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台)
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多项技术和艺术,并确保各项技术的有效配合,才能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增加受众数量。灯光设计是一种造型设计,对电视台演播室具有重要意义,灯光呈现效果与节目的整体呈现效果息息相关。节目中人物的形象、场景的烘托以及故事情节的渲染等,均需要通过灯光效果呈现。另外,节目过程中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整个布景的色彩、饱和度以及亮度等,也需要在灯光的配合下呈现给观众。近年来,随着设计理念的更新,舞美灯光设计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节目整体呈现画面在清晰度、光比以及色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便需要工作人员掌握视频技术,将其与灯光有效配合,以提高节目呈现效果。
电视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自诞生起便与技术关系密切。电视演播室灯光首先要能够有效模拟自然光源,为电视画面的清晰度提供保障,其次要能够通过灯光将二维空间以更为生动形象的三维效果呈现出来,运用明暗度、光比充分反映对象的外在特征和延展特性,并充分利用光影在图像中明暗度和方位的不同,使图像具备较强的艺术性和视觉效果。在电视摄影棚进行灯光布置时,要适当地调节灯光的倾斜度,灯光的角度变化,被拍摄对象的外貌轮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摄像机的方位为标准,接近摄像机的灯光便是正面光。对于被摄对象本身和面对方向来说,在设置多台机位时,需要了解灯光效果是随哪个方向发生哪种变化,根据摄像机的特定视点分析光线。从摄像机的后部直接照射到被摄物体上的,是正面光。当摄像机随着物体的运动而运动时,光线会被直接投射到摄像机位置,这种光线称为逆光。若演播室内的光线从摄影机的角度照射,很难突出被拍摄者的形象,而提高灯位则会造成脸部的阴影;当灯光高度增加时,阴影区域也会增大,被拍摄对象影子的形状也会随之改变。所以,要针对不同的灯光,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多数情况下,电视台演播室的面积较小,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对灯具的合理选择。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综合演播厅必须达到2000 lx以上,局部照明超过1300 lx,总屏幕大于900 lx,工作室的色彩温度必须严格地保持在(3050±150) K。在当前的电视摄影棚中,卤钨灯是一种常见的照明设备,其色温为3200 K,与规定要求相符,且其显色指数高,便于后期调节。然而,由于工作室采用了很多的聚光灯,所以在调光时,很容易产生低频的交互声,从而影响录音棚的收音效果,因此采用了大量的冷光光源;在照度、层次感、面积控制等方面都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现有的摄影棚照明系统多是采用冷、热两种光源结合,运用三点照明原则进行设计[1],若在电视台录音棚中采用三基色照明,则要适当地控制与拍摄对象的间距。拍摄时水平呈45°夹角,这种方法不但能够保证有效光源的全面覆盖,而且能够使被摄人物的面部光斑平滑过渡,使节目的画面更具真实感。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冷光作为逆光,根据光度对比,可以看出,逆光是画面中光线最强的一种,因此,必须有足够的亮度,才能保证光线集中,从而增强物体和人物的立体感。
合理的白平衡是保证视频和灯光实现有效技术配合的重要基础,根据此原理,可以得到理想的色调、饱和度等。很多时候,在拍摄前必须对相机的色温进行修正,而演播室则要使用多种色温灯具进行补充。灯光技术人员需要做好与视频技术人员的交流沟通工作,告知其相关参数,视频技术人员了解相关参数信息后便能够明确白平衡调整要点。访谈类节目的白平衡的调整相对容易,主要原因是该类型节目多采用统一标准的灯具,并且布景十分简洁。但是一些综合晚会、歌舞类节目,由于场景比较繁杂,采用的照明种类也比较多,所以要增加景深,这样就会造成颜色还原程度不同,如果不能正确地调节白平衡,那么整个节目的录制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技术人员来说,应加大对白平衡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尽可能地在关掉装饰灯、布景屏、彩色灯后进行工作。此外,色纸可以调节表面光源的灯光色温度。部分节目的录制时间较长,灯具温度会升高,导致色纸颜色发生变化,技术人员需要关注色纸颜色的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换色纸。因此,灯光和视频技术人员加强配合,才能合理调整白平衡,保证色温的一致性。
