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改正 刘奕宣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民俗电影《老腔》由导演高峰执导,孟冰担任编剧,取材于陕西渭南华阴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老腔。电影中“白毛”的故事以真实人物经历为蓝本,聚焦陕西华阴老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影片中,个人的成长、艺术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对老腔的传承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贯穿始终,自身、家庭、现实各方之间的分歧和融合相互交错。2014年,《老腔》在英国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获得了“优秀原创故事片奖”,两年后在中国正式上映。影片虽为小众电影,但其中饱含了艺术与现实的多维思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被各社区群 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国家着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国当下及未来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电影《老腔》看似是一部表现家庭伦理、乡土风情的故事片,然而该片的内核是对老腔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宣传与保护。影片通过艺术加工,让本已与广大群众渐行渐远的老腔,以新的展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正视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客观现状,对传统民间艺术老腔进行了充分的传播,多方位地展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关中地区特质的民间传统元素,体现出老腔艺术真实的生存现状和民间艺人奋勉向上的精神面貌。
同时,影片着重展示了老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扣人心弦的表演过程。华阴老腔是陕西省关中平原上一种年代久远的戏曲表演形式,是我国时间跨度较广的戏曲艺术之一。“老腔艺术以华阴皮影戏为依托,它融歌唱、音乐、表演、诗歌、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因此,老腔又被称为老腔皮影艺术。”[2]关中地区百姓称其为老腔戏。老腔起源于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汉朝,其发源地是陕西省的华阴地区。老腔表演在全国久负盛名,其唱腔高亢、雄壮,旋律粗犷豪迈,戏文内容深入人心,皮影戏的表演也令人着迷,《孙子从美国来》等诸多“陕派”电影中,普遍都有对华阴老腔的细致刻画。《老腔》中的“白毛”,无论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给老腔带来怎样的影响,身为传承人的他始终都在坚守,坚毅的眼神、执着的精神让人万分感慨。
另外,电影运用影像艺术加工,真实揭示民间艺人现状的同时,对以老腔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受多方制约的艰难处境进行深入思考。其一,小华作为邵家班的接班人,非但不喜欢唱戏,反而对唱戏有些许厌恶。小华认为“没出息,唱戏的是下九流”,所以希望通过刻苦读书将来从政,从而改变家中现有的生活条件。究其原因,传统社会民间艺人并不太受重视,传承乏力、“后继无人”。其二,多数传统民间艺术仍保留着只传授予本家人的思想,一些有心求学者很难有机会接触老腔。其三,老腔艺术需要从小练习,“童子功”训练难度大、学习时间跨度长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得一些爱好者望而却步,古老艺术无法广泛普及。其四,老腔艺术具有较强的地方性,且目前均为老年民间艺人在表演,较难市场化推广。其五,作为古老艺术,老腔的创新力度不足,造成传承与推广困难。“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成为现代艺术冲击下一个普遍的难题,里外夹击使得传统艺术发展举步维艰。”[3]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笔者曾经采访过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第21代传人邰高媛老师。邰老师表示,多数民间艺人为农民且从小学艺,文化水平有限,不具备明确的创新思想与宣传推广经验,如何确保创新过的年画还是年画、老腔还是老腔,且其中的度该如何把握等都是难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不断涌现的新兴文化冲击之下,其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因此,需要当下的影视创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创新,挖掘民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民俗电影这一艺术方式将主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播得更深、更广。现代社会拍摄、传播技术发展迅速,超高清影像、高动态范围成像、5G的逐步推广,使得民俗文化影像化成为其打破自身桎梏被更多人所欣赏了解的绝佳途径。但在“泛娱乐化”现象盛行的当下,小众电影、地方性电影的市场被不断压缩,受众逐渐边缘化,导演、编剧既是影像制作的核心,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者,面对此种困境应保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不应因此降低影视作品质量。电影《老腔》结尾,白毛孤独地抱着月琴唱着:“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依旧笑春风。”影片结束了,白毛的故事讲完了,但老腔的故事还在继续。
展现民俗风情的电影多以方言和特殊民风习俗为载体,呈现绚丽多姿的特色民俗文化。电影《老腔》作为一部标准的民俗风情影片,对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地形地貌、百姓日常生活、地区方言、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进行了严谨缜密的表现和描绘,向观众展现了浓厚的关中地域文化风情。电影中所展现的陕西关中方言与民俗元素,具有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展现地域文化特质的功能。影视作品通过民俗、方言元素的加入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民俗方言也依靠影视作品传播来推动宣传、提升知名度。在《白鹿原》《孙子从美国来》等诸多优秀影视作品中,均有对陕西民俗、方言元素的具体体现。“《孙子从美国来》作为一部典型的方言民俗影片,对陕西关中自然环境、民俗艺术、生活语言、生活方式等进行了细致传神的描摹和展示,体现出浓郁的陕西地域文化风情。”[4]
