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金序
纪录片是一种能够真实、准确记载环境嬗变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国家塑造自身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但受碍于叙事方式、文化背景以及海外平台的话语权等问题,我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不甚理想。
《超级工程III》是央视制作的一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该纪录片用成熟独到的手法记录了中国正在建设的几项重大工程。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展现中国百姓微观饮食细节的纪录片,《超级工程III》更倾向于向世人展示中国宏观建筑工程上取得的进步与成果。这些工程生动形象地向世人描绘了中国人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努力解决环境、能源、城市化等诸多问题的美好图景。因此,笔者从受众角度出发,以YouTube为研究平台,探究该平台播出的纪录片《超级工程III:纵横中国》(以下简称《超级工程III》)中每一集视频的评论内容、播放量、点赞量等数据并进行内容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本文选取央视于2016年摄制的《超级工程Ⅲ》为研究对象。《超级工程Ⅲ》全片共分为五集:《食物》《能量》《交通》《制造》《城市24小时》,从民生的角度诠释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背后蕴藏的不为人知的超级工程。这些工程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缩影与典范,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为解决粮食、能源、城市化等诸多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与付出。《超级工程Ⅲ》全系列在YouTube上的总播放量超过了500万人次,这些数据表明该纪录片在海外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对于研究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内容分析的对象选取了YouTube用户对于该纪录片的部分评论。一篇于2019年转载于Google论坛的文章《为什么要重视YouTube营销,22个YouTube重要统计数据告诉你!》显示,YouTube是现存网站中访问量第二高的网站。2019年全年中共有19亿个登陆用户访问YouTube,这些用户数量占据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相加起来每天都会观看十亿小时左右的视频。同时该文章也指出,YouTube平台能够提供超过81种不同的语言,YouTube虽为美国本土产品,但美国用户只占据15.8%左右,包容性极强。毫无疑问,YouTube平台是中国纪录片面向世界的最佳窗口,选取YouTube用户对于该纪录片的评论进行内容分析,能够了解海外网民对于中国纪录片的看法和认识,有能够更多地用西方视角去看待本国所摄制的纪录片,从而探索一条中国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策略。
选取样本主要采用等距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每一集的评论内容首先按照热度排序,然后以每10个评论为距离抽取每一集总评论数的10%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等距随机抽样对全部评论内容进行取样后,该纪录片五集的分析评论数分别为12、11、18、21、6。
截至2021年1月9日,统计YouTube平台CGTN官方账号发布的China's Mega Projects系列纪录片5集,发现整体观看量总数为8,539,631、点赞量为45,937、点踩量为2,499、评论量为2,622。相较于前两部《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超级工程Ⅲ》的整体数据表现良好,较第一部各方面数据(观看量、点赞量、评论量等)增加三倍之多,较第二部各方面数据增加一倍左右,发挥较为稳定。
从总体数据结果来看,YouTube平台《超级工程Ⅲ》纪录片的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前四集中用户的观看量、互动程度(点赞量、点踩量、评论量)逐渐递增,并在第四集中达到了峰值。但在第五集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观看量、互动程度等甚至不如第一集播出后得到的反馈。笔者对等距随机抽样后的评论内容整理后发现,全部评论内容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超级工程III》总体有正向传播效果。《超级工程Ⅲ》占比最高的评论内容是“鼓励”“赞赏”“建议”等正向类内容,这些内容以赞叹中国工程的进步、城市发展之快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用户为中国送上祝福等为主,这一类评论内容在第四集纪录片中达到了最高峰值。如第四集中由用户Komarudin Jn发布且获得点赞量较高(583):“Next level of China Manufacturing.I had worked with Chinese people for a year in smartphone manufacturing.They really work so hard.”(中国制造业的新水平。我和中国人一起在智能手机制造业工作了一年。他们真的很努力。)
从这一类内容的高占比以及具体评论细节不难看出,《超级工程III》纪录片能够赢得大多数YouTube用户的认同与青睐,总体取得了正向的传播效果。国外用户在收看该纪录片后对中国形象以及纪录片中针对中国特殊地质环境使用的建造技术呈积极态度。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建设发展方面做出的尝试与努力世界有目共睹;观察此部分用户评论,大多数用户并没有对建造过程中的细节多作描述,更多的是站在中国取得的成果方面做整体宏观层面的总结与赞扬。
《超级工程III》能够引起用户对本国工程的反思。对于该纪录片的评论,除了对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赞美,还有讽刺美国的评论内容,这一类评论内容也是最能引发用户争议的,也是最能获得点赞量的评论类型。这些内容以“讽刺美国近些年对世界的贡献;只有计划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为主。如第一集中用户pooi-hoong chan对美国进行吐槽:“US mega projects are wars.”(美国的超级工程是战争。)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美国的作为。用户KKe M在第三集评论道:“I advise Trump to outsource his wall project to China.”(我建议特朗普把他的墙体项目外包给中国。)间接表达、发泄对于国家领导人的不满。此类评论与纪录片的相关性最低,大多数为对视频发布者相关主体的吐槽,但这一类评论内容最能引起公众的热议与内心的共鸣。
