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与短视频的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22-12-19 07:59夏世奥
声屏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受众融合内容

□ 夏世奥

微电影与短视频概况

1895年,一部名为《工厂大门》的法国影片问世,虽然其片长仅有一分多钟,而且画面基本是由固定镜头拍摄完成,但无疑标志着电影的诞生。20世纪末期,随着新媒体浪潮席卷全球,传统电影也寻求多面发展,微电影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006年,网络用户对电影《无极》作出改编,并略带戏谑地命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该片仅有19分钟,但一经发布便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其点击量甚至高过了原电影。2010年,筷子兄弟打造的微电影《老男孩》爆红网络,不仅受到了广大网民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了影业专业人员的高度认可,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同一时间,由香港影星吴彦祖主演的90秒微电影《一触即发》也在网络上引发巨大反响。

德国著名电影导演施隆多夫曾说:“依托于互联网媒体传播的短篇幅电影是一场电影技术革命。它要求从内容、创作到一系列的完成,都必须高度简单化,包括整个叙事的风格。”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几分钟到六十分钟不等,制作周期不超过一个月,投资金额一般不超过十万元,内容包括幽默搞怪、时尚潮流、青春励志、公益教育、商业营销等多种主题。而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更迭和接收终端的高度普及,短视频很快就取代了微电影的地位。相比于微电影,短视频呈现出内容更加丰富、接收更为便捷、制作更加“草根”的特点。从《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到,短视频用户规模在近几年迅速扩大,且使用时长不断上升。短视频依托广泛的用户群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已然与电商领域形成互联互通的局面,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微电影目前的困境剖析

随着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微电影领域日渐成熟。2006年微电影行业渐渐衍生出“微电影+”的新形态,又被称为网络大电影,在各个视频平台上播放。但必须意识到其行业内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会严重制约微电影的创新与发展。

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相比于传统电影,微电影低成本和短周期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创作主体加入其中。用户可以利用较为廉价的拍摄设备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影片,但创作者的多元化和分散化难免使得影片质量良莠不齐,且影片的题材、内容主要聚集在爱情、青春、励志、惊悚、商业营销这几个方面。这种同质化的现象一方面会消磨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进而限制行业的整体发展。

盈利效果欠佳。目前微电影的营收渠道主要分为广告和赞助。相比于传统电影的高投资、大制作,微电影的整体成本偏低,但是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营收效果,不仅创作团队将难以为继,赞助商也会对该领域丧失信心。由于影片篇幅通常较短,多数广告都极为硬性地出现在影片内容里,这就大大降低了受众的观影体验,从而拉低了其对影片的整体评价。

过度追求视觉狂欢,媚俗化现象严重。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兴产物,其传播特征势必会受到后现代文化和碎片化传播的影响,部分创作主体过度追求视觉刺激,忽略了微电影本身作为一门艺术所应该具备的审美价值,致使微电影内容缺乏深度思考,信息层次流于表面,无法完成有深度的传播。且不少微电影为了博眼球、吸流量加入大量的低俗化、媚俗化内容,将色情、暴力题材作为主要卖点,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和谐。

微电影与短视频融合的可能性分析

二者的接收习惯、目标受众基本一致。相比于传统电影时期,微电影时代受众的接收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如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供人们自由支配的娱乐时间日益分散化,浅阅读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人们更愿意使用移动终端完成信息获取。在这一方面,微电影的简洁性、紧凑性、短时长特征和短视频基本一致,且目前市场存在着大量微电影的潜在受众,其内容涉及到诸多方面,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选择。

二者的叙事主体皆具有草根性特征。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是一种文化理解方式。影视作品中的叙事受到当下文化环境的影响,是对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微电影叙事与传统电影的叙事有明显差别,同其诞生的后现代以及草根文化的盛行密不可分的。当前信息传播的中心逐渐从传者转移到了受者身上,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更是积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种话语权的下放不仅给予人们自我展露的可能性,同时也激发了其长期被抑制的表达欲望。

