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百年》:中国故事“微表达”创作探析

2022-12-19 07:59张毅
声屏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创作

□张毅

“好故事”就是值得讲且世人也愿意听的东西。[1]百集微视频《非凡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位播音员主持人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下简称《非凡百年》)系列节目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发布以后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以贴合融媒体时代的“微表达”创作方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背景、典型人物、事件发展以及深远意义,以总台百位播音员主持人为讲述主体,讲述让人们记忆深刻、耳熟能详或深入人心的中国故事。本文对中国故事“微表达”创作进行探析,对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史料价值。

转变视角共塑故事内核

“影视微表达”作为融媒时代的新兴产物,其创作以视频时长短、容量小备受人们青睐。百集微视频《非凡百年》系列节目正是贴合“微表达”这一创作特点,以每集4-7分钟的时长通过央视网等平台在全网播发。每集微视频以“一位播音员主持人讲述一个故事”的形式,通过结构与真实感、责任与使命感、瞬间与永恒性共塑中国故事“微表达”创作的内核。

结构与真实感。怎样挖掘故事的内核,通过“微表达”的创作形式以及百名播音员主持人的讲述成功深入受众的内心,好的故事结构以及真实的故事本身是至关重要的,把握住细节塑造故事的内核,远远比讲故事形成的道理更深入人心。故事的结构是否完整缜密将影响到故事的传播效果,在百集微视频《非凡百年》系列节目中,主创团队通过“微表达”的形式将“背景—人物—事件—意义”的结构与故事本身的真实同时融入到节目中,在建构节目故事结构的同时构筑起真实感。例如在诠释建党精神时主持人撒贝宁所讲述的“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首先以“1927年在浙江霞浦,一个青年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回乡找到许久未见的父亲……”为故事开场,讲述中共一大、中共二大、苏兆征鞠躬尽瘁、方志敏坚定信仰、朱德到西欧找党找真理等这些“永久的青年”的真实故事。在节目的最后一分钟,撒贝宁以2021年6月29日为29位功勋模范党员授予“一级勋章”为切入点讲述新时代在复兴伟业中的建党精神,主持人在“分—总”的结构中进一步突出故事的真实感,契合节目的传播主题与传播价值。

责任与使命感。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感是创新传播中国故事的根基,在百集微视频《非凡百年》系列节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感。

首先,从故事文本来看,该系列节目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的时代价值和精神价值。“故事的背景是四维的——时代、期限、地点和冲突层面。”[2]节目运用“微表达”创作方式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在内容“微表达”中不失中国故事的传播品质,讲述和传播这些故事进一步明确电视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其次,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分析,播音员主持人是“所有传播媒介与艺术样式中最独特的一个角色,又是架设在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中间最有力的一座桥梁,更是构成电视美的一个重要部分”。[3]节目以“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红岩》之光”“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晋察冀日报》:不倒的旗帜”“永不磨灭的丰碑”“一片冰心在报国”“奥运,民族的百年期盼”等为主题,百名播音员主持人以自身的传播属性讲述真实的,塑造故事人物的形象,进而诠释故事蕴含的情感,传递故事所传达的意义。

瞬间与永恒性。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百年征程中,有许多给人们留下难忘记忆的瞬间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永恒的记忆。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4]运用“微表达”的创作形式使一个人物故事开始走进观众的想象空间时,也相应地会带给观众丰富故事的可能。例如播音员虹云讲述建党精神时从纪念馆里的72本《共产党宣言》讲起,从“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中“瞬间”发生的“墨汁与粽子”的故事,使观众进入到那时的想象空间进而讲述真理和理想的力量穿越历史长河但依然使人们读而不倦、读而不厌的故事。再如主持人康辉在讲述红船精神时以1840年定格在瞬间的一副画讲述“开天辟地起红船”时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中所形成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使人们在故事的“微表达”中永远铭记“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的故事。节目以“微表达”的创作方式将故事发生的瞬间定格成为塑造中国精神的永恒,以观众“心向往之、甘之若饴”理解故事的心态,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传播效果。

主体共在形成故事风格

故事风格将影响故事的传播效果,如何将故事内容与“微表达”创作相结合,以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节目通过百名播音员主持人讲述故事的“声”与“情”、故事内容本身所涉及的“点”与“面”以及节目所塑造的沉浸式“视”与“听”,形成主体共在的故事风格。福柯在关于客体、主体和概念的话语结构讨论中,也曾阐述话语不仅表现世界,而且也在意义上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建构世界。[5]节目在“微表达”创作传播中运用历史片段、经典艺术画面、背景音乐、同期声等多种丰富视角,形成多元主体共同诠释和表达中国故事的效果。

讲述者的“声”与“情”。讲述者的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6]节目选取总台百位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从广播播音员、新闻主播到文艺节目主持人,涵盖不同年龄、不同节目,百位播音员主持人将其独有的节目品牌、风格共同汇聚到《非凡百年》系列节目中的声情表达。例如新闻播音员贺红梅讲述《披荆斩棘的精神力量》、文艺节目主持人朱讯讲述《英雄不曾远去》、少儿节目主持人月亮姐姐讲述《抗日烽火中铸就的民族魂》等,百名播音员主持人以长久积累的播音特点或主持风格以及真实、真挚、真切的个人形象,语言标准规范,声音圆润动听,节奏准确生动,情感积极热烈地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所传递的有温度、有品质的中国故事。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特性使其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应不负时代和人民赋予播音员主持人的期望,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

