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演化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综述*

2022-12-18 19:26:05金振兴郭汉丁贺雨桐苏聪王明宇
项目管理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建筑节能业主

金振兴 郭汉丁 贺雨桐 苏聪 王明宇

(1.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城建大学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

0 引言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推进城镇旧城更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达成“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718亿m2,其中,具有绿色能效标识的建筑面积仅为22亿m2,占比约3%。

当前,既有建筑“能耗高”和“碳排放高”的双高问题急需解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以政府财政资助模式为主导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市场运行不畅、动力不足、改造效果不佳、重复改造浪费现象普遍,以“四节一环保”和“集约化理念”为导向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尚未全面实施。究其根本,既有改造理念与体系问题,也有市场主体驱动乏力与动力协同问题。因此,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演化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理论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方面,鲜有涉及单一主体的动力形成机理研究,基于市场发展动态性的主体动力演化机理研究更为鲜见。

鉴于绿色改造与节能改造的局部与整体的集成关系,市场运行与主体动力的支撑关系,以及两者运行模式与过程的趋同性,本文基于市场运行视角,梳理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理论研究动态,剖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理念更新持续性、内容集成性、收益重塑分配等特性,论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演化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的必要性,以期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高效发展。

1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理论研究动态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理论研究始于1958年城市更新理念的提出,60多年的市场运行理论探索涉及市场培育、政府监管、融资模式、收益分配、能效标识、节能技术、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当前,国外相关研究聚焦于运作模式、激励政策、风险共担、信任机制4个方面。

1.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作模式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高效发展依赖于科学的市场运作模式。Guo等[1]通过分析节能量担保型EPC模式的障碍,结合实物期权形成具有灵活性的EPC-ROA模式,优化EPC模式主体间利润分配机制,为主体共赢和市场高效运行创造条件。Martiniello等[2]认为,公共部门节能改造的瓶颈在于预算有限,EPC-PPP模式可将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转移给私人伙伴,模式优化后能够减轻公共部门预算压力,有效促成节能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合作,进而推动市场发展。Liu等[3]基于利益相关方理论,指出中小型ESCO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弱,应在EPC模式中引入金融担保作为风险专项补偿,优化后的EPC模式可以缩短改造项目的投资回收期。Honold等[4]认为,建筑节能改造的目标是提高用能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EPC模式与碳排放量相结合形成碳绩效模式,即EPC-CET模式,能够发挥碳补偿机制的作用,使市场资源在主体之间的配置更加合理,为市场有序运行奠定基础。

1.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激励政策研究

内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正外部性主要依靠有效的激励政策。Risch[5]对法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指出税收抵免激励政策能够有效内化经济效益外溢,激发业主的节能改造动力。Bertone等[6]认为,政府作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重效益的主要受益者,应通过税收抵免、财政补贴、低息融资等激励政策削弱节能改造市场正外部性。Mortensen等[7]分析了欧盟成员国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实施财政补贴、能源使用税、税收抵免等多元组合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削弱节能改造市场正外部性。Villca-Pozo等[8]通过分析西班牙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困境,指出在外部性影响下,单一激励政策难以调动业主节能改造的积极性,表明激励政策应与建筑能效认证等级相统一。

1.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风险共担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及利益的共享性必然要求市场主体风险共担。Klinke[9]指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存在投资回报机制的不确定性、收益周期长、改造后运行效果不佳等诸多风险,提出利用合同条款划分主体责任,实现主体之间的风险共担,以提高改造项目的成功率。Garbuzova-Schlifter等[10]探讨了俄罗斯节能改造市场风险因素致因,指出风险共担是确保节能改造利润和绩效的有效手段,应利用合同协议分配风险管理责任,实施风险责任动态调整,实现业主与ESCO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Hwang等[11]认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涉及新技术、新方法,必然会产生复杂的风险。业主与ESCO利益共享的前提是风险共担,ESCO应承担节能改造的技术风险、财务风险,业主应承担运营风险。Ranawaka等[12]认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且比新建建筑项目风险更高,在整个改造过程中主体风险共担必不可少,风险识别、风险分配、风险应对框架等可作为主体风险共担的基础。

1.4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信任机制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及主体依赖性强调主体之间信任的重要性。Sun等[13]利用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分析市场主体信用状况,指出信任是业主做出改造决策的前提,实行ESCO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可促进主体互信。Pätäri等[14]基于德尔菲法,分析芬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驱动因素,认为信息不对称会极大影响业主合作的积极性,信息共享和频繁沟通是培养市场主体信任关系的关键。Bertoldi等[15]分析了欧洲市场发展驱动因素,认为节能改造的专业性和后期运营的复杂性导致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应通过立法与监管、第三方能源审计机构、企业等级体系建立ESCO、业主、政府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Jiang等[16]基于节能服务企业与业主的依赖关系,指出主体互信可以降低交易复杂性。为了建立信任关系,需要加强沟通机制、合同规范性等方面的建设。Ruan等[17]认为,市场主体缺乏互信是未达成合作的根本原因,建立客观节能量评估机制有助于业主与ESCO建立信任关系。