例如早年较火的微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创作者胡戈本身就是普通网民,为了表达自身内心的想法和对世界的不同认知,以原片《无极》为基础进行再度创作,形成了一种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目前的视频领域中,创作主体的多样化愈发突出,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种大众化、草根化的信息传播和情感表达奠定了当前短视频的发展基础。

二者在内容构建和叙事表达上能够互通。从宏观的视频媒体发展过程来看,微电影是对传统电影的革新与发展,短视频则是对微电影的革新与发展,其核心都是利用视听语言来表达创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内在一脉相承,且多呈现为碎片化和非线性叙事的特点。

在平民化的短视频制作中,创作者更倾向于随手记录生活中的关键性片段,对于这种逻辑性不强的内容,观者很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反观微电影,其整体制作更具专业性,情节结构和叙事逻辑更加清晰完整,能够将碎片化的内容有序地组接起来形成完整故事,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微电影与短视频的融合发展策略分析

终端融合。虽然大多数微电影和短视频的观看都是通过移动终端来完成的,但在实际体验中,这两者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由于短视频的创作者以普通用户为主,他们大多都是利用手机进行拍摄制作,所以在视频的最终呈现上能够和手机屏幕形成良好的适配度。但是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目前还是主要依靠专业摄像机来完成,其最终成品的分辨率为16:9,呈现特点为横屏模式,而用户如果要在手机端观看微电影就不得不多进行一个翻转屏幕的操作。根据前纽约时报视频制作人巴拉卡特的研究,很多人宁愿忍受画面周围的黑边,也不愿意将手机转来转去。英国社会化视频营销机构Unruly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53%的手机用户不喜欢在观看视频时将手机横过来,有34%的调查者称会将手机锁定到竖屏的形态。[1]

根据著名风险投资家玛丽梅克尔的《互联网趋势报告》,在2010年用户观看竖屏视频的时间仅有5%,到2015年这一比例直接上涨到29%。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人性化趋势的进化正在向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的方向继续发展。这表明了竖版视频已经成为大多数用户接收碎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且这一视听习惯也在慢慢养成,并形成了较好的受众体验反馈。在2022年的央视春晚中,除了传统的电视直播,导演组也针对手机用户开发了竖屏版的直播现场,深受好评。微电影如果想要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多关注这一方面,做到内容与体验双管齐下。

叙事融合。在叙事特点上,竖版视频和横版视频也有所不同。横屏画面的视野较为开阔,空间层次丰富,景深变换有致,能够表现更为丰富的场景和复杂的情节、人物关系,因此需要受众花更多时间去理解整个故事。而竖屏视频由于设备限制,景深感较弱,场景相对单一,表达方式碎片化,反而能够让受众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故事或画面人物本身,形成较强的沉浸感。

沉浸理论最早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他认为当人们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或一项活动时,会进入到一种沉浸状态,其意识会聚集在一些狭小的范围内,不相关的直觉与想法会被当作噪音过滤掉,只对具体的目标和明确的回馈作出反应。契克森米哈将这种状态称为“心流”,并认为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会感受到极度的幸福感和充实感。正常来说,只要是人们在接收优质信息内容时都能够引发不同程度的“心流”现象,微电影主要依靠其丰富的画面、完整的叙事、较快的节奏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将其带入到故事之中,而短视频则凭借其特殊构图方式、物理观看距离及社交媒体属性等多种因素改变用户的沉浸阈值,强化其沉浸式体验感。

这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并非没有相通之处,例如苹果公司用iPhone11拍摄的一部微电影《超级替身》,该影片中利用了大量的人物脸部特写、展示人物整体的全景及纵深感较强的场景,如高楼、长梯、长廊等,这些景别都是手机竖屏拍摄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有微电影中完整的叙事逻辑,达到了较好的视觉呈现效果。

互动性融合。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中,受众观看视频会产生相应的互动行为,这种互动既包括与视频内容主体的互动,也包括观看完成后与创作者和其他受众的互动。

微电影的互动是通过环境烘托、气氛渲染、人物行为来完成的,主要是利用情节的不断推进来一步步地将受众带入到故事里,从而与故事的主体产生共情。如同“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所描述的,人们会因为想去建立某种虚拟人际关系而去收看电视,在这种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互动行为也就慢慢发生。

