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海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科技类电视专题片通过有效结合图像和声音,并采取相关的艺术手段,可以对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进行准确而生动的解释,帮助观众对专题内容产生更为深入和直观的了解,为我国科研工作以及装备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科技类电视专题片深受学术论坛与科技会议等的关注,并在成果验收、阶段汇报以及技术推广等相关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科技类电视专题片具有信息量大、节奏快以及篇幅短等特点,而且还具有较强的科技性,因此,需要运用独特的拍摄手法与后期编辑技术,以有效提高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整体制作质量。
对于科技类电视专题片而言,通过保证拍摄制作和后期编辑的工作质量,可以使其整体吸引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对其主题进行突出,使相关科技展示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制作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目的在于形成相应的传播效应,使观众能够对专题片传递的价值观念产生深刻认识,对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充分展示,使人们能够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和技术。为了提升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展示效果,制作人员需要充分保证脚本编写的专业性、素材归类和后期音频的科学性,并合理制作视频与特效。通过插入音频可以有效提升同期配合效果,使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到有效凸显,并对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主题进行准确表达。除此之外,保证视频剪辑方法的科学性,可以使专题片画面的衔接与流畅程度得到有效提高,使观众对相关科技成果产生正确的了解与认识[1]。
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时长通常为10~30分钟,因此在语言表达上需要确保条理清晰与简洁精练。对于科技类电视专题片而言,其开场需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接凸显主题;其内容要避免繁杂,可采用段落性结构,使大篇幅的叙述能够有效分割成各个章节,并按照总的布局来撰写解说词,合理分配各章节的篇幅,突出具体的重点和难点。在撰写解说词时,要确保与播音要求相符合,使相关的书面语言能够向事件语言进行转化。例如,可以省略文章中的“综上所述”“下面”“上文提到”“以及”“那么”等词语,要尽量避免解说词当中有歧义、谐音以及拗口等现象出现,尽可能简化长难句子。为了保证解说词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还应使用相关科学符号进行读法标注,这样可以进一步保证解说人员的播报准确性和正确性。在我国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科技类专题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其需要改变以往简单的宣讲模式,制作出更具有创意的作品。要想提高科技类专题片的制作质量,具体可对专题片的开头与结尾等部分的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在片头制作悬念,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在片尾则可进行情绪渲染,使专题片的情感得到升华。在具体制作时一方面可以优化文案,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剪辑手法,并通过大量的特效与音效来有效提升影片的震撼效果,使观众感到惊艳[2]。
在编写脚本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抓住人心,并与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行为学等相结合,科学设计文字稿件和分镜头等部分。首先,在处理文字稿件方面要与科技类专题片的主题相契合,要准确找到主题与科学技术的契合点,并对这些契合点进行突出,从而增强专题片的感染力。其次,在撰写文字稿件时,要保证其内容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并把握相关科学技术的宣传与传播的意义。具体来说,撰写脚本时,需要对科学技术的优势与特点进行概括,并引入相关科技的实际运用方法,使科学知识与技术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展现。脚本撰写是科技类电视专题片拍摄制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预先掌握拍摄时涉及的分镜头与文字稿件,防止在具体拍摄时出现混乱情况。在专题片拍摄期间,文字稿件需要对电视专题片的内容、主题以及宣传意义进行有效突出[3]。
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对象主要包括相关科技产品或者科学事件。对于一些科学事件而言,其具有不可再现的特点,因此在专题片制作过程中会大量运用已有素材。对于这些素材而言,其通常来自历史资料,或者节选自相关电视台的节目,而且大都选择具有较高清晰度和权威性的素材,以有效保证专题片素材的真实性和高质量。在拍摄科技类电视专题片时,拍摄人员要严格按照编导的色调要求,对灯光布景等进行统一。比如,对于一些神秘和深邃的事件或者具有较强历史感的主题,可采用低照明方式,而对于轻工业、高新技术以及化工产品等,则通常采用高照明方式。相关拍摄人员要结合具体的拍摄对象,选择合适的光圈和镜头,合理运用全景镜头,确保能够充分表现规模壮观的场景,如太阳能电池组和风力发电等。在表现精密仪器时,则应采取特写的拍摄方法,如拍摄飞转的刀具、焊接时的火花等。在整部专题片中,应通过不同拍摄角度,对相关产品或者设备的全貌进行展示,让观众对产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科技专题片的篇幅相对较短,因此在拍摄时可尽量少用长镜头,也不适合进行大幅度的摄像机位移,在拍摄时摄像机的运动方式应保持匀速与平稳。相关拍摄人员应在同一镜头中呈现更多的信息,如在拍摄局部特写时,可以在画面中出现企业商标,而在拍摄全景时,则可将相关标语和条幅带入其中,这样可以有效展现企业精神与管理水平等相关信息。在拍摄时,还要准确采集音频,一些科技事件往往有着独特的声音,而且不可替代,如准备时的倒数口令、发动机轰鸣以及领导人讲话等,需要拍摄人员有效采集同期声[4]。