2 国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理论研究概述

国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40多年的理论探索,在运行模式、政府监管、收益分配、风险管理、主体行为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现阶段,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主体动力、激励机制、融资模式、行为策略4个方面。

2.1 基于动力协同的主体动力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是多元主体动力协同驱动的结果,涉及政府作用力、ESCO驱动力和业主内原动力三个层次。

2.1.1 政府作用力研究

政府推动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动力协同的前提基础。伍红民等[18]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特性,构建政府作用力形成模型,指出为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需要加强政府监管的科学性与政策执行力、政策法规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郭汉丁等[19]从作用力有效性和政府实践过程两个方面出发,指出治理能力、约束能力、激励能力是提升政府作用力的导向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政府作用力动态反馈性与市场嵌入性,确保政府作用力对策略实施的有效性。刘惠敏等[20]认为,政府作用力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从推广EPC模式、成立第三方监督机构、扶持节能服务企业等方面履行政府职能,形成推动市场主体协同的政府作用力。

2.1.2 ESCO驱动力研究

ESCO驱动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动力协同的内在条件。陈为公等[21]基于系统视角分析市场三方主体协同作用,构建ESCO驱动因素指标体系,提出经济激励与声誉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通过强化融资风险和运行风险管理,提升ESCO驱动力。李柏桐等[22]基于多元主体动力视角,构建ESCO动力影响因素模型,指出产业内部竞争环境和法律法规是提升ESCO驱动力的前提条件。李辉山等[23]基于ESCO动力形成的动态演化性,认为节能服务企业动力依赖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激励政策、技术创新与ESCO驱动力提升呈正相关关系,节能改造意愿与经济效益对ESCO动力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2.1.3 业主内原动力研究

业主动力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动力协同的持续源泉。李玮等[24]基于扎根理论分析业主内原动力形成过程,指出政府政策、运行市场、ESCO企业等外驱环境因素对业主节能改造行为影响较大。杜娅薇等[25]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发现既有居住建筑业主节能改造最主要的三大需求是室内舒适度、人身安全保障以及环境美化,认为满足业主需求是调动业主节能改造动力的前提。张胜龙等[26]指出,节能改造意愿、个体责任会影响业主节能改造行为,加强对业主的宣传引导可促使业主转变节能改造态度,有效提高业主内原动力。魏永成等[27]从外部条件变量、心理感知变量、内部结构变量三个方面构建业主改造行为决策模型,指出建立法律法规、宣传节能改造知识、实施经济激励措施可提升业主决策的有效性和节能改造的积极性。

2.2 基于正外部性的激励机制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正外部性内化的手段是激励机制。杨艳平等[28]基于外部性视角,分析节能改造主体公平心理对激励效果的影响,指出激发市场主体节能改造积极性的关键是收益共享系数。郭汉丁等[29]认为,ESCO是EPC模式中的核心主体及激励的目标主体,构建基于ESCO需求规律及市场分阶段调整的激励机制可以弱化市场正外部性。李江红[30]认为,阻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正外部性,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节能改造重点,认为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折旧补贴政策可有效内化市场正外部性。武强[31]揭示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经济激励政策的必要性,提出采用分层次、分主体的激励手段激发市场主体动力。郭汉丁等[32]基于协同视域,指出节能改造正外部性造成业主“搭便车”行为及ESCO的不积极行为,应采取主体协同、阶段协同、要素协同的有效激励措施。

2.3 基于EPC模式的融资模式研究

在EPC模式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的制约瓶颈在于融资。申玲等[33]指出,资金缺口阻碍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大规模推广,提出在EPC模式中引入社会资本,将社区主体纳入PPP模式组织架构,实现私人资本流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高旭阔等[34]认为,在市场发展初期,ESCO企业自身特点及局限性导致融资困难,制约EPC模式运行,应根据项目特点及改造供需双方优势,制定直接融租、银租融租、财务杠杆融租、交钥匙融租、委托节能融租等多类型的EPC+融资租赁模式。杨晓冬等[35]指出,政府财政不足会阻碍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应结合EPC模式特点,建立政府及投资主体演化博弈模型,探析公私双方达成合作的稳定策略,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合作方式。

