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小博 陈雪梅 杨景萱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河北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3.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河北乡村题材纪录片的拍摄,首要任务就是响应河北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为精准扶贫、科技兴农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1]。《脱贫在行动》讲述了一位在乡村驻扎十几年的农村医生王征训的故事,他亲眼见证了当地农民从最初的没钱看病到如今都得到了医疗保障,不再因为看病而发愁,展现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成果。而这位农村村医在为百姓服务时体现出的为民奉献的精神,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田野上的大学》中的曲周县一直是盐碱地的重灾区,导演通过影像记录和对当时人物的采访,生动准确还原了46年前曲周县人民饱受盐碱地困扰的艰难处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突显了中国盐碱地治理者不畏艰难的品质。盐碱地治理的成功所展现出的不仅是教授们的智慧,也体现了当地农民对土地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歌声里的追梦人》讲述的是主人公对自己子女的期盼,更多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学业有成之后回到家乡并积极投入建设,为家乡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是一个区域历史发展的浓缩和凝聚,能够折射和反映出该区域的变化与发展[2]。从荆轲刺秦的悲壮到近代燕赵儿女报国的满腔热血,河北省形成了独特的燕赵精神文化和风土人情。迈入新时代,作为革命老区的河北,必须传承和弘扬这份革命精神,用红色传统谱写新的时代篇章。从历史标识看,乡土社会是现代中国的发源地,很多农村都有悠久的历史,如平泉出土的辽朝历史遗迹、遵化的长城大刀队故事、当地村民对长城的保护、内丘的抗战遗迹等。从文化标识看,河北有着独特的当地民间文化,如滦县的影人、滦平的抡花、涉县的赛戏等。纪录片《平山记忆》通过对河北省平山西柏坡地区的真实记录,还原了一个贫穷村落孕育出伟大英雄的故事。《广袤高原》和《大河之北》等展现了河北地区最为独特的地貌特征。与此同时,河北平原的青山绿水和风土人情让观众对燕赵这片土地和燕赵儿女充满了深深的敬意。纪录片《记录雄安》以保定雄县和安新地区为区域文化表现主体,讲述了传统造船技艺传承人姜琳祥在白洋淀木船上的故事。《腊梅花》以井陉县当地的民间舞蹈“拉花”为题材,展现出河北井陉地区独特的民俗生活与传统文化。另外,还有戏曲、皮影戏、打树花、剪纸、粮画、老照片的乡村记忆等,共同构建了当代河北新乡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指的是生活在一定历史和文化圈子中的人对于这个圈内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是一种文化的创建、反思与觉醒[3];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群体或个人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且对其生命力有着坚定的信心[4]。乡村文化衰落和乡村文化教育的缺失,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大众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当前,受河北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改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缺失、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认同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在此背景下,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应从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农民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着手。《中国影像方志·河北篇》以航拍的方式展示河北乡村错落有致的林田、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整齐别致的乡村民宅,在直观、形象地展示河北新农村建设突出成就的同时,将河北乡村独特的乡村文化予以呈现。《中国影像方志·河北篇》以河北乡村农技推广队伍、科技下乡的成果以及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的影像来表现当前河北乡村的特色与亮点,给传播河北乡村文化留下了不可复制的媒介镜像,并重塑了河北新农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乡村文化的拍摄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选择。新时期,河北乡村纪录片在关注乡土变迁时,其审美视角仍大多采用平视的视角,自然、淳厚、平实、朴素的乡村静美在被经典化的同时,也在影像内容和表达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方面,在对村民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时,更注重于当地村民的情感生活与其内心世界的观照;另一方面,利用航拍、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等陌生化手法打破原有美学格局,不仅提升了乡村纪录片的审美品位,使其具有真正的时代区分度和历史感,也使乡村文化审美选择更加多样化和独特化,乡村文化审美价值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例如,《乡愁·雄安》和《记录雄安》以雄县和安新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为主线展开,用平视视角、白描手法真实展现雄县和安新地区的发展变化,以及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朴实无华,亲切自然。2021年12月8日,河北涉县精心打造的非遗题材纪录片《赛戏》和《乡味》在赤水湾大剧院举行首映式。这两部纪录片从2020年开始策划拍摄,历时一年多,该片一方面采用平视视角展现涉县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大山里的烟火气息和文化故事对审美格局进行提升,平中出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的思考。其中,《乡味》就以平视的视角来讲述涉县石磨豆腐、手工红薯粉条等传统特色小吃制作工艺,同时通过片中手工匠人这一叙事载体进一步阐释出大山深处的人文情怀,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带领观众重温了被时光带走的乡村生活气息。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扩张,传统乡村逐渐被边缘化,而河北乡村纪录片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民俗文化、传统文明的影像书写,呈现现代化乡村河北真实的乡土世界和乡村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追求,探索乡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化冲击下乡土中的文化传承。河北乡村纪录片全方位展示出的乡土文化的“形”与“神”,承载着人们关于乡土文化的集体记忆,诠释了新时代农村农民血脉深处对乡土之根的精神眷恋。
