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怀瑞:根深叶茂果满枝

2022-12-19 11:44王立群
山东画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垄沟肥水农业大学

文/王立群

第一次见到束怀瑞院士是在2016年,初夏的阳光刚好,山东农业大学的校园大树参天,浓郁的绿色让人沉静。那时,束怀瑞的办公室还在园艺学院的三楼。在那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束怀瑞对我这个苹果领域的“外行人”侃侃而谈,从土地到果树到果农,从“穴注肥水”到“起垄沟草”,我的所有疑问他都给予了详尽的解答,但始终拒绝我们为他做一篇人物专访稿件的请求。

六年之后,当我们再一次来到泰山脚下,束怀瑞的办公室已经从园艺学院的三楼搬到了一楼,这位93岁的老者依然精神矍铄,但身体已经不允许他长时间工作。聊起苹果,他依然有说不完的话,尽管还是不喜欢被媒体人赋予各种头衔。我们的聊天,终于可以以“采访”的形式进行,但这位中国首位果树栽培学院士,仍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他不吝于谈果农、谈果树、谈苹果栽培技术的发展,却依旧如六年前一样吝于谈自己。还好,几十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让他桃李满天下,我们能够从他众多学生的记忆和认知里,看到一位终身潜心果树栽培研究的学者,一位扎根土地以果农为师却桃李天下,将学术论文写在大地之上,为中国苹果产业培养出无数人才的师者。

最土的办法最深的学问

提起束怀瑞,就绕不开早期苹果丰产的两个重要技术——“穴注肥水”和“起垄沟草”。

这两项技术的原理,解释起来似乎非常简单。

“穴注肥水”的全称是地膜覆盖穴注肥水。在树冠底下,挖四个直径30厘米、深30厘米的坑,用玉米杆填充,再洒上一定量的尿素,上面覆盖地膜。操作简单,材料易得,果农看一遍就会。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技术,解决了贫瘠地区果树可持续性水肥供给的难题。

“起垄沟草”的操作似乎更简单,与“穴注肥水”针对干旱不同,“起垄沟草”旨在排涝,在果树树冠下起垄成沟,沟内埋麦秸草做的草把子。技术原理似乎同样不怎么高深,但积涝是造成根系窒息、导致早期落叶的重要原因,成沟起垄有利于排水通气,防止早期落叶,促进花芽形成。沟边埋上麦秸草,又可以给果树根部通气。

2011年10月,束怀瑞观察果树生长情况

就是这两项看似不高深的“土”技术,彻底解决了沂蒙山区和菏泽地区的苹果丰产问题。在沂蒙山区,束怀瑞选择七八年不结果的果园,试用穴注肥水技术,第二年果树产量就达到了1100公斤,这项技术至今仍在西部干旱地区广泛应用。在菏泽,采用“起垄沟草”技术的果园,第二年亩产就从四五百斤蹿升到2000公斤。

1962年,年轻的束怀瑞考察野生果树

走出果园,回到实验室,束怀瑞把这些教给农民的“简单”技术,变成了真正的学问。根据研究,他提出了“果树根系是生态变异大、环境反应极敏感、适应阀值小的不完整功能补偿结构”“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成为中国果树栽培管理的基本原则。

来自群众并回馈群众

下地,是束怀瑞最常做的事情。

毛志泉,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泰山学者,自1996年跟随束怀瑞攻读研究生开始,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陪老师下地。从菏泽到临沂再到烟台,“到一个地方,一定先下地”。春节刚过就下地给果农讲田间管理、在村里过元宵节,对束怀瑞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1985年8月,在日本弘前大学附属农场考察

1994年7月,在果园进行埋罐节水实验

果树下,阳光里,田间地头席地坐,束怀瑞与果农们的交流就开始了。在束怀瑞看来,他的经验和成果都“在群众的生产实践里头”。“咱就是比老百姓多看一点,山东的、河北的、陕西的,都可以去看看。很多东西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在实践里看出来的。这世界是老百姓的,理论要跟生产结合起来,复杂的东西老百姓不会去接受,你想得再好也没用”。

