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恬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在互联网新媒体盛行的社会语境下,全民进入一个“微”时代,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微”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3G、4G直至今天的5G网络,极大的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样,也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在大众之间的传播,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地更新了我们的传播媒介,人手一台的手机、iPad、PC客户端,微小的屏幕和盒子成为我们能够便捷且快速传播信息的方式,并且极大地增强了大众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从这一层面来说“微”代表的是科技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传播媒介的易携带,以及传播时间的短和看不见的网络的快速。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是“微”时代最大的审美特征,碎片化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其原意指将具有完整性的东西分成许多零块。碎片化术语的原生语境为技术领域,由于电脑频繁操作所造成的文件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文件以碎片、分散的形式储存于电脑磁盘当中,从而导致电脑磁盘产生许多碎片化的空间。碎片化术语的衍生语境为传播学领域,特指伴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信息呈现出海量爆炸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受众、介质都已发生变化,具有碎片化的特征:第一,大众只要在有网络和传播媒介的情况下,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可以向另一空间的对象传递自己的信息,同时,我们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看电影不一定非要在电影院,看书不一定非要买纸质书籍,听音乐不一定非要放CD或磁带,从这一点来说,大众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时空是碎片化的;第二,大众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内容也是碎片化的,可以发现,我们在微信上发朋友圈时,如果上传照片,只能是9张,上传视频,只能是10秒,我们通常只会配合图片发几个字的表述,跟朋友发信息时,我们只需要发一两个表情,就能表达自己传递信息的含义,再例如当下很火的网络缩写用语“xswl”意思是“笑死我了”,“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这些网络文本不仅仅可以看出传播信息碎片化的特征,更是体现了微时代中的“微”。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大众化是“微”时代另一重要的审美特征;最早新媒体还没有盛行的时候,拍摄各类视频,或者创作某些艺术类作品,都是属于相关专业人士的“专权”,但是互联网新媒体盛行下的“微”时代,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各种可以任意创作的平台、方式以及方法,也正是由于传播速度的便捷和快速,让许多大众创作的内容走红于网络之间,大众能在互联网语境下接受各类碎片化信息的同时参与其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在生活中相互传播着微不足道的事,我想这就是“微”时代最有价值的美学意义。
随着“微”时代的发展,接踵而至的“微”时代产物也日渐兴盛起来,其中被大众接受和传递的最为广泛的是微电影、短视频以及微小说。
首先我们来谈谈微电影。微电影是数字技术条件下,在15分钟以上不超过45分钟的片长中,个体电影语言的浓缩和单一主题故事的释放。具有投资少、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便捷等短平快的特点。它以网络为媒介,适合在时间的空隙观看,并因为承载的媒介不同而使传统电影美学风格发生改变,一句话,具有美学意味的微电影是小巧的艺术正片。1895年电影发明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短片。微电影在美国的诞生源于1995年的一部电视剧《飞跃情海》,这个电视剧被美国广告人斯科特、扎卡林翻拍,取名《地点》投放各大网络,创下了日点击量10万的纪录,为微电影打响了第一枪。无独有偶,在我国根据《无极》翻拍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也是中国微电影的雏形。从2010年吴彦祖的《一触即发》开始,微电影在中国有了它正式的称号,为中国电影打开了又一扇天窗;以往,电影制作都是著名导演和大型公司消耗巨大的物力和财力才能制作的艺术作品,但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许多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普通大众,也可以进行微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它的“微”不仅仅体现在片场的短,也体现在制作团队的小和投入资金的少。另外,从微电影的创作内容上来说,一般都是讲述一个简单的事件来表达一个单一的主题,主要人物也在一到两人,不会涉及过多的支线和人物,小而美的故事与主题就是微电影最主要的审美特征。
新媒体盛行的时代,短视频也成为大众普遍应用的娱乐方式,2014年11月,“二更”这一新媒体品牌开始在微博平台火了起来,其创作的视频主要在3到5分钟,运用较为优质成像来展现某一事件或事物,包括之后“一条”的出现开始引领了短视频创作的风潮,此后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社交软件也火速进入了大众的视线,我们认识艺术的概念与相关知识都是通过艺术学习中的经典范式,同样我们对于艺术属性的认定也是以经典范式为标准的,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艺术也越来越多样性,无论何种艺术形式,不管是现代艺术还是非现代艺术,都打破了古典艺术一贯的规律和范式,以非传统、反常规的方式来表现。而短视频的创作者基本都是非专业的普通大众,他们可能并不懂得很多的影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主要在于创作有趣或者表现某一情感为主的短视频,现今,我们在各种平台中看到的短视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美妆类视频,这类短视频主要就是美妆博主教授一些化妆技巧或推荐一些美妆护肤产品;第二,纪实类短视频,此类短视频大多是大众在生活或旅行中发现的有趣事件,用手机随手记录下来,这一类短视频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有美感的影像呈现;第三,音乐类视频,此类短视频是爱好音乐的大众,用手机记录下自己创作或翻唱的音乐,或者某些乐器的演奏,也有转载或者翻拍一些MV的;第四,微剧情类短视频,此类短视频的制作者通常具有一定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能力,通过演绎一些有趣的小事件来表达某个小主题或者纯碎为了趣味性。纵观来看,短视频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也略显薄弱,但是在“微”时代下,它的审美趣味和观看方式极大符合了大众需求的。