纪录片《河北献县2019年彭村大集》展示了彭村大集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充满温度的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农村集市浓浓的乡土味道与乡情温暖。《朱河记忆》是一部由正定新区朱河村3个“80后”青年,利用工作之余公益拍摄的家乡纪录片。因朱河村即将面临拆迁,3位青年希望通过影像记录下来他们熟悉的家乡样貌以作怀念。可以说,河北乡村纪录片通过影像留住乡村、留住乡村味道、留住乡村记忆,并留住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的永恒的精神与文化基因,同时唤起了观众对乡土文化的向往、追求,赢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和口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收视习惯,人们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观看节目。观众接收影像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使河北乡村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观众从被动的影像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影像生产者,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影像构成层面,除了全景视野如乡村风光、乡村历史、乡村经济振兴的现代化史诗,镜头更多聚焦更小切口、细腻故事人物与事件,既讲述大时代大情怀,也关注小人物的小趣味、小确幸。例如,抖音账号“一条phx”的《走出去,那个村》视频就是以个人化视角拍摄邯郸武安的乡村日常,展现出了热气腾腾的乡村生活。另一方面,河北乡村纪录片逐渐呈现出“微型化”的特征。基于当下观众对短视频纪录片的观看需求,河北乡村纪录片创作出大量“微型化”短视频作品。河北乡村纪录短片《太行八陉》每集时长都在9分钟左右,第一集《古道沧桑》记录了太行八陉之一井陉,以真实的叙述和唯美的视觉彰显了一个千年古县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璀璨,将人们的视线汇聚太行、投向古陉。借助微纪录片的微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宣传家乡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队开始拍摄纪 录片。
随着乡村纪录片受众规模的日趋扩大,其结构分布呈现出网络化、年轻化、大众化的态势,改变了原有纪录片“三高”受众人群的分布结构[5]。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纪录片热切关注,这集中表现为他们热衷于发弹幕。青年受众借助弹幕实时表达自身感受和对河乡村地域文化的认同,可以说,弹幕成为河北乡村纪录片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例如,在纪录片《大河之北》中,随处可见的弹幕评论:“河北威武”“疯狂为河北打call!”“爱我大中华”“感动到泪目”等,表现出受众对中国山水的热爱和对河北乡村文明的浓厚感情,这种互动有效建立起了观众与作品、观众与创作者、观众与观众间的情感联结,进一步改变了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形态。另外,河北乡村纪录片在品类丰富多元、形态创新多变的基础上,也更加注重观众强互动与重娱乐的观影体验。在创作手法上采用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更注重画面表达的生动与多元,用贴近年轻观众的方式呈现辽阔的燕赵大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例如,《井陉矿区贾庄镇》在介绍南寨村的清凉阁这座古建筑时,就将民谣“南寨的阁,北寨的桥,青石岭上一道坡”,与新颖的画面构图相结合,以一种更加灵动的方式引出清凉阁,之后融入河北传统民间故事、历史人物,使得故事讲述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以年轻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河北乡村予以呈现,激起受众内心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基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媒介的多样化,相关人员可将多种媒体形式相互融合,发挥多平台各自的优势,以全媒体平台为核心,积极向外拓展传播路径,同时可协调交互智慧媒介平台、智能终端平台、线上贸易等多个平台,打造出一个由平台型、应用型、内容型融媒体产品共同组成的“台、网、端”一体化的融合传播矩阵,构筑出形式多样、形态各异的产品矩阵。《了不起的家乡·产业扶贫纪实》是一部表现河北乡村振兴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在投放策略上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发渠道选择在河北经济生活频道播出,电视媒体巨大的收视群体带来了一定的话题讨论度,在引发了一定的舆论后,投放在了河北经济生活频道的官方账号,该账号粉丝总数超过250万,视频获赞量也达到4300万次。与此同时,创作者突破了惯有的成片思维,将原本连贯的纪录片剪辑成若干片段,投放到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完成了纪录片内容的端口传播,充分发挥了各平台的传播优势,实现了单个播放渠道的叠加,提高了视频内容的传播力。可以说,资源、受众、平台的多项聚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屏传播。这样通过跨部门协作所形成的多样化内容产品,不仅可以有效拓展乡村纪录片的传播路径、加强宣发力度,也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
乡村题材纪录片的文化表达与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极具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针对这一课题的探讨,一方面能够提升当下乡村纪录片的创作高度;另一方面能为传播原生态、质朴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乡村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指引方向。河北乡村纪录片是以河北省乡村地区为背景进行拍摄、以农村和农民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通过对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呈现,对河北省乡村的经济、政治和生态等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生态予以呈现。乡村题材纪录片在促进河北省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且承担起了传播社会责任与乡村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