“穴注肥水”技术诞生自沂蒙山区。20世纪80年代,蒙阴还是山东重要的苹果种植区,但土壤贫瘠导致果树产量极低,甚至面临绝产的风险。1982年,束怀瑞带着学生,背上铺盖,就住进了果农看山用的石头房子里。为了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他们甚至自己带烧饼解决吃饭问题。

“老百姓没钱没技术,要找到让果树丰产的方法,更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条件,让老百姓致富。”最终,简单易用的“穴注肥水”在最贫瘠的7亩果园里试验成功。

2002年4月,在长清县焦台村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

1958年冬,束怀瑞在威海劳模陶遵祜的苹果园内看到一棵修剪极为规整的果树,受到启发提出了枝组的概念及枝组培养等观点,成为苹果整形修剪中的典型经验,沿用至今。

2007年,束怀瑞听说蓬莱劳模曲受彭的果园亩产上万斤,而当时世界苹果平均亩产量不过3000公斤,束怀瑞就多次去曲受彭的果园考察学习,从根系营养等方面对他的经验进行研究,提炼出了土壤三层管理技术。

多看、多做、多接触、多比较、多总结,把从果农那里看到的、听到的技术进行提炼、总结、凝练、升华成理论,再将其反馈到生产之中,这就是束怀瑞一直在做的事。

为苹果而桃李天下

1950年,束怀瑞自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2010年,张世忠成为束怀瑞的最后一届博士生。60多年的时间,束怀瑞不仅始终致力于学问的传承,他的人才培养理念也让学生们津津乐道。

2006 年8 月,为本科生讲解果树根系生长情况

2018年3月,指导张世忠进行果树修剪(张世忠/供图)

毛志泉将束怀瑞称为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家”,“培养了一批在科研和生产领域受认可的专家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始,束怀瑞就重视苹果领域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他的研究生可能来自生科、化学、食品、资环甚至数学学科。束怀瑞还乐于将自己的学生“送出去”,送到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等,借以打开学生们的科研思路,博采众家之长。年轻的张世忠,就来自生物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组方向。

2009年9月,在蓬莱调研时与果农曲受彭交谈

2016年6月,在实验室与年轻学生在一起

成为束怀瑞“门生”之后,张世忠便筹建了自己的十亩果园。栽树、修建、套袋、起垄、除草等等全部亲手去做,这个之前从来没接触过果树的“书生”手上,磨出了与果农们一样厚厚的茧。“实干是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一原则,自己先下手干,再让农民去干。”张世忠还在果园里挖地窖,用来观察果树根系的生长情况。而束怀瑞在山东农业大学的四个地窖,早在1956年就开始建设。“要沉下心来做一件长久的事,这件事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张世忠在老师蹚出的路上,继续前行。而毛志泉,则在科研和教学两个领域,做着老师曾经做过的事。束怀瑞更多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实验室、在果园,与不同的果树打交道。束怀瑞说:“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我这些年能取得一点成绩,是依靠大家一起来完成的。我坚持这样一个理念,要努力多做事、做成事,为国家建设尽到自己的责任。”

2017年,在“苹果之都”栖霞,束怀瑞的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在这里,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大数据等新科技手段,帮助果农实现苹果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虽然已经93岁高龄,但只要身体允许,天气不错的时候,束怀瑞还是会走进山东农业大学的校园,走进一楼的那间办公室,去看看报,用他自己的话说,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时代”。

家中,四世同堂的束怀瑞最快乐的事,是陪双胞胎重孙一起玩耍,他们一个叫苹苹,一个叫果果。(未署名图片由陈修德提供)

2018年4月,在山东农业大学的根窖内为来访者讲述实验情况

猜你喜欢
垄沟肥水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垄沟种植及其施肥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早春水难肥,了解原因最重要!正确肥水,这三样必须补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沿海缢蛏养殖春季肥水技术
既要环保,还要产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谈新形式下如何肥水
皱 纹
生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