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卓 葛 洁
(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发展规划部)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对国际传播工作再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作出的精准判断和全局把握,是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云南正加快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步伐,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更加需要应对更大的挑战和新变化。云南广播电视台作为云南对外宣传的主力军、主阵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积极展现扩大开放的“中国姿态、云南姿态”,形成区域文化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提高中国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广播电视媒体要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深度思考和研究制约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用好自身优势和资源,找准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国际传播的定位和发展路径,以鲜明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作风从多个方面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深化和巩固广电媒体的工作成果,汇聚起打造区域性特色国际新型主流媒体的磅礴力量。
国际传播从业者不能仅仅满足扮演一个文化符号的搬运工和概念解读者,要正视各国的文化差异,对于不同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诉求,要转变简单传播的观念,不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2021年2月1日,云南广播电视台驻缅甸记者在疫情严重和缅甸政局突变的情况下持续开展报道工作。作为地方广播电视驻外记者,既要严守宣传纪律,又要彰显主流媒体在重大新闻报道事件中的职责担当。2021年2月1日当天,驻站记者走访仰光多地,《云视新闻》第一时间发布报道《独家视频:缅甸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后仰光还好吗?记者探访多家超市和银行》,报道带来了第一手珍贵视频和记者观察,受到了多方关注和好评,该报道仅在“七彩云端”就有 57 000多次的点击量[2]。2月15日,陈海大使就当前缅甸局势接受缅甸媒体采访,驻站记者第一时间将采访全文在新闻移动端发出,针对缅甸局势的重要节点、中方的回应以及中国在缅人员的服务性信息,记者站都及时作出了采访、收集和梳理,形成报道发回国内。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在不断持续提高国际传播话语能力,提高报道水平。阿富汗和几内亚政变后,总台闻风而动,权威报道成为全球信息源,国际主流媒体群起转发,引领了整个国际舆论场,冲破了西方媒体对重大国际新闻的垄断。央视网数据显示,总台在有关阿富汗最密集报道的22天时间里,共有12次塔利班官员专访,13次阿富汗官员专访,44种语言对外传播,95个国家和地区1599家境外电视台引用播出,跨媒体总触达人次达73亿;而总台在几内亚的特派记者和报道员发回的报道更是精准、及时、安全地完成了相关任务,引起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全国广播电视从事国际报道和对外传播研究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由于地方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能力和保障能力较为有限,作为综合实力较弱的云南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充分发挥区域特点和云南的资源优势,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的方式,顺利完成对外宣传工作,就成为地方媒体亟待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求发展、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用科学事实说话,用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寸劲,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德美学,才能不断提高国际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
谓予不信,请罄其说。2021年,主流媒体在报道野象北迁等正面新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引起全国全球媒体关注北迁南归的亚洲大象群,外国网友齐赞中国暖心形象。云南野生亚洲大象从北移到南返400多天,迂回1000多千米的故事吸引了无数目光,野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巨星”。一时之间“象”往之地、“象”往云南,成为云南对全球最生动的宣传语。云南广播电视台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了对此次事件的报道,多次对象群迁徙进行直播,《云视新闻》动态报道40多次,云南卫视、澜湄国际、都市频道、新闻频率以及十多家州市台参与直接报道和转载报道数百余次,并精心制作了《“象”往云南》《象征》《太平有象》等短片,云南主流媒体利用“大象名片”主动设置议题,完善和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制造引发了国内与国际高度关注的热点,为昆明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大会)做足了外宣。《央视新闻》也对此进行了连续报道和热评,央视纪录频道推出了《同象行》纪录片,全国多家广播电视台和媒体公众号纷纷加入报道行列。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云南大象北上及返回之旅,评价说:“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
从“大象北迁回归”到“解锁中国生态密码”,在这次全球化、全方位的舆论宣传中,COP15不仅充分展现了七彩云南的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得到了全球共识,彰显了大国的担当精神。大量实例证明,只有掌握国际传播规律,以受众喜欢的形式、习惯的渠道提供信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不断提高舆论宣传本领和传播艺术,才能让广播电视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更适合国际受众,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近年来,云南广播电视台立足自身创作资源,承制了一系列能量满满、内外兼修的精品力作。例如,原创推出了抗疫公益音乐短片《山河无恙在我胸》、Fight as One、COP15大会主题曲《和光同春》、纪录片《睦邻·缅甸》《我和云南有个约会——总领事音乐故事会》等专栏和融媒体节目,承接举办了“澜湄电视周”“跨国春晚”等有利于文化信息对外交流与融合传播的节目和活动;并运用新媒体社交功能,策划推出了“70年我对中国说”“多样星球”“视听中国走进缅甸”“缅甸网红云南行”等活动。这些视听文化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形式、讨巧的叙述手法、多元的传播方式、全新的营销手段,形成内宣与外宣联动之势,融通中外,极大地拓展了外宣内涵和范畴。
按照广播电视深入实施“视听中国”播映工程的要求,在“十四五”期间,云南广播电视要不断增强走出去实效,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和助力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要通过创新研发、中外合拍等方式,打造更多展现中国价值、符合国际表达的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等作品;要积极参与“丝绸之路影视桥、走出去内容产品创作扶持计划”等重大项目建设;要做好国家重大主客场外交活动、南亚博览会等国际会议的宣传报道,落实好中外媒体交流年会、媒体峰会等各项任务;要围绕中央外交工作大局,精心策划和参与“视听中国”公共外交系列播映活动,持续打造“澜润湄国际电视节”“合家欢跨国春晚”等文化活动品牌。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方式,积极开展广电技术服务交流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丰富对外文化传播产品的内容形式和类型[3]。