前面我们谈到的微电影和短视频都是有画面成像的,但在“微”时代下,还有一种文化载体成为大众乐于接受的,那就是小小说;“百度百科”给小小说的定义是:“微小说是以140字以内的微博为载体的超短篇小说。”如今,微小说不再是仅限于140字之内在微博上发表的短文了,而是篇幅较少的能通过网络平台花费较少时间就可阅读的文学作品;在生活节奏极速加快的今天,大众难以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静下来坐在那阅读一本厚厚的书籍,而微小说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阅读的方式,我们都知道故事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但是在篇幅短小的微小说中,作者就不可能做到对这三个要素细致的描写,首届新浪“微小说”大赛最佳催泪作品是夏正正的《放学了》,全文为:“外婆离开人世的那个黄昏,外公在病房里陪伴着她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外婆临去前对外公说“放学了”。一直假装平静的外公听完这句话后像个孩子似的大哭起来。葬礼结束后我问起外公这三个字的含义,外公告诉我说这是从前他和外婆还在上小学时外婆常说的一句话“放学了,我们一起回吧”。整篇短文用极其简单的用语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仅仅是通过几句话,就让阅读者感受并且联想到其中动人的情绪和情感,微小说的微,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本身的短小,也体现在了短短几个字中情感的细腻,我想,这就是微小说能够吸引大众的魅力所在吧。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在QQ空间或者朋友圈发表一些文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些较为优美诗意的语句,也具备微小说的特点;此外,除了这种在网络中传播的短小文字,某些阅读软件也代表了微小说的发展,如App“ONE·一个”,它是由韩寒监制,原《独唱团》主创成员共同制作的一款文艺生活App,其品牌秉持的理念就是“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此App每日只会在首页为用户提供一篇优质的读文,以及一句名人名言或影视经典台词或小说经典语录,让用户可以每天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到精心挑选出的文学作品,从这一程度上来说,此类App是微小说理念的延伸。
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微电影、短视频,还是微小说,都体现出了短、频、快这三个特点。首先,创作的篇幅时长短,微电影相较于院线电影,最长也就在40到50分钟左右,网络平台中发布的微电影,普遍都在15到30分钟之间,短视频尤为短小,在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App上,普通用户一般只能发表20秒左右的短视频,拥有一定粉丝数量的人,可以发表几分钟的稍长的视频,但是从大众的观看习惯来看,超过5分钟的视频,大众就不愿意耐心地看完,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短视频的创作者,甚至会采用加快视频内容的方式抢占短视频的市场,而由于压缩时间所带来的声音以及动作的改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短视频的趣味性,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微小说的篇幅也是极其的短小,有一些阅读大概只需要花费一分钟甚至不到的时间;从这些微作品创作的内容上来看,其叙事特点也是以短小为主的,在短时长短篇幅视频的框架之下,创作内容必须短小精悍,通过最精简的语言,描述一件简单短小的事,表达一个单一却具有力量的主题,这就是微作品呈现出的“短”这一特点。“频”与“快”这两个特点,则是相辅相成无法隔离的,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所有信息的传播速度都极大地增快了,人们每天接受的碎片化信息可以说有上千甚至上万条,正是由于信息传播的“快”导致了信息内容形成的“频”,也正是由于信息生成的“频”才促进了传播者需要快速地将这些生成的信息传播出去,同时,这也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大众养成了快速且频繁地接受或传递信息的习惯,我们常常发现,很多人会在一天之内,在多个网络或新媒体平台发表多条视频或者文字,一是因为方便,二是因为信息发展的快速和信息生成的频繁;另一方面,从创作内容来说,节奏快速,紧张的叙事方式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也更能在短小的创作框架中,表现出具有震撼力的主题,如果叙事节奏过于缓慢,情节故事过于平稳,那将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大众的眼球,以至于放弃观看或阅读此作品。在当今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我们每天更新的信息非常多,因此,我们的创作内容及题材也要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只有“频”和“快”才能顺应发展的潮流,而“短”这一特点,也恰好可以支撑短周期的制作以实现内容创作以及传播上的“频”与“快”。短、频、快,这一叙事策略,是未来“微”时代下“微”作品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也极大地符合和满足了当代社会大众的叙事快餐消费。
“微”时代的发展契合了当下大众接受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一切微时代的产物拥有的最大共性是大众参与性与互动性,大众在互联网中不再是停留在单向接受信息的语境当中,而是可以参与制作并传播自己的信息或情感,这大大提高了多个社会个体聚集在互联网的某一平台中进行共同娱乐的趣味性,并不断吸引更多的群体参与进来,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不同文化会被引进与传播。过去,大众在单向接受信息的时代,制作内容的是一小部分群体,因此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传递的是某一小部分群体的价值观,但伴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不同社会群体可以参与进来,群体的多元化必然会促成多元文化的传播,英国理论家伊戈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想》中是这样描述后现代性的:“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入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因此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格局,给文化艺术带来了审视视角,艺术风格是无中心的、无根的、拼接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紧密反映社会生活,人们的心态在此影响下,即会产生一些新的审美特质。在大众精神活动日益丰富的当下,多元文化的传播在注重不同群体价值的同时,也彰显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从长远来看,微时代的持续发展,以深度娱乐的形式实施舆论引导、思想引导、文化引导,是实行多元文化传播的趋势发展,也是微时代下的内容生产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微”时代的来临,让大众更加真切、直接地接触和参与到各种艺术文化作品的发展和创作中,也改变了许多传统审美的特点,今后,在“微”时代下创作出的微作品,应该更加具有艺术性、文学性和专业性,提高其美学意义,才能让“微”时代发展得更加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