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龙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攀枝花市广播电视监播中心))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科技水平的持续提高,广播电视事业也实现了快速、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工作人员承担的使命和职责也越来越重大。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工作,主要是对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指标进行监测监管,是一项集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客观测量是依靠监测系统硬件设备和软件采集的数据信息,经系统检测、综合分析和处理后,监管平台自动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技术指标和异态报警信息;主观评价则是由专业人员通过视觉、听觉针对节目音视频的效果和质量评估出等级的个人评价。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涉及多方面、多环节,出现异态情况的原因较复杂,相应地,监测监管工作的开展也比较困难。在监测监管工作中,工作人员监测到播出传输异态,为防止不良事态扩大升级,避免事故发生,就需要快速、精准地分析研判出是安全播出中什么环节、什么方面出现了问题[1]。如果是安全播出责任单位设备、传输链路等方面发生故障,应及时联系相关单位,迅速启动应急处置和响应措施,将不良事态和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偶尔也会遇到监测结果与实际播出传输不一致的情况,此时工作人员应快速研判什么监测环节出现了异常,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快使设备正常运行。笔者认为,广播电视安全保障工作应将监测监管和安全播出相统一,形成一个整体,既要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又要多级部门协调联动、齐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保障氛围,共同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当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监管机构监测到异态发生时,就要将监测情况及时通报给相关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同时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结合实际,积极主动排查风险和解决问题,共同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做好日常监测和监管。一方面,要从日常实时技术指标的监测和异态报警的处理做起,这就要求监测监管机构既要有科学合理的工作规章制度,也要有异态分析和处置的工作流程。当发生安全播出异态时,监测监管机构应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进行分析和处置工作,尽力遏制不良事态发生。另一方面,监测监管机构要及时认真梳理总结工作中发现的安全播出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指导督促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开展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筑牢安全保障的底板,补齐短板。同时,监测监管机构要在平时努力营造一个有序、良好的安全播出保障秩序,确保日常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为节目的安全播出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一方面,广播电视要督促安全播出责任单位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始终绷紧安全播出这根弦,从细节入手,加强预警,防止小毛病变成大问题,切实将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未然;另一方面,督促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和措施,持续提升其应急处置能力,使其真正做到发生突发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果断、妥善处置,迅速恢复正常播出。
第一,监测监管人员要反应迅速,指挥调度及时。当监测到异态发生或者发现突发情况时,监测监管人员要第一时间启动指挥调度程序,同时在短时间内迅速、精准找到发生异态的原因和源头,尽最大努力将不良事态和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事故发生。
第二,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广播电视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因此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工作人员也要时时刻刻不懈怠,加强对监测监管设备的管理,始终保持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如此才能避免漏监、错监。
第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监测监管人员要及时梳理和总结监测数据,客观、科学地分析原因,找出安全播出工作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播出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避免问题隐患长期存在导致严重后果和损失。
第四,监测监管人员要作风优良、态度端正。监测监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以及认真、负责、客观、公正、科学的工作态度,要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失误和损失。
笔者认为,监测监管机构在采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接收时,应在相关播出传输单位直接传输给用户的传输端口采集;采集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则应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广播电视监测台场地、无线广播电视遥控监测站等行业标准的要求,在距无线发射台站一定距离的地点实现开路信号接收采集,这样监测监管机构采集的信号结果就相当于终端用户或普通用户实际收看收听节目的效果,监测到的播出传输结果更为准确。例如,攀枝花市广播电视监播中心所采集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信号主要来自市网络公司和上游单位如省网络公司、市级及各县(区)等播出传输单位,所采集的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则是发射台(站)发射传输出来的开路信号。
发生安全播出故障或异态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有人为因素,也有非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为原因,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技术设备设施运行正常,但工作人员思想松懈,违反了相关规章制度,或者是播出传输机构计划不周等造成的停播,如节目错播、迟播等。
二是操作不当,主要是指用于安全播出的广播电视设备、线路等发生故障或异态时,工作人员处理不当或操作失误而导致事故发生或延长了处置事故的时间,造成了不良影响和损失。
