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秋月
随着《湄公河行动》《中国机长》《战狼2》《我和我的祖国》等一大批新主流电影的上映,新主流电影成为继商业大片之后的又一票房保障。以抗美援朝中第二次战争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创作的电影《长津湖》,以57.75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2021年国庆档的爆款电影,上线57天就超越《战狼2》,成为新任票房之王。《长津湖之水门桥》(以下简称《水门桥》)也在2022年的春节档强势上线,继续延续《长津湖》中让人震撼的战争场面和催人泪下的家国情怀。《长津湖》电影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著名导演共同指导,投资高达14亿元人民币,参与这部电影的创作人员有1.2万人之多,被称为新主流电影工业化制作的里程碑。《水门桥》也沿用了《长津湖》的制作班底,以三炸水门桥为切口,与电影《长津湖》一起完整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九兵团在长津湖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战役场景。《长津湖》系列电影有意识地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历史视角上,对被称为“立国之战”或“开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战争予以重新审视,庄严有力地赋予其崭新的中国现代历史正义感。[1]《长津湖》系列电影的热映,引发了大众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将爱国热情推向高潮,也进一步激发了电影创作者对抗美援朝电影题材的创作热情。
以往的主旋律电影通常在塑造人物时遵循“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此类人物形象大多是“高大全”式的英模形象,其带有脸谱化、模式化的形象特征使观众已然失去观影兴趣,其完美的精英形象和神化的英雄角色逐渐被边缘化。随着新主流电影的不断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开始转向平民化、草根化。新主流电影打破刻板印象的人物定式,解构以往主旋律电影所塑造的严肃性与神话性的人物形象,实现了人物形象“从神到人”的二维转换,人物塑造更具真实性,人物形象更具层次性。
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在英雄形象的塑造方面,新主流电影相较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而言,最明显的叙事创新就在于其英雄形象的改变,英雄人物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德国戏剧家莱辛指出:“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2]在主旋律电影中主角性格刚毅果敢、不怕困难,永远都是天生英雄,缺乏英雄的成长经历,使观众很难与之共情。而在新主流电影中,英雄形象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英雄形象不再拘泥于对人物性格的完美化追求,反而增加了人性中的性格缺点,这种平民化、生活化的英雄形象大大缩进了主角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其形象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在《长津湖》系列电影中,伍万里从《长津湖》中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到《水门桥》中成长为一名勇敢坚毅的铁血战士。争强好胜、叛逆不羁的少年形象转变为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伍万里的成长历程离不开连队大家庭的谆谆教诲以及生离死别的残酷战争带给他的历练。在《长津湖》中伍万里从起初不敢直面敌人,到为了成为战斗英雄立志杀掉20个敌人的新兵,成长为在《水门桥》中不再执着于杀掉多少敌人,而想让连队的兄弟活着回家的战士,最后成为“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的悲剧英雄。伍万里的成长经历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的缩影,他们不怕困难,所向披靡,用血肉之躯建构起新中国的“万里长城”。
多层次的人物群像。好莱坞电影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电影所推崇的则是集体主义。基于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好莱坞电影多以一元化的超级英雄为叙事对象。而新主流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突破个体英雄形象,建立起多层次的人物群像模式。这些人物群像大多是宏大历史背景裹挟下的小人物,拥有不同性格、背景。通过对这些人物群像的描摹,不仅使影片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迎合了不同层次受众的观影需求。
《长津湖》系列电影令人动容的不是所塑造的个人英雄形象,而是对于人物群像的细致刻画。在《长津湖》系列电影中,有训练有素、舍身为国的连长伍千里,有身经百战、满腔热血的老兵雷公,有心系小家却勇敢赴死的指挥员梅生,有舍生忘死为掩护战友而被敌机扫射的余从容,有不惜一切代价牺牲自己生命炸掉敌方坦克的平河。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都敢于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自我,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迎难而上、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美军,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天气以及物资的严重短缺,他们团结一心、奋勇杀敌,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抗美援朝战役中人民志愿军的英雄群像。
近几年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高,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者也开始顺应市场需求,不再创作刻板强硬的主旋律电影,而是转向贴近百姓生活、使观众具有同理心和共情性的新主流电影。比起早期主旋律电影塑造出的神化的英雄楷模形象,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多层次的人物群像才更能获得大众的认可。
《长津湖》系列电影一改主旋律电影中宏观和微观“二元对立”的叙事视角,从高层决策的宏观视角、基层官兵的微观视角以及敌方势力的“他者视角”三个层面完整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从决策到筹备再到胜利的全过程,是全景式描绘抗美援朝战争场面的电影。同样作为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则是通过客观视角来展现抗美援朝的战争场景,但其沉浸感不强,带给观众的临场感较弱,而《长津湖》系列电影则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出发,从地缘政治和大国战略层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场面。