在对素材进行归类时,需要保证其逻辑性。在完成分镜头的脚本编写工作后,需要结合专题片的主题来准备相关专题素材。在具体拍摄时,可结合相关科技事件作适当调节,并非完全按照脚本进行拍摄。对于拍摄素材而言,其在内容设计方面虽然要确保广泛,尽量涵盖所有的脚本内容,但在拍摄过程中也应对其范围进行拓展,相关拍摄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来合理调整拍摄的角度、重点以及时长。在拍摄素材时,要与被拍摄对象进行沟通,还原相关事件真相,以此来让观众了解相关科技事件的整体发生与发展过程。真实还原科技事件,可以降低由于拍摄而产生的表演感或生硬感,使观众对其产生更好的认同感。对于与社会题材或历史题材相关的科技类电视专题片,在拍摄时要充分保证学科逻辑性与科学性,一方面要展现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应把握科技宣传重点,从而使相关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够得到有效传播[5]。
对于科技类电视专题片而言,在切入镜头时,要确保简练快捷,采用较短篇幅反映更多精彩的内容。在选择视频素材时,要有效运用镜头组,并通过全景、中景、特写等不同景别与角度,向观众充分展示需要介绍的内容。同时,要确保画面内容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并与解说词相互结合,作为视觉补充,对后面的镜头起到铺垫作用。而对于无关联的镜头,相关编辑人员可以通过转场镜头的巧妙设计来进行衔接,以增强专题片的流畅性。例如,可以通过显微镜的目镜镜头,对显微镜外观与其观察到的景象进行有效连接;还可以采用缩小的地图模型连接不同的国家、地区或者城市。科技类电视专题片在后期编辑时,其主色调为冷色,需要传达出理智、冷静的感觉。而为了确保其风格的严谨与严肃,要统一相关字体,并采用标准字体。要确保文字内容清晰明了,并结合人眼阅读速度对页面文字量进行配置,当有大篇幅文案存在时,则可将其转换成具体的图表形式来进行充分表达[6]。
在剪辑视频时,要有效整理前期的海量素材,并保证剪辑的逻辑性,从而充分凸显专题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效展现相关科学技术具有的重要价值。科技类电视专题片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要掌握具体的剪辑技巧,合理穿插与处理一些起承过渡部分,从而使整体的视觉形象得到有效彰显。与此同时,视频剪辑人员还应结合人的视觉接受规律、时间线变化,明确事件的起承转合,合理变换视频节奏,在其中加入长镜头、慢镜头或者快镜头等,合理调节节奏,还可以在视频处理过程当中加入慢镜头切换、黑白画面等特效,有效提高专题片的传播效果。
在对科技类电视专题片进行解说时,解说员要确保吐字清晰和铿锵有力。对于一些新型且富有活力的产品,解说员应以年轻的声线来进行介绍和播报;而对于重工业产品,解说员则可采用浑厚的声线。在电视专题片中,人声是较为突出的音频,其次则为背景音乐,在通常情况下同期声和环境音可以高过背景音乐。而在专题片无解说的情况下,可以播放背景音乐,而在选择音乐时,可以是激昂的交响乐或者舒缓的钢琴曲,应尽量少使用有人声的音乐或者流行音乐等,背景音乐应保持稳定,不应使用有较大差别的音乐,防止其超过解说音量。在剪辑音乐节奏时,要与篇章段落相配合,确保有起有落,还应结合介绍内容搭配不同节奏音乐。例如,在介绍波澜壮阔的场景时,可以使用气势磅礴的音乐,而高精尖技术,可与轻快活泼的音乐相搭配。
此外,在处理音频时,还应注意两方面。首先,要重视画面的起承转换。具体来说,在切入音乐时,要与画面转入和背景切入相配合,从不同角度切入合适的音乐,从而使相关科学技术的特征与特点得到有效凸显,使技术价值得到充分显示。当专题片为整体故事叙述时,要确保画面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在画面中有效融入配乐与解说的声音,并通过音频选择解说的态度、情感、音色以及音量变化,确保在音色配合下能够完整叙事。其次,在处理音频时要充分表达情感,即解说员和配音人员要结合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并选择相应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专题片的整体表现效果得到增强[7]。
对于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特效,在实际设计时需要有效体现科技感,确保其画面更为干净与规整。而且,针对专题片中的曲线、数字、图表以及直方图等,要使用具有鲜明色彩和一目了然的样式,少使用一些朦胧的滤镜或者无实际含义的特效。在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后期编辑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大量动画展示事物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等,因此编辑人员需要和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充分了解产品的功能、特征、优势以及结构等,合理设计分镜脚本,按照具体计划来制作动画,从而发挥出动画在科技类电视专题片中的功能与价值。
在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类电视专题片是十分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题材,可以充分彰显相关科学技术具有的重要价值,并以延续性报道的形式,使观众对相关科学技术产生深刻印象。而在面对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竞争时,科技类电视专题片在制作和后期编辑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使节目内容得到有效传播。具体来说,在制作电视专题片时,要及时创新理念和手法,在撰写脚本时,要把控节奏感,并结合观众心理实时进行调节,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在归类素材时,要有效运用数据库技术,确保科技题材能够与观众心理需求相符合,凸显相关科学技术的先进性。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有效运用计算机技术,使特效制作、视频剪辑以及音频处理的实时性和科学性得到增强[8]。
在拍摄制作科技类电视专题片时,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剪辑和拍摄功底,另一方面要不断积累科学知识,掌握与了解专题片中的科学内容,合理完善、优化拍摄制作和后期编辑等环节,突出重点内容,从而使科技类电视专题片的整体制作质量和价值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