三是维护不周,主要指播出传输机构对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和相关设备的维护管理不到位,如工作人员对防雷设施、接地规范、空调运行等方面的运维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停播。
四是技术系统设备故障,主要是指设备产权属本单位的设备,包括委托外单位代维的设备,因老化、过热、短路等原因出现功能异常,不能正常工作所造成的停播。
五是技术系统配置不达标,主要是指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在建设相关专业工程或者在后期改造升级项目中,未按照广播电视相关专业实施细则和要求配置技术系统或者配置不合理等所造成的停播。
六是蓄意破坏,主要是指人为故意制造的攻击、插播、破坏等造成的停播。
七是自然灾害,主要指气候灾害(雷暴天气、凌汛、日凌等)和地质灾害(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等导致广播电视节目受其影响或者相关设备设施遭受损失,被迫中断工作所造成的停播。
八是供配电系统故障,主要是指工作人员未按照有关实施细则要求接入外电,或者供配电系统不符合规定、未配备自备电源等导致停电、电源断开所造成的停播。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授权到期、网络故障、信号源故障、意外事件等。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对异态情况一般分为重大、严重、一般三级,异态种类较多,其中属于重大异态的有无视频、静帧、无伴音、彩场、黑场、无载波、无音频等[2]。下面笔者就以有线数字电视和无线调频广播为例,对监测监管工作中的部分重大异态报警情况进行分析,提供研判方向和思路,以供参考。
2.2.1 有线数字电视无视频的情况
当所监测的某一套节目出现无视频报警时,如果在线探测通道里解调解扰所对应的节目视音频带宽数值为0 kbps,则初步判断为播出环节出现异常。如果其视音频带宽数值不为0 kbps 且为正常,则需要进一步查看所监测节目初始采集的视音频PID 参数值与实时节目的视音频PID 参数值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基本判定播出环节出现问题;若不一致,则可能在主信号异常时,系统自动切换到备用信号,或者播出传输环节已作应急处理,将信号切换到了备用信号或者用其他节目信号应急播出。此时,监测监管机构可对其监测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使其正常监测所播出的实时节目,如此就能够判断出是正常节目的备份信号播出还是应急处置使用其他什么节目进行垫播。
当所监测的部分节目出现无视频情况时,若该部分节目均来自同一个上游单位时,则可考虑传输机构传输该部分节目的设备或者传输机构的上游单位所播出的该部分节目出现问题。若该部分节目来自不同的上游单位,则更多应考虑传输机构传输该部分节目的设备或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如果该部分节目都属于同一解调解扰通道里所有子通道的节目,则一般为监测系统内该解调解扰卡异常,只需对其进行相关处理即可解决问题。
当监测系统运行正常,而所监测的全部节目出现无视频情况时,则应考虑是传输机构或者传输链路出现了问题,如传输机构停电未及时供电、传输机构关键设备发生故障、某一传输线路被破坏中断等。
2.2.2 有线数字电视无伴音的情况
当所监测的某套节目出现无伴音报警时,此时,可参考无视频情况出现的原因,如果所监测节目初始采集的音频PID 参数与在线探测通道里所对应的节目音频PID 数值一致,则初步判断是由于播出机构或者节目内容本身出现了问题;若不一致,则可能在主音频信号出现异常时,系统自动切换到备用音频信号,或者播出传输机构已采取了应急措施。
2.2.3 有线数字电视黑场黑屏的情况
在实际工作中,有线数字电视出现黑场黑屏现象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监测环节监测系统软件出现异常,此时会出现某一套解扰失败导致黑屏;当某一频点上所有节目均黑屏时,则是监测系统的转码通道或者CAM 配置出现异常,将其相关配置复位即可解决问题[3]。另一种是某节目视频有台标等标志或者系统报警为黑场等提示,此情况一般是播出环节出现故障所导致,如某设备出现故障等。
2.2.4 无线调频广播无音频的情况
无线调频广播无音频的情况一般出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该节目播出机构(如广播中心)出现问题,如节目编排、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等造成的空播、少播、迟播等,如果是经接收卫星信号传输的节目,可能是该节目未上星;如果是经微波系统传输的节目,可能是微波系统发射端存在问题,未将该节目信号传输到相应的发射台站。二是发射台站在信源接收环节出现问题,如无线发射台站的卫星接收机或微波系统的接收端等设备出现故障。三是发射台站因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未将正常接收到的广播音频信号通过发射机发射出来,如部分设备故障、调制度等技术指标不达标、未将音频信号输入发射机等。四是受日凌现象的影响,此情况存在于经接收卫星信号的节目中或者日凌期间转播来自经接收卫星信号的节目中等[4]。
2.2.5 无线调频广播无载波的情况
无线调频广播无载波情况出现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发射机出现故障,导致发射机不能正常运行,如发射机关机、发射机断电等[5];二是频率偏差太大,此时监测系统监测到可能会有该节目音频,但系统会提示无载波报警,将其频率偏差上限数值设置增大即可恢复正常监测;三是一些技术指标不达标,如发射功率不够,导致覆盖范围缩小,监测点不能接收到相应广播频率的信号。值得说明的是,对于技术指标未达到相关技术规程所要求的情况,相关发射台站应按相应技术规程进行整改,将其技术指标控制在规程要求范围内,保证节目正常覆盖和接收。
在所监测监管的节目中,若某套或某些节目因传输链路不同、信源接收方式或传输方式不同等情况而出现异态时,则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分析。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传输链路不同的同一节目的监测对比分析,如某节目信号来自同一播出机构,但经不同链路传输到不同机构进行播出;二是信源接收方式不同的同一节目的监测对比分析,如某节目既有经干线传输的有线传输,又有经接收卫星信号的有线传输时,或者某些频率频道经接收卫星信号转播重要节目时;三是传输方式不同的同一节目的监测对比分析,如某节目既能进行有线传输,又能进行无线传输。
以上任一情况中,如果节目都异常,则首先考虑该播出机构或者该节目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其次再考虑其他原因。如果不全正常时,异常的这路节目信号则是由于其相关传输机构出现了问题,应按照如上异态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追溯原因。
做好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对促进我国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和维护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主阵地具有重要意义,是对广大人民群众高质量、不间断地收听或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有力保障。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人员只有将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工作与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异态分析研判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相互作用,共同协作,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不断总结监测监管经验和做法,持续加强对安全播出异态情况的分析研判,才能将广播电视安全保障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