在电视台演播室节目制作过程中,信号幅度具有统一的规范标准。相关规范中明确规定电视信号中图像信号幅度不可超过8000 Vp-p。如果消隐电平为700 MW,黑色电平为14~35 MV,示波器就能够准确反映相应的数据指标[2]。因此,当电视画面中存在明暗异常情况时,可能是内部光圈调节存在问题。光圈由诸多叶片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摄像机镜头中的通光孔径,可以通过摄像机对管线节环合理调整,实现对镜头光通量的管控,使其达到理想的照度,进而改善图像整体质量。除此之外,通过对摄像机成像原理的分析可知曝光也是影响摄像的重要因素,而调整光圈也是对画面曝光率的调控。调整摄像机光圈时,也需要灯光和视频技术配合,这样才能呈现出理想的画面效果。
首先,对于一些歌舞类节目来说,在光线复杂和多机位的环境下,有些镜头的灯光太暗,为保证足够的光照,应该采取适当的调节方法来调节光圈[3]。一般情况下,必须将光圈模式设定成人工调节,并充分发挥调节范围大、振幅大等优点,保证拍摄对象在移动时始终保持相同的色调,并运用相应的技术,以保证光比和光度的一致性。
其次,因为节目录制阶段不同,所以灯光变化幅度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视频技术人员和灯光技术人员加强配合。比如,在录制综艺节目的过程中,明亮的灯光主要用于嘉宾访谈环节,表演环节需要充分突出舞美效果,因此需要对演播室灯光进行合理调整。具体来说,灯光技术人员需要对压光与起光合理调整,同时视频技术人员注重细节的调整,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保证画面的亮度和曝光度适宜。
最后,在进行大型表演或现场直播时,如果出现了灯光问题,灯光技师不但要马上进行修理,还需要及时告知视频技术人员,视频技术人员应及时调整摄像机的光圈,通过增大摄像机光圈确保画面效果与节目安全播出,避免对画面效果造成影响。
对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来说,光源的色温属于一项极其重要的参数,需要严格规定光源的色温。如果光源的色温和摄像机白平衡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必然会导致节目画面出现明显的色彩偏差,也就是经常发生的色温平衡问题。除此之外,对灯光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选择灯具,确保光源色温参数和摄像机色温滤色指数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观看效果。
结合现状可知,很多电视台演播室使用的光源为3200 K的低色温光源,主要包括卤钨灯、三基色灯等,该类光源通常存在一定的橙色,与太阳光有一定的差异。同时,相较于室外自然光,这类光源难以直观呈现人物肤色,因此在演播室录制的过程中,图像中的肤色存在还原层次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演播室采用的光源、色温指标与标准规范要求不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合理调整主持人装扮,因为亚洲人肤色偏黄,光谱中蓝色成分较为稀缺,进而导致摄像机色彩校正存在失真的情况,为此,可以通过对人物妆容、装扮方式的调整进行还原。其次,灯光师需要加强与摄像师的配合,采用滤色片实现对光源色温的校正,还原电视画面的真实色相。最后,对肤色进行校正,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存在人物肤色状态不佳的问题,需要通过摄像机进行校正,改善人物面部情况和整体肤色,使其能够与演播环境充分融合。
节目录制效果,极易受到照明和照度对比度的影响,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工作人员在演播室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照明对比度的重视。如果没有正确地调节亮度,就算把光圈调到最大,也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在后期也难以很好地处理。30∶1是照相机的对比度范围,亮度和景物都在正常范围内。对比度包括最大和最小比值,而电视图像的质量依赖于数值的改变,因此需要做好对比度调整工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保证电视画面质量符合播出要求[4]。