《超级工程III》在细节方面仍需打磨。除了上述两类评论,还有一类评论以讽刺、挖苦甚至攻击等负面内容为主,粗略计算后占比不足整体评论量的5%。该类评论认为纪录片中的中国产品质量堪忧,高效率意味着质量的下降,也有片面指出中国工程技术背后造成的环境破坏、发展背后带来的弊端等。如用户Michael Gfroerer在第一集中指出:“In China,every hour 1,800 new cars...every minute 480 tonnes of trash are thrown away and every second 100 tonnes of coal are burned...every year China burns 3 BILLION tonnes of coal.”(在中国,每小时有1800辆新车……每分钟有480吨垃圾被扔掉,每秒钟有100吨煤炭被燃烧……中国每年燃烧30亿吨煤炭),以及用户archer65在第四集中指出:“China products do have quality,but they will give you cheap quality if you go for cheaper price...prices dictate quality.”(中国的产品确实有质量,但如果你以更便宜的价格买,他们会给你低劣的质量……价格决定质量。)这些评论内容占总数不到5%,同时这一类评论的获赞数并不多,只代表了少数人的观点。尽管他们看到的是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事实,但这确实代表着现阶段的中国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仍需对这一类评论内容予以重视。
细究此类评论内容,能够发现其中一些评论不乏获得相当数量的点赞、声援、转发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评论中描述的问题尽管可能带有一些夸张成分,但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笔者认为,这些评论是纪录片工作者最应重视的内容,尤其是那些得到大量点赞、回复的内容。此类评论若不给予及时的处理和回应,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大肆传播消极信息,反而使纪录片形塑中国形象适得其反。
通过对YouTube平台关于《超级工程Ⅲ》的评论内容分析,笔者认为相较于其他中国纪录片,《超级工程III》不仅在受众观感体验上获得良好的反馈,在对中国整体的形象塑造上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注意到在CGTN账号中,《超级工程III》播出前推出了30秒的宣传片,尽管在内容呈现上略显疲乏,数据表现上较为平庸(播放量19,539,点赞量130,并没有引起较好的互动氛围和宣传效果)。笔者根据整理的研究数据,共得出以下三个中国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改善策略。
故事选材偏颇,难以引起共鸣。纪录片的内容应当以基层群众的生活为主,讲关于百姓的故事。观察YouTube评论内容不难发现,大多数能够打动受众、引起受众共鸣的内容多是那些描述百姓身边生活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内容。我国在制作纪录片时可以尝试在契合纪录片主题的同时,加大对于百姓生活中实例的列举,进一步提升国产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在具体故事的选材上,要注重“国际化”处理。根据Youtube以及IMDB等评分网站可以得知,受到国内观众吹捧的故事选材未必能得到国际受众的欢迎。例如在该纪录片第一集中,不少网民在评论区反映故事中选取的民众大多为底层,网民更想看到的是整体中国民众的生活。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具有较大差异,可以适当调整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视觉风格等制作出符合国际观众的纪录片版本,从而减缓甚至避免文化折扣的现象发生。
形象塑造刻意,影响内容真实感。正面的题材虽然能够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但过多则会有粉饰太平之嫌,因此可以适当描述一些负面内容。在该纪录片的整体负面评论内容中,大多围绕于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讨论,认为中国纪录片是在片面描述发展中好的一面,且刻意不谈发展带来的相应弊端。这的确言中了中国纪录片现存的缺点,我国纪录片大部分笔墨用于渲染中国发展的美好图景,对于负面内容谈及很少甚至闭口不谈。为了在国际视野中塑造中国的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这样用力过猛反而带来了相反的效果。
据此,纪录片可尝试多样化的形象塑造路径。在描述事实时多尝试添加中国工程中存在缺陷的不争事实,这一类内容会让国际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一种真实感从而更有说服力。虽然纪录片传播的初衷是彰显国家的建设成就,塑造中国先进发展的形象,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在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世界整体发展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刻意表明尽管中国在解决饮食供应、能量供给城市发展等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仍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改善的余地反而有可能得到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毕竟盈满则亏。
叙事过于宏观,印象较为浅显。笔者对数据结果进行整理和研究后,发现这三类评论内容中皆没有过多对纪录片的内容、情节进行讨论,大多用户是发表观看纪录片后的最直观的感受。一方面说明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并没有过多打动人心的情节,因此可以尝试在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增加对于微小细节的塑造;另一方面间接说明国际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情节内容并不会投入过多精力,观看纪录片后形成的整体印象往往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应当提升纪录片主旨深度的塑造,注重对纪录片给受众留下的整体形象的拿捏。
例如,有网民在评论区中表示该纪录片大多数城市取景皆为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事实上全世界对于这两个城市的了解已经足够多,在涉及到食物供给、能源等问题时再次提及这些城市无法再留下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印象,这样反而会使国际受众产生一种中国文化不自信的错觉。在拍摄不同主题纪录片时应当对描述的城市有所侧重,只有当某一类问题在该问题最突出的城市得到缓解或解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传播效果,才能给国际受众留下崭新而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