中国广播电视从业者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记录者和践行者,拍摄了《我们诞生在中国》《第三极》《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自然的力量》《共同的家园》《生命之歌》等系列优秀生态题材纪录片,让全世界观众了解了中国美丽而独特的生态环境,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2021年金秋时节,广播电视媒体《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联合倡议》发布暨生物多样性主题优秀视听节目海外展播活动正式启动,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主题视听作品海内外展播的序幕,20多部相关主题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主流平台播出,其中也包括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非洲广播联盟、欧洲广播联盟传播机构,各国广播电视媒体正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行动。
COP15大会第一阶段报道数据显示,大会期间共有123家国内媒体和46家境外媒体记者线上参会。开幕式当天,微博热搜榜高居第一。截至2021年10月15日,“COP15”话题微博阅读量达8.7亿,“保护生物多样性”话题微博阅读量3.9亿,“相约COP15”话题微博阅读量8.2亿,抖音播放量12.5亿。实践证明,这次对外传播工作向世界奏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显然,今天的国际传播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广播电视从业者要深刻认识到在当今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和一体化趋势下,全面拓展朋友圈的规模、提高合作圈的品质、优化生态圈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断创新思维、优化路径,以对象国的语言在海外社交平台进行内容上的精细化运营,加强账号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根据平台的特性定制化推出原创内容,分众化传播,提升在年轻人和主流人群中的传播效能,如此才能更好地优化国际传播生态。
云南广播电视台作为云南省对外宣传的主力军,更是要持续强化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国际传播能力,在国际传播发展的布局中顺势而为,抢占地缘先机,通过新技术赋能和内容生产建设,提高“一带一路”国家和周边国家的传播效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在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效果。
融合发展是一项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媒体融合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进入新阶段。目前,5G、4K/8K、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国际前沿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传统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因此各级地方广播电视亟待构建智慧广电发展体系,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迭代升级,通过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表达方式,满足国际传播的更大需求。一是要依托国内精品内容,创新传播形式,增强落地实效,提升传播效果。同时,组建专门的工作团队,培养不同类型的多语种网红主播和意见领袖,借“口”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二是要以大数据技术提升在海外的地位和市场份额。通过海外舆情监测和数据分析,选取海外受众最关注的话题进行传播,并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以海外受众易懂、易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提升传播效果。三是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国内广播电视相关机构积极研究和推动广电技术服务交流与合作,坚持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中国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技术的海外落地和应用,加强与海内外文化企业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和周边国家开展广播电视业务合作,加大数字电视项目推广力度,帮助周边国家积极开拓数字移动电视市场,助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南亚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数字广播电视网的建设[4]。
“十四五”期间,云南广播电视台正加快推进“互播互译中心”等海外新媒体传播平台项目的孵化,积极推进柬埔寨5G+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MB)+OTT数字广播电视项目和老挝数字电视频道(LDTV)等重点海外项目的落地,准确实施广电技术服务交流合作项目。
目前,我国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业务面对的实际困难较大,对外传播力量比较分散,对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国家层面对“大外宣”进行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协调实施、合力推进的战略传播体制和工作机制。因此,云南广播电视媒体要正确把握国际传播规律,深刻把握国家外宣工作整体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对外舆论引导和增强传播效能,做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业务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集群。
大量事实表明,在国家整体安全框架下,进行国际传播的战略设计与布局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根据“媒体布局、增强实效,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加快内部机构建设,整合各项业务资源,全方位改变内容传播方式,在全球采编网络构建、加快海外落地和播出平台覆盖、积极拓展海外营销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夯实了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事业基础。但与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在传播力、影响力等软件指标上还有不小的差距。
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了国际交流局和国际传播规划局。其中,国际交流局直管7个总站,仅亚太总站就有编内从业人员60~90人;国际传播规划局下设9个处级部门,全面协调总台国际传播业务。总台国际传播整体已基本实现全媒体融合发展,到2025年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地位和份额将实现达到更高水平。
按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地方广播电视也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布局,优化多方面的管理制度,从政策资金、队伍建设、内容宣传、项目扶持、改革试点、创新试验等方面争取获得当地政府和国家更多的支持与保障,加强国际传播事业的支撑能力。
云南广播电视台要全面依托国家对外传播的相关政策、加强与中央、各省区、地方主流媒体之间的共享合作,打造内宣外宣联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和媒体集群,利用地缘优势在国际传播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传播风格,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旗舰品牌,并通过集结对外宣传资源,进行内容生产的再造、智慧平台的建设,形成中央媒体与各省区、地方媒体联动发展,推动建立国际传播发展协作体,加强对外传播资源整合与联动,探索相关事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云南广播电视媒体要丰富国内媒体与国际媒体从业者间的交流互鉴形式,创新多种合作模式,打下良好人文基础与合作基础。要不断加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的合作力度,强化系统思维和全局意识,进一步统筹资源、完善流程、优化布局,为海外传播的事业部门和产业公司搭好舞台,实现结构性再造和创新性发展,充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