2.4 基于演化博弈的行为策略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多元性和利益差异性决定了主体行为博弈策略均衡的必要性。针对两方博弈研究,梁喜等[36]基于有限理性原则,构建政府约束激励下的ESCO与业主行为博弈模型,为了保证ESCO与业主实现高质量服务与主动改造的最优策略,应增大补贴额度与惩罚力度,提高纯增量收益,降低增量风险;李柏桐等[37]以主体行为选择为切入点,构建政府与ESCO博弈模型,指出双方协同成本、收益分配比例会影响博弈主体演化稳定策略的形成;马兴能等[38]基于市场运行特征,构建正外部性下有无激励的业主间博弈模型,指出利用激励手段可以促使业主做出主动改造的行为策略。

针对三方博弈研究,乔婉贞等[39]从主体合作障碍视角出发,构建政府、业主、ESCO主体行为博弈模型,指出为了实施三方稳定策略,政府、ESCO、业主必须就信任共识、收益分配、风险分担达成一致;陈旭等[40]立足旧工业建筑节能改造,构建政府、开发商、入驻商家三方博弈模型,指出为了使博弈演化至理想状态,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开发商应增加项目管理的透明度。

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特殊性分析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以“四节一环保”为导向提升建筑综合性能,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相比,一方面,具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共性;另一方面,存在理念更新持续性、内容集成性、收益重塑分配等特性,这决定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形成与演化的错综复杂性。

3.1 改造价值理念更新持续性造成主体动力引导的递阶循环性

区别于节能改造的节能减排理念,以提升建筑综合价值为目标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秉持以人为本、节能环保、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与理念指导。在这种理念下,市场主体存在需求动机、价值取向、合作理念、效益目标的差异性,制约着市场主体意识协同与行为协调,造成市场培育初期主体动力引导的复杂性。

此外,在市场主导主体动力演化至某一阶段,随着市场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价值理念在人类需求、建筑特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之间螺旋递进与持续更新,既要求市场主体重新认识价值理念,也要求政府随着价值理念的深化就发展目标、阶段计划、管理职能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重新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引导,形成主体动力引导的递阶循环性。

3.2 改造内容集成性造成市场核心动力形成的复杂性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不仅是针对建筑节能专项的改造,而且是具有安全性、节能性、舒适性、环保性的整体集成改造,包括资源节约、安全耐久、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环境宜居等诸多内容,涉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结构加固、功能分区、立面优化、隔声降噪、采光隔热、区域绿化等集成改造过程。一方面,改造内容集成性要求方案设计、材料采购、施工改造、管理维护等各个环节的衔接及转换更为高效,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对ESCO技术集成能力与整合实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绿色改造过程集成会带来项目融资困难、改造与使用并存、复杂运行维护与调控等问题,造成ESCO改造运营的困难性及市场核心动力形成的复杂性。

3.3 改造收益重塑分配造成多元主体动能聚合的困难性

与节能改造降低能源费用的单一目标相比,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不仅追求节能降耗的经济效益,而且偏重于相关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功能改善的环境效益。

绿色改造强调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产生的直接效益较少且集中于节能费用,但政府偏重于长期公共效益,而ESCO关注短期自身收益。囿于公众消费惯性与非节能习惯,业主对改造收益不敏感,市场利益相关主体无法对利益契合点达成共识,阻碍了主体动力激发、传导与交互,导致多元主体动能逐次递增与多向聚合的困难性。

此外,改造项目涉及政府、ESCO、业主、辅助机构等多方主体,相关主体利益诉求互斥导致一方或多方利益难以保障,主体合作关系受到影响,致使多元主体动能聚合更加困难。

4 结语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推进城镇旧城更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达成“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依赖于多元主体驱动作用。

综观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理论研究现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运作模式、激励政策、风险共担、信任机制4个方面,国内研究聚焦于主体动力、激励机制、融资模式、行为策略4个方面,主体动力研究侧重于政府、ESCO、业主单一主体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市场发展动态性,考虑理念更新持续性、内容集成性、收益重塑分配等特性的多元主体动力演化过程与路径优化尚属鲜见,因此,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演化机理与路径优化研究意义重大。

基于此,本文以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高效运行为导向,以实现市场多元主体动力协同为路径,综合考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理念更新持续性、内容集成性、收益重塑分配等特性,从市场运行特征分析入手,界定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阶段,阐释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主体行为演变规律;基于ISM-MICMAC法探索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演化影响机理,剖析动力演化过程主体行为博弈关系,探析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下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行为博弈策略,探究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演化实施机理;构建主导动力驱动下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发展有效性评价体系,解析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主体动力形成与演化困境及致因,提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主体动力演化路径优化对策,以期推动主导动力驱动下多元主体动力协同,促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建筑节能业主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花盆坠落伤人 业主负责赔偿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48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中国外汇(2019年11期)2019-08-27 02:06:24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探究业主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控制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58
浅谈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2015年建筑节能实施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