宏观视角是对党中央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高层领导人面对抗美援朝战争所做的重大决策过程的描述,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党中央运筹帷幄,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前往长津湖地带,与敌我军事力量悬殊的美军进行鏖战。《长津湖》系列电影以其为背景通过正史的角度真实而完整地还原了战争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加之彭德怀元帅的战略部署及宋时轮将军的前线指挥,无一不体现出当时中央领导“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非凡气魄以及为捍卫来之不易的新中国的良苦用心。电影通过党中央决策的宏观视角,让观众能更好地了解真实的战争起因,也让观众对这场正义之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微观视角是通过抗美援朝志愿兵伍万里以及第七穿插连战士奋勇杀敌的角度来进行叙事,从江南水乡的顽皮少年到亲身经历残酷战争洗礼的战士,伍万里用他的“眼睛”带观众目睹战火硝烟和生离死别。同时,《长津湖》电影还增加了对毛泽东之子毛岸英的历史描摹,面对这场不得不打的战争,毛岸英主动请战,隐姓埋名以刘秘书的身份加入战争,为抢救作战地图不幸牺牲于敌机轰炸的火海之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管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还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儿子,面对这场不得不打的战争,他们满腔热血奔赴战场,展现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钢铁意志。通过微观视角以小见大,彰显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必胜决心和英勇顽强、纪律严明的军人风范。
“他者视角”主要是引入美国军官和士兵的叙事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美军完整的作战路线,勾画出麦克阿瑟、阿尔蒙德、史密斯等美国军官狂妄自大的形象,同时还直观地呈现出美国为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付出的惨痛代价,侧面衬托出新中国参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历史正义性。
通过上述三种视角逼真再现了长津湖战役的残酷性,通过多维度的叙事视角生动诠释了中国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3]《长津湖》系列电影的热映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民族自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好莱坞电影不断冲击中国电影市场,我国电影创作者也开始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新主流电影顺应这一趋势,以“主旋律内核+商业化外壳”这种“1+1>2”的融合模式,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商业电影的叙事逻辑当中,创作出兼具政治性、商业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电影类型。
类型化的叙事手法。不同于直接借鉴国外类型电影的商业电影,新主流电影采取更加保守的类型化叙事手法,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借鉴类型化的叙事手法潜移默化地表现电影的艺术价值,在保证政治严肃性的同时又兼具商业性的特质。电影的“类型化”指的便是向类型电影发展的趋向。类型化的叙事是整个电影类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之所以成其为类型电影的起点。[4]类型电影指的是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是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制作出来的影片。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革新,新主流电影借鉴国外电影类型化的叙事手法,将军事、战争、动作等类型元素融入叙事之中,形成了“新主流内核+军事片”“新主流内核+战争片”“新主流内核+动作片”等的类型模式,既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又符合大众审美取向,也潜移默化地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念。
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跨过鸭绿江》等经典作品在电影史上获得极高的评价,近期上映的新主流电影《金刚川》《狙击手》也借助其抗美援朝的话题热度获得追捧。《长津湖》系列电影依托“抗美援朝”这一特定历史题材,在吸收好莱坞战争电影主流意识形态类型化的经验基础之上将好莱坞战争电影中的动作元素加入其中,又借鉴《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国产新主流电影在本土类型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新主流电影在类型化叙事方面提升到了另一个新高度。作为“新主流内核+战争片”的《长津湖》系列电影并非只注重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同时还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贯注其中。在《长津湖》中,伍千里抱着大哥伍佰里的骨灰盒回到故乡,《水门桥》中伍万里亦将伍千里的遗骨带回家乡,这是家族血脉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长津湖》系列电影通过感人至深的情节,以残酷战争为外显、家国情怀为底色将民族大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的情节加之多种电影类型元素的融合,使影片不仅具备艺术表现力,还具有凝聚民族之魂的作用。
奇观化的视听元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工业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从早期简单的胶片拼接到如今的高清设备、3D技术、特效制作、虚拟现实技术、CG电影成像,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视听奇观体验。数字技术创造出的奇幻视听效果及二元对立的叙事线索有助于影片悬念的设置,在审美体验过程中需要观众参与其中,投入更多的智慧去解读和感受,从中获得更多情感的宣泄与满足。[5]
徐克作为《长津湖》系列电影的导演,在早期拍摄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就加入了3D特效的视觉效果,引入国际顶尖的CG技术。在《长津湖》系列电影中,视觉特效画面占到电影总时长的一半以上,为了营造逼真的战争场面,除了运用CG技术还原当时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之外,在细节刻画方面,为着重表现真正的冰天雪地的战争场面,战场上的雪花及志愿军的呼气都由CG特效制作而成。大量的特效制作也成为《长津湖》系列电影的一大亮点,从性能欠佳的七九步枪、加兰德步枪到性能优良的西科斯基H-5等战斗装备的逼真呈现,不仅有坦克对战还有枪弹扫射,通过CG特效的画面制作为观众带来逼真的现场体验。同时,为了增加视觉上的观影体验,除了战场上奇观化视听影像的呈现,导演还运用诗意化的影像来表现祖国的壮美河山。在《长津湖》中,伍万里拉开火车车门看到蜿蜒的万里长城,映入眼帘的壮美景色使得火车上所有七连的官兵都不禁为之震撼,也坚定了他们保家卫国、守护祖国大好河山的决心。在《水门桥》中,背负切断美军陆战一师生命通道使命的七连战士,明知此次炸桥任务无比困难,但眺望远方,“日照金山”那里是“家的方向,是祖国的方向”,七连战士深知“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下一代要打”。这些诗意化的场面不仅可以缓和刺激场面带给观众情绪上的起伏,还可以调动观众的真情实感,激发观众对于抗美援朝精神的深切体悟。
2020年秋天开机的《长津湖》和2021年冬天杀青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历时长达一年半的拍摄周期,多位优秀导演联合执导,众多明星共同参演,开拓了新型电影的工业模式。《长津湖》系列电影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称得上是新主流电影的扛鼎之作。《长津湖》系列电影在人物塑造、叙事视角以及创作模式上实现了创新性表达,为今后的新主流电影在叙事创作方面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艺术典范,也为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者指明了新的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