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推动动县县域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以湖北省宜都市为例

2022-12-18 19:17曹婷婷侯春煜
学习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宜都市均衡化学校

●韩 澈 张 琼 曹婷婷 侯春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即在涉及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上,全面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省宜都市近年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研究,为当前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宜都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主要成效

宜都市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走在湖北省前列,2012 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地区,是湖北省内唯一受到表彰的县级市。2013 年,宜都市成为首批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市”成员,并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一)全面实现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均等

宜都市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保障适龄儿童人人都能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

第一,城乡全面实现就近入学。通过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划片入学率达到100%。为防止择校现象,各小学在新生登记入学后,及时通过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所有新生办理学籍注册,确保新生一人一籍、信息完整、真实准确,同时坚决依照《湖北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办理转学手续。

第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就地入学。以2020 年有效数据来看,全市共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710 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陆城街道,全域内所有随迁子女均实现就地入学。公立小学和公立初中是吸纳随迁子女的“主力军”,吸纳人数占随迁子女总人数的95%。不仅如此,2021 年5 月,宜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宜都市助推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7 条激励措施(试行)》规定,“市外户籍学生在我市学校就读满一年以上,家长在本市租房的,每生每学期补贴600 元,补贴期限最多为两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的负担。

第三,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入学得到保障。一是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市民政局救助站负责系统的建设管护,联合教育、公安、残联、扶贫等部门,精准掌握并动态更新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困境儿童的基本情况、困难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关爱、帮扶活动。二是健全关爱服务制度体系。制定《宜都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市综治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法院等16 个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建立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第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全市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坚决保障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有1 所特殊学校,配备专任教师19 人,2021 年在校残疾儿童少年70 人,残疾儿童少年毕业人数10 人。40 所普通义务教育学校中,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83 人,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少年39 人。

第五,优质高中录取指标向农村倾斜。市一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大大超出“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的优质均衡标准。

(二)全面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宜都市因历史、区位等原因,导致城区、沿江、山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通过近年来的综合努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得到全面实现。

第一,高标准、高规格推进“四统一”。按照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要求,全市所有学校全部建成塑胶运动场和“阳光食堂”;每个班级都有交互式触控一体机,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所有学生喝上直饮水;所有住读生洗上太阳能热水澡。市管校聘改革全面施行,对教师实行编制统管、人员统配、经费统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通过学校、学区、市区三级竞聘上岗。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标准统一,且呈总体上升趋势。

(三)全面综合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

第一,校额班额全面合格。通过持续建设投入,2021 年,全市大班额、大校额现象全面消除,全市小学、初中平均生源规模分别为686 人、508 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平均生源规模为818 人,最大规模为2054 人。

第二,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全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六好”文明校园和德育品牌创建活动,涌现出了“实验小学文明马拉松”等一批育人品牌。《生态童年之歌》在学习强国、央视新闻网等媒体播放,清江小学成为全国“绿色生活日”活动观摩点。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定期举办学生艺术节、运动会、科技节等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三,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8.5%;骨干教师占比达到20.7%。教师培训经费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的5%纳入预算,教师5 年360 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第四,严格执行学生减负要求。一是不设立重点学校、重点班级。中小学招生不以成绩为依据,学校间成绩无公开排名,学生测试成绩不公开,禁止有关教学质量监测或中考、高考成绩的宣传。二是“双减”工作落实到位。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宜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五项管理”及“双减”工作暂行规定》,从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等方面对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并配套以巡查督查机制。

二、宜都市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政策保障促均衡

第一,稳步提高对教育的财政投入。2018 年以来,宜都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逐年提高。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宜都不断强化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并向乡村倾斜。“全面改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五年规划总投资1.88 亿元,实施校舍建设项目89 个,其中农村学校项目74 个。乡、村两级每年对教育的投入达1000 万元以上,除落实国家规定标准外,本级财政还按在校学生人均20 元、在岗教师人均350 元、寄宿生生均150 元的标准安排公用经费补助,对不足500 人的小学和初中分别安排4 万元和5 万元的公用经费定额补助。教师奖励性补贴全部由财政发放,保留补贴、住房补贴、物业补贴、交通补贴等改革性补贴和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保障均发放到位。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700—1000 元的乡镇工作补贴,150—200 元的农村教师津贴。

