶6件、细石叶近端6件,细石叶远端3件、细石叶中段7件。长度在4.19~28.58毫米之间,平均值12.24毫米;宽度在2.6~6.29毫米之间,平均值4.24毫米;厚度在0.34~3.94毫米之间,平均值1.22毫米;重量在0.01~1.19克之间,平均值0.14克。

2020JLLTT0405②∶7,完整细石叶,黑曜岩,长15.23、宽3.08、厚0.99毫米,重0.07克。点状台面,压制剥坯,背面可见两条纵脊,两侧边平行,侧边形态呈薄锐状(图六,4)。

4.工具

共7件,包括雕刻器2件、端刮器1件、刮削器3件、尖状器1件。

2020JLLTT0404②∶8,端刮器,黑曜岩,长36.79、宽20.52、厚4.67毫米,重5.34克。以石片为毛坯,腹面微曲,左侧刃略有缺损。端刃经正向陡刃修理,可见两层修疤,修疤连续,刃角70°。器身左右侧缘均经正向修理,修疤连续,修疤形态短而准平行(图六,1)。

2020JLLTG2②∶2,斜刃雕刻器,黑曜岩,长35.88、宽13.7、厚4.09 毫米,重2.34克。以石叶远端为毛坯,不见修边,雕刻器台面经反向修理,长6.9、宽2.9毫米。对应的雕刻器小面位于器身左侧,向毛坯腹面倾斜。雕刻器小面可见一处片疤,贯穿器身左侧边缘,长35.7、宽5.2毫米(图六,2)。

2020JLLTT0205②∶1,尖状器,黑曜岩,长39.63、宽15.25、厚7.23毫米,重4.59克。以石叶近端为毛坯,毛坯左右两侧均经过修理,正向加工,修疤连续,短而准平行,左侧刃角68°,右侧刃角64°。两侧刃缘汇聚形成尖刃,尖刃角48°(图六,5)。

5.断块和残片

共19件,原料以黑曜岩为主,此外,还有玛瑙等。平均长14.2、平均宽7.8、平均厚3.5毫米,平均重0.72克。

6.碎屑

共58件,原料均为黑曜岩。平均长7.9、平均宽5.5、平均厚1.4毫米,平均重0.09克。

三、陶 器

残陶片3件,出土于第1层。包括不可辨位置残片2件、器耳1件。所见残陶片均为夹砂红褐陶,其中器耳为乳丁状耳。从器耳和陶质陶色判断,应为延边地区柳庭洞文化的陶器,属于青铜时代③。

四、小 结

1.文化特征

2020年桃源遗址的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石制品,石制品的总体特征表现如下。

(1)在石制品组合中,可见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端刮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多种类型,其中,普通石片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碎屑、断块和残片,工具类产品的的比例较低。石叶和细石叶技术产品虽然不多,但相关技术较为成熟。遗址中发现的雕刻器、端刮器和尖状器等工具类型,常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

(2)桃源遗址发现的细石核是较为典型的楔形细石核,制作流程是首先通过两面加工预制核体和楔状缘,然后通过纵向剥片,打出有效台面,依托有效台面采用压制法进行连续剥片。桃源遗址细石核的工艺特点,与日本北海道地区的细石叶技法十分相似。

(3)桃源遗址石制品的剥片技术既有锤击剥片,也见压制剥片。其中,压制法多见于细石叶相关产品,而锤击法多见于普通石片,常见的更新石片表明雕刻器技术常被用来更新刃缘。工具的修理方式多样,正向、反向均可见,一些标本的修理还展现出高侵入度特征(2020JLLTG2①∶3)。

(4)石制品原料以黑曜岩为主体,但也能见到少量玛瑙、石英岩和硅质灰岩等原料。桃源遗址发现的石片、石叶、细石叶剥坯产品背面均无自然面,这说明桃源遗址内存在大量且确定的连续剥坯行为。但同时,遗址发现的石核仅有4件,成形石核数量与剥坯产品数量比值也仅有0.9%,而剥坯产品的数量达412件,约占总数的77.6%,这表明,相当多的石片无法找到与其对应的石核。结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桃源遗址的石核和剥坯产品存在流动性差异,石核应该是在流动的状况下使用的,而石片不随史前人类流动,随着史前人类的迁移,石片被留在遗址内。

2.遗址年代

桃源遗址在地表和表土层中都发现了伴生陶片,陶片为青铜时代遗物。在第2层仅发现石制品。遗址中发现的具有指示性意义的石核与工具包括:细石叶石核、石叶、细石叶;刮削器、雕刻器、端刮器、尖状器等。这一器物组合与长白山地区大洞、枫林等遗址较为一致④,反映出吉林东部地区黑曜岩石叶-细石叶遗存的一般特征⑤。据此判断,以第2文化层出土石制品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

整体看,东北地区黑曜岩遗存的年度跨度较大,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桃源遗址发现了较为典型的青铜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遗物,推测该遗址至少包含两期文化遗存,年代上限可达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下限为青铜时代。

[基金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调查与研究”项目支持。

附记: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为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徐廷,参加发掘的人员还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晓轩,汪清县文物管理所闫家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郭玥婷、乔欣悦、高宏玉等人,龙井市文物管理所也对本次发掘提供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文中图片由乔欣悦、石玉鑫绘制。

执笔:徐 廷 乔欣悦 石晓轩 禹贤杰

注 释:

① 徐廷、郭玥婷、乔欣悦、方启:《2019年吉林省布尔哈通河流域(龙井—延吉段)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地域文化研究》2021年第4期。

② 岳健平、王晗、加藤真二:《日本北海道地区细石叶技术研究概述》,《人类学学报》2020年第39卷第3期。

③ 林沄:《论团结文化》,《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

④ 万晨晨、陈全家、方启、王春雪、赵海龙、李有骞:《吉林和龙大洞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考古学报》2017年第1期;田川、徐廷、关莹、高星:《吉林抚松枫林遗址细石核研究》,《人类学学报》2019年第38卷第1期。

⑤ 李有骞、陈全家:《长白山地黑曜岩旧石器的技术模式研究》,《东北史地》2014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石片台面毛坯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高频电液振动台用台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想唱歌的小石片
基于机器视觉的毛坯件磨削轨迹识别研究
基于最短路径的杠杆毛坯尺寸设计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基于路径图的平面毛坯尺寸基准的研究
打水漂
基于两台面计重设备的云计重平台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