故事的“点”与“面”。讲出好故事的第一步就是创造出一个小小的、可知的世界。[7]节目从故事的小视角切入,由人物故事的“点”扩展到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面”,进一步塑造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故事形象。例如播音员海霞在讲述十万将士出“抗大”的延安精神时,从一所条件简陋、环境危险、没有教室的大学讲起,由这所名叫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故事引出千百万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学习检验真理的故事。再如主持人王嘉宁在讲述抗疫故事时,从一位不到20岁去武汉支援抗疫的广东小护士的“微视角”切入,契合“世所罕见”的抗疫精神,由讲述小护士的“点”引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抗疫的“面”。白岩松曾说:“这不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而是讲述故事的时代。”面对并不“新鲜”的故事,通过“微表达”创作的“点”与“面”组合进行讲述,使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沉浸式的“视”与“听”。节目选取代表中国精神的故事题材,运用鲜明的“微表达”创作方式,同时选取与所讲述的故事主题对应的影视片段、经典图片以及与故事所贴合的背景音乐。在播音员主持人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插入适当的影视画面、音乐及音效,打造沉浸式的视听效果,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及副语言相呼应,形成生动、立体的故事表达。例如主持人鞠萍在讲述红岩精神时搭配电影《烈火中永生》的影视画面及适宜的“背景音乐+背景同期声”。再如主持人王言以“青春的底色”为主题讲述五四精神的故事时,以《觉醒年代》的热播切入故事内容,在讲述“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时插入影视画面及影视作品中的同期声,同时选取与故事空间贴合的背景音乐,恰当的音乐和影视画面的组合搭配,以及播音员主持人以其亲切感所塑造的“微表达”创作故事场域,使观众对较为久远陌生的故事产生“熟悉感”的视听效果,从而形成一种发乎于心、现乎于行、形之于外的向心力,使所讲述的故事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情感建构实现故事传达

节目通过“一位播音员主持人一主人公一故事”的呈现方式与观众之间建立真实、亲切、自然的情感纽带,以内涵式的情节、外延式的情感、奇观式的情境等“微表达”创作形式,从主观视角和情景化的角度讲述故事,除了给观众带来生理上的“视像滞留”之外,同时在观众的脑海里也会产生与故事文本相对应的情感想象。

内涵式的情节。“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8]节目以“微表达”创作为基础,百位播音员主持人以白描的讲述手法,“用自己年轻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开放的理念全新阐释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宣扬着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9]从深度丰富故事内涵,从广度拓宽故事情节,以内涵式的情节提升节目的内在品质,传达史诗般的中国故事的内在本质。例如在讲述《戈壁上盛放的“马兰花”》一期中,播音员佟雅坤以深度的故事情节讲述在祖国西北大漠的马兰核试验基地默默奉献一生的科研工作者,运用和马兰有关的诗句丰富“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讲述1959年五万名建设大军来到马兰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经受生命极限的考验。再如主持人朱广权讲述《焦裕禄精神“永不磨灭的丰碑”》一期中,从2020年疫情基层党员干部架起手机开始网络直播“带货”以及2000年“大蒜县长”焦跃进进京的故事讲起,以如今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引入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党员干部调查“三害”,引入习近平总书记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讲述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内在本质。

外延式的情感。节目在中国故事“微表达”创作中通过拓展故事的传播空间,百名播音员主持人作为讲述者通过建构有声语言的生存、规范、审美三重空间,丰富、生动、立体的讲述中国故事,同时面对镜头“心中有人”,把“主持”缩小,把“人”放大,[10]使观众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情感共鸣。“尽管生活将意义与情感分得很清,艺术却能将二者统一起来,故事是一种设备,通过它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这种领悟,这种现象便是人们所熟知的审美情感。”[11]例如新闻播音员李文静在讲述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故事时,通过女医生郭璐萍前往非洲大陆最北端的国家突尼斯的故事引入我国外交工作中重要的卫生援外工作“护佑苍生、兼济天下”的人道主义精神。“白衣使者”“南南合作的典范”“最受欢迎的人”这些与中国医疗队精神有关的称呼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体现着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情感心理。

奇观式的情境。“奇观式”通常意义上是指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节目在讲述中国故事中融入“奇观式”情境这一美学特性。首先,节目以语言表达和演播室空间共同塑造奇观式的情境。以“一位播音员主持人讲述一故事”的节目传播形式与观众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在百集节目中以不同精神的故事内容、相同的演播室空间以及总台百位播音员主持人不同的故事讲述语调,打破以往讲述中国故事类节目仅有一个主持人的模式。其次,以“微表达”创作方式创造出奇观式的表达情境。例如在节目中主持人王筱磊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主持人高博讲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主持人沙晨讲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以及播音员陈铎、主持人任鲁豫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等在讲述故事时都是由“今”引入“史”,通过“回看”的形式讲述与中国精神有关的中国故事。而讲述科学家精神的主持人张蕾、讲述抗战精神的主持人刘仲萌、讲述长征精神的潘涛、讲述红船精神的播音员康辉等在讲述故事时都是由“史”引入“今”,通过连接“现在”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在塑造故事的奇观式情境中深刻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另外,节目通过全网上线、多平台播发,在一次次弹幕、评论、转发的过程中也是人们在观看节目时情感认同的外化表现,也再次印证奇观式情境在节目“微表达”创作过程中能够提升故事传达的意义和价值。

结语

节目通过“微表达”的创作形式使百名播音员主持人的创新讲述与百个中国故事形成须臾不可离的整体,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探寻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背后故事的精神真谛,传递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为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猜你喜欢
播音员主持人创作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创作随笔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