第二,深化揽才育才改革,用好政策建好教师队伍。一是广开门路,选好人才。近三年来招录各类教师350 名,教师学科矛盾、结构性矛盾大幅降低。以2021 年为例,全市招聘教师133 名,其中人才引进16名,自主招聘96 名,农村新机制教师21 名。人才引进主要通过面试的方式进行,对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采取“先面试后笔试”方式进行招聘,有效保障了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加强交流,配优队伍。持续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广泛开展调研活动,确保包括陆逊中小学在内的新建学校和其它学校急需的学科教师配备到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120 名,占总人数的17%。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印发《宜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重要岗位人员定期交流轮岗的通知》,大力推动宜都市清廉校园建设,加强对学校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三是优化体系,培训教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五所挂牌的宜都市教师培训基地全面启动教师培训跟岗研修活动,跟岗培训学习内容包括班主任、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等相关专题。

(二)科学布局促均衡

第一,统筹规划,实现教育资源科学布局。宜都市把学校布局纳入全市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城区中小学向集中连片小区布局,乡镇中小学适度向集镇集中,对该新建、改扩建的校区进行专项研究并加快建设,该保留的坚决保留,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第二,扩校增容,全面消除大班额、大校额。一是改造原有学校。2019 年,宜都市将原第三技校改造为宜都市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安排资金568 万元用于新建教学楼和实训楼维修改造,实现新增校舍面积2800 平方米。2020 年,宜都市利用省级专项资金对宜都市实验小学、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宜都市陆城十里铺小学进行新建或改扩建。二是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2021 年,宜都市新建成的预算投资1.4 亿元、拥有54 个教学班、容纳2500 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陆逊中小学,今秋已接收学生2052 人。三是引入社会力量办学。2018 年引入创新实验学校,提供学位2000 个。

(三)集团化运作促均衡

第一,组建集团,合理分流学生优化班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主校区与分校区、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乡镇内学校等多样方式联动融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先后组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红花小学教育集团等五个教育集团,减少了极小班额数量,优化了师资力量,激发了办学活力,提高了办学效益。

第二,有序调动,促进集团内资源要素流动。集团内统筹学校间干部配备,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内生动力。集团内合理调配师资,解决大学校缺编和小学校结构性超编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力资源互补。2020 年,集团化后实现校级干部流动15 人,教师交流轮岗50 人,原红花套镇马家店小学在集团化后有16 名教师补充到学区内各校,解决了学区内部分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三、几点启示

(一)政府重视,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

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2021 年6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教财〔2021〕3 号)指出,“要按照‘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地市和县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大投入力度”。县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切实履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法定职责,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一是要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落实到位。要做好对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梳理政策、摸清家底、测算供需,理清工作思路、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应对措施,提高资金安排的预见性、连贯性和导向性。二是要建立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师配置机制,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统筹考虑、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通过各类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打造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深化改革,优化教育治理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时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推进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破解学校治理中的难点。一是要加强制度供给,建立更完善、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现代教育制度体系。要敢于创新,多措并举,广开路子,大力拓宽教育领域人才的准入路径、上升路径。二是要深化“市管校聘”教师队伍改革,盘活教师资源,激发办学活力。三是要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改革,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学校组织形式,用包括九年一贯制在内的多样化的办学形式促进学校规模合理化、教师资源流动共享常态化。要加强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协同发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三)提高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办好更加公平(均衡)、更高质量(优质)的教育。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二是要坚持德育为先,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三是要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培养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宜都市均衡化学校
学校推介
宜都市2015年度柑橘销售走势及特点
宜都市2015年部分橘农柑橘减产不减收带来的启示
探索宁夏本土钢琴资源发展均衡化
宜都市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现状及推进禁养区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制度变迁是资源均衡化的关键
宜都市柑橘空间分布的遥感反演
EDIUS 5.1音量均衡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