除此之外,短视频的互动还受到其本身特性所影响。例如在短视频的纵向画框中,环境因素会被弱化,但却很容易将人物放置在画面的中心,让人物占据画框的绝对位置,因此这种竖屏模式也被成为“肖像模式”。[2]在这种模式里,拍摄过程会频繁地使用单人镜头,且近景和特写居多,如此一来,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将一览无余。比如在张艺谋的三部微电影中,《遇见你》中的中近特镜头占比96.4%,《陪伴你》里中近特镜头占比84.6%,《谢谢你》里中近特镜头占比63.6%。这种聚焦式构图比横向构图能够更轻易地调动受众的情绪,使受众产生在场感,在这种观影过程中,观影从“接收”变成“体验”。基于这种互动模式,传统横屏时代里主客体充满距离感的观看机制正在消解,一种更为亲密的观看关系正在形成。[3]近两年,B站推出的互动视频也深受广大用户喜爱,这种视频可以在观看过程中为用户提供选择,根据不同的选项用户可以进入到不同的剧情中,这种沉浸式的游玩体验不只是为了让用户看完视频,更是让用户进入到了视频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

目前的微电影发布平台主要集中在“爱优腾”上,用户很难与创作团队进行直接沟通,发表意见,加之其用户群体不断萎缩的现状,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尤为困难,比如腾讯视频中比较火的微电影《造相馆》,由葛优、迪丽热巴、华晨宇、陈飞宇领衔主演,其评论仅有447条,且大多数都是片中明星的粉丝为声援偶像所发表的追星言论。反观以抖音为例的短视频,评论量在“5000+”的比比皆是,不仅能与其他用户展开互动,还能和创作者直接沟通,这也是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所在:用户基数大、表达欲望高、使用黏性强。面对这些新兴技术和手段,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不断汲取以充盈自身。

渠道融合。为打破收视不佳的困境,微电影应适当调整自己的发行渠道,拥抱短视频平台。截至2020年12月,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8亿多,以抖音为例,2021年1月5日,抖音发布《2020抖音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其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但在软件内搜索关键词“微电影”时,相关内容却屈指可数,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独立用户自主上传的,这一空缺完全可以被微电影作品所补充。在仅有的几个作品中,由共青团中央制作,被用户分享的微电影《重逢》,虽然仅仅在原视频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裁剪,利用横版加标题的形式进行呈现,单单中集部分就收获了27万次赞。

宫承波曾就渠道容量作出解释:即非该渠道所能传递的信息最大量,而是该渠道所能表达信息的能力。[4]相比于传统的视频网站,如今的短视频平台无疑拥有更大的渠道容量,新媒体时代的病毒式传播和用户分享机制能够让真正优秀的视频内容得到最大限度地曝光与传播。这也提醒视频创作者应当将重心放在对内容的打磨上,在鼓励UGC生产的同时要加大PGC的生产力度,优化内容才能达到传受双方共赢的效果。

产业融合。在媒介的发展进程中,广告从始至终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传媒业相当重要的收入来源。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广告资源在新媒体平台的投入比重越发加大。微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打着“低成本、高回报”的口号,但随着行业作品整体水平的下降及用户市场不断被新兴媒体瓜分,导致目前微电影的整体营收效果较差。而在另一领域中,广告与短视频正在积极融合,不仅有APP专门为广告内容打造的商品购买通道,还有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电商直播。这种直观呈现的内容不仅能够让用户迅速完成广告信息高效的获取,且资本的涌入与循环也能促进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完成渠道融合和终端融合的微电影也应该学习相关经验来对行业内部进行换血,优质的微电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作品内容不断向外延伸,打造典型IP,开发周边产业,形成能够正向反馈的链条,推动行业整体向前发展。

结语

目前,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体需要与新媒体融合来解决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新媒体也需要不断与其他行业进行结合,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视听领域中,微电影和短视频都是媒介融合的新兴产物,在融合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媒介融合的方法去解决,只有双方的优势不断互才能更好地反推媒介生态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受众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