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2022-12-18 21:38:33刘孟梦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信用风险供应商供应链

刘孟梦

(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引言

近几年,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为供应链上下游中不同的行业企业提供有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另外,国家也发布了一些关于开展供应链金融应用创新与试点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1]。

1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现状及信用风险特征

通过查阅文献和对从业人员的访谈,归纳出了我国工业企业供应链信贷风险的特点[2]。工业企业的信用风险与其他行业产业不同,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1.1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总体信用风险较高

工业企业和其上游供货商的利润主要取决于下游所有者的资金支付。2021 年,由于基建投资增长放缓,以及行业调控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资金回收能力有所下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工业企业拖欠资金的问题相对更为严重,按拖欠程度的大小依次为业主、施工企业、上游供应商。因此,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总体信用风险状况并不乐观。

1.2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

产业订单是以项目形式出现的,单笔定单的资金规模很大,而单个客户的违约行为则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信用风险。因此,对单个公司进行信贷风险评价时,必须考虑到与其有业务联系的公司及行业情况。一般来说,行业和企业都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相关投资及环保政策、政府财政支出、工业行业发展规划等的直接影响。

1.3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不同类型公司的债务规模、盈利能力、再融资能力都是影响其违约行为的重要原因,而行业的特殊性则体现在公司治理问题上。从外部来看,很难有效地度量公司的管理问题。根据目前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水泥、钢铁等行业的主要问题是:行业发展方式简单化、管理体制落后、重审批而轻管理。许多违法违规行为导致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问题频率逐步上升。人员素质及相关的工业技能水平较低,忽略培养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一些劳务分包模式的弊端由来已久,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资金拖欠是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且还未建立起稳定工业市场的信用体系。以上问题可以概括为管理问题,在目前的工业产业发展阶段,信用风险的存在是隐性的、突发性的。

1.4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具有复杂多样性

在产业供应链金融中,各工业企业之间都会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而在供应链中,工业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性最为显著。由于工业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供应渠道多种多样,在生产、销售、运输、抵押、员工及盈利分配等方面的细节问题,都会影响到工业企业和供应商的稳定。工业企业在近几年中,与物贸公司和下属地区的公司之间的纠纷相比于其他行业更多,这样看来,工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2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供应商的审批管理问题

2.1.1 相关审批制度的缺失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供应链金融的涵义、本质和影响,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流程和风险防范。从整体上来看,该方案是从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与资产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与约束。一些工业企业也制定了《物贸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办法》。但是,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主要包括供应商的标准、审批流程和责任人、审批信息来源、审批记录和审批问责等相关问题。

2.1.2 难以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有些工业企业的采购部提到,因为总公司是以基础建设业为主,所以实际建设的地方往往比较偏僻,分布在各个地区。其供货商的选择与大部分工程建筑企业类似,往往在本地挑选具有一定资质的材料供应商,且规模不同。对这样的企业来说,要做到信息的真实性是非常困难的,项目人员要到各个地方去一一了解其具体的运营状况是很困难的。所以,融资公司的入围申请审核没有充分的依据。而企业往往不编制或不会编制多份报告,导致行业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低。在我国,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还很薄弱,缺少对相关公司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以及相应的监管手段和惩罚机制[3]。

2.2 贷后跟踪不足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工业企业都是围绕着物流业务开展的,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银行在贷款后监管、尽职调查、大数据跟踪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技术储备。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资源也不统一。

2.2.1 外部数据不足

目前的外部资料来源很少,而目前的资料来源多为企业的合作伙伴。同时,来自于企业的信息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技术流等工业活动,因此,不能作为供应商评价的参考依据,信息利用率低,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毫无帮助。关于供应商的可持续运营能力等,目前主要是由企业的技术部门自行跟踪,相关的管理制度、运行调控机制、工作人员的责任等都不明确。

2.2.2 内部数据孤岛问题

一些工业企业的信息部门负责人会提出:“现在,我们公司的各个部门都存在着数据孤岛的问题,我们公司成立的时候,是很多的技术公司帮忙,所以我们很难提供这些数据。”或者“现在的资料还很分散,要想得到有价值的资料,还得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整理。”目前,在工业企业中还没有全面规划高速数据传送网络和相关人员配备,因此,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目前的内部信息主要来自母公司下属的采购部门进行相应的记录与登记,最后形成文件并上报。

2.3 白名单管理问题

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还在采用对应母公司的供应商管理方式,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仓库和分析模型来覆盖核心重要企业和外部的数据库,更没有一个可靠的供应商限额管理基础。而白名单管理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全面、有效、针对性的供应商信用评估模型。当前,企业平台管理中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针对上游供应商的评价指标,难以提供可靠的供应商白名单[4]。

2.3.1 未进行财务指标的评估

在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因素中,由于缺乏现金流量与利润分配能力的分析,导致了公司在供应链中出现的拖欠资金行为,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现有供应链现金流断裂。当前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等,没有对供应商的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价。

2.3.2 评分不实的问题

目前的系统要求,在每次交易或一个结算周期后,根据供应商的评估和日常评估,由各采购方和需求方负责对各类型的供应商供货状况进行定期的评估。每年年初,公司供应商管理负责部门对本年度经营范围内的各不同种类的供货商进行年度考核,并填写《供应商年度评价表》。现行的定量指标评分标准不明确、不规范,导致了主观、随意甚至串通等评分问题。在对工业企业人员进行访谈时,采购部员工提到,“许多工程局对长期合作的公司,都是比较随意的。”

3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3.1 对融资审批制度进行管理

审核程序的确定,是将所有的审批权限集中到母公司,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要健全审批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改善审批滞后并且集中的相关问题。建立档案管理、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控制非正常的审批、越级审批及审批迟缓等问题。从行政问责的角度,提出了对直接上司和下级干部的责任追究和惩戒。在系统的安全性上,从身份认证,紧急情况处理,机房管理,员工授权管理进行了安全防范。

3.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警示信号主要是由于交易和融资企业自身的变动而产生,交易环节主要有:交易的相关文件和交易记录被认为是伪造或无效的、融资企业没有完成合同的供应以及服务要求、供应商产品或产品上游原材料价格发生了明显变动以及退货换货等相关情况。融资公司自身的变化主要有:公司财务状况的改变、信贷评级的改变、重大的法律争议以及经营环境的改变等,对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质量会造成影响的重大事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主要供给产品的定价预测机制,对上游产业能力、控制价格的浮动能力和下游需求的变化进行实时跟踪。

3.3 辅助银行贷后信用风险监测

一般来说,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都是以信用风险为主导的。企业是最大的信息主体,需要帮助银行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监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监控手段主要有:监控融资公司的资金规模、资金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挖掘、交易履约监控等。其中,对信用交易的监控依托于平台和企业的参与,企业和母公司可以通过了解与银行的信息交互和对账方式,并通过相关平台系统的建设来配合银行的贷款后监管。

4 结语

工业企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着供应链管理难度大、信息化水平低、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分散的行业供应商,形成了一种相对复杂繁琐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且产业供应链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别于一般的制造业,要依靠融资主体和核心企业的积极参与。

猜你喜欢
信用风险供应商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辽宁经济(2017年6期)2017-07-12 09:27:35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8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