《老腔》中多元化的民俗影视形象,包括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农村百姓生活的景象、该地区特色建筑、农家小院里摆放整齐的农具、高高悬挂的玉米和辣椒、农村集市卖杂货等,还有对关中地区百姓特色饮食、老腔戏班开场前的仪式、关中地区农村特殊习俗的展现。例如,“仁义”二字是老腔艺人坚持传唱几百年的精神内涵,葛家班少班主意外去世,邵家班按祖训连唱大戏3天且分文不取,以此感谢邻里乡亲平日的照顾与帮助,告慰葛大宝在天之灵。除民俗元素之外,片中方言与老腔戏也对影片的表意叙事、情节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语言民俗是民俗事项的一大门类,它是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用语,是广大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传达和反映着民众的思想、情感、习俗。”[5]乡音方言既是地域性差异的言语方式,也是人类在特定地区范围内最基础、最活跃和最普遍的语言传播手段,传承千年且拥有深厚底蕴。随着近年来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极大推动了方言作品的普及,引发了观影热潮。电影《老腔》大面积应用陕西关中百姓日常语言,刻画出众多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方言元素莫过于老腔戏的唱词,民间艺人用关中地区方言唱出了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精髓,从而激发了广大观众的观影兴趣。电影《老腔》对关中方言的运用,还原了该地区人民的真实生活情景,艺人演唱状态自然。无论老腔唱词还是人们喝酒时的“划拳”,都反映出了关中地区农村淳朴、真实的风土人情,为影片提供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作为典型的民俗方言片,电影聚焦关中普通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平凡百姓的悲欢离合,更加贴近受众的 生活。
影片对陕西华阴老腔演唱与皮影戏表演的立体化呈现,对该片增添区域性民俗特征与渲染艺术感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华阴皮影戏与老腔自秦汉时期兴起并不断发展,到宋代时,老腔艺术的表现形式、故事内容、剧作表演已极为丰富。陕西皮影戏主要分为东、西两路,其表演、唱腔、乐器构成、皮影制作均有不同。东面一路分布在西安东面的渭南、华阴、大荔、潼关、华县等地区,代表为老腔皮影和碗碗腔皮影;西面一路分布在西安以西的陇县、千阳、凤翔一带,以弦板腔皮影为主要代表。电影《老腔》取材于陕西华阴,还原了原生态的老腔皮影戏。农村的广场戏台上,老腔艺人怀抱月琴等传统乐器,为村民表演老腔。“风儿吹,月亮转,东岸转到西岸边。麦青了,又黄了……”“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是华山。”这些戏文的内容源自古老的历史与民间传说,粗犷高亢、慷慨激昂的唱腔,经过民间艺人代代相传、不断演绎,反映出了陕西人民勇于同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崇高精神,是农耕文明时期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是具有源头文化特点的较为典型的艺术形式。
无论在哪,亲情都是人们心中真挚自然的特殊情感。国内外有众多描绘亲情的方式,但实质上是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同样的情感。在影视世界中,亦有众多描叙亲情的优秀作品,如国产电影《白鹿原》、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又称《小鞋子》)、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等极具美学与感染力的优秀艺术作品。电影《老腔》通过影像艺术加工,将亲情与老腔艺术相结合,运用戏剧化手法展示剧情冲突。该影片情感丰富、温暖动人,通过大量细节向观众展示影片中白毛同家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变化,为本就繁杂的特殊“亲情”注入了更加复杂的情感。
作为伦理剧情片,《老腔》饱含着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富含人文精神,将白毛和邵家人的亲情刻画得细致深刻,邵派老腔与葛派老腔之间纷繁复杂的矛盾贯穿影片始终。该影片在剧本情节的处理上也完美展现了极具地方性的特色,如白毛和小凤都是邵喊天捡回来的孩子,邵家人将二人视如己出,而小华是邵喊天的亲生儿子,邵家世代靠表演老腔皮影戏谋生,所以邵喊天希望小华学习老腔以继承家业。但小华直截了当地拒绝了邵喊天,希望白毛来学老腔,且白毛本身就喜欢老腔且有学习老腔的想法。邵喊天对白毛视如己出,唯独学老腔不行,原因是不能坏了祖上的规矩,但最终邵喊天还是将老腔教授给了白毛。后来因为银锁,白毛被认出是葛老大的孩子,但短时间内白毛难以接受这一事实,精神濒临崩溃。到最后,白毛依然拒绝与葛老大相认,始终认定自己是邵氏传人,唱的是邵氏老腔。白毛与小华这对兄弟的感情变化也是影片的重点,二人从小感情深厚,如同亲兄弟,二人成年后因为小凤,感情产生了矛盾,故事最后,二人因小凤所产生的矛盾也在影片后段随着小凤的离世结束了,白毛质朴纯真的情意深深触动了观众的 内心。
诚然,影片实则是用白毛曲折的成长经历来展现老腔艺术坎坷的过往。电影《老腔》最感人之处是影片结尾处,小凤病逝,白毛孤独地抱着月琴唱着:“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依旧笑春风。”高亢悲凉的唱腔将一个西北汉子的悲痛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后在白毛身边的就只有怀里的月琴和口中的老腔。并且,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引发人们对如何传承并保护民俗文化进行思考。
“民俗的真实性、独特性为影视作品故事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渲染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突出影视艺术的画面语言魅力,有利于提升影视的审美娱乐性、增强影视的艺术性。”[6]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推广的重视,传承久远的老腔艺术登上了春晚,参加了电视综艺节目,有了新的唱词,也伴随影像市场的蓬勃发展逐渐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影视艺术是在现代成熟的科技体系下,具有强大视觉、听觉冲击力的传播媒介,“非遗”是历经岁月洗礼逐渐沉淀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系,“非遗”元素通过视频这一现代传播载体呈现在大众面前,能够更好地普及、传播相关民俗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影视团队在创作包含民俗元素的作品时,首先应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对相关民俗风情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充分探索区域性较明显且特色鲜明的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强大的艺术再创造能力是影视艺术的特征之一,片中老腔戏的表演能通过镜头的剪辑变化得以更好地处理,演出节奏也更符合影片基调。可以说,多种因素的协同合作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远比现场表演更具影响力的老腔戏,这也是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是使二者互相提升彼此竞争力、互惠共赢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