1000∶1 是自然光照中实物的对比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优化色彩图像的对比度提供了更多可行的方法,电视机图像能够达到30∶1。演播室中,需要根据客观条件认真计算对比度反射率,比较最亮与最暗的地方,多数情况下会将数值设定为15∶1。在协调电视画面和照明对比度时,需要结合不同位置的需求,对亮度进行合理调整。照明对比度与客观对比度是影响图像对比度的主要因素,二者相乘能够得到准确的对比度。
中灰色是演播室调整对比度的主要选择,但是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与其他颜色相比,中灰色更能够在实际光度的基础上,对比光度后,合理调整镜头位置,加强摄像机对对比度的控制和色彩冲突的调和。调整光照对比度,需要在确保基本底光的基础上,使对比度自始至终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光圈、焦距和物距是决定景深的主要因素,在电视摄影棚进行节目录制时,由于摄影机的位置比较固定,活动空间非常狭窄,必须利用光圈与灯光的配合来调整景深,其中,光圈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当透镜对着对象的某个点进行聚焦时,所述点上的对象可以在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图像,并且可以清楚地记录下所述区域周围的环境。所以,镜头的景物和人物的清晰距离是有限制的,在摄像管聚焦前,较为清晰被摄物的纵深范围便是景深[5]。当镜头焦距、拍摄距离固定时,镜头的光圈与景深的距离呈负相关,且随着镜头焦距的减小而增大。当光圈缩小时,射入透镜的光束就会变窄,并且有一个很大的轴向作用,使光线的聚光角减小。在成像之前,聚光可以在物体表面留下一些光点,使得原本靠近或远离镜头的模糊物体具备一定的清晰度。为增强灯光与视频技术的结合,保证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获得高清晰度的图像。
首先,对于摄影棚而言,拍摄大景深的镜头,可采用大面积的面光增强照明,而在影像技术上则采用较小的光圈,采用大角度拍摄,以有效地增加景深。其次,对于综艺节目、访谈节目,主持人一般都是站在舞台前面,技术人员在灯光上要适当降低面光的光照,在影像上要适当地加大光圈,为前景主持人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和模糊的图像。光影技术与影像技术相结合,可确保脸部照度均匀,并能使头发层次分明,有效地凸显整体形象。最后,对于一些歌舞类节目来说,通常情况下演唱人员在舞台中,在舞台后面设置伴奏乐队,通过降低灯光,增加光圈,达到一种先实后虚的效果,也就是让伴奏的图像变得模糊,达到虚化效果,突出歌手的表演,强化画面的艺术感。
随着LED模组研制技术的发展,LED灯具逐渐应用在演播室照明设计中。在布光设计过程中,合理利用LED高色温的特性,能够使整体画面更具通透性。在LED光源与大屏幕的配合下,主持人和嘉宾的肤色细腻光泽,再配合硬质逆光,人物的表现会更为立体鲜明,整体画面色彩鲜明,立体感强,质感极佳。目前,演播室LED灯箱和灯光处于统一系统,可以通过同一组灯光控制台进行控制,利用主色调决定节目的色彩倾向,有效体现栏目特质。在同一空间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设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观众看到各类色彩的心理反应,同时结合节目类型、风格、播报区域、播出时间等,设计主色调与造型。例如,对于娱乐性节目来说,以轻快明亮的黄色和天蓝色为主色调,画面能够呈现高调的状态,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对新闻类节目来说,深蓝色作为主色调更符合主题,在主面光照度不减的基础上将灯箱做暗调处理,画面表现出一种低调状态,营造稳重深沉的氛围,给观众带来舒适感。
电视台演播室节目的制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诸多部门,对人机配合要求较高。对于电视台演播室节目呈现来说,如果缺乏光线的参与,只依靠摄像机难以完成拍摄任务,只有具备合适的光线才能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并且,灯光和视频密切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分析相关因素,使灯光和视频更加协调配合,才能增强电视画面的还原度,为观众呈现优质的节目和良好的观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