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斌
(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爆发以来,3个月的时间波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近70亿人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最近两年来,病毒不断变异,疫情防控已成为一种常态。医院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服务主体,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人流量大,交叉感染风险更高,其原有的服务流程、管理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就诊患者数量、收入、结余、员工待遇出现“四下降”,防控成本和运营成本出现“双上升”,管理运营压力陡然增大。
我国公立医院是人民健康的服务主体,坚持公益属性,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微利运营。据《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统计,2018年全国有约25%的公立医院亏损。在疫情突发时,由于城市封控、人员限流等原因,很多医院被迫暂停了部分门诊和非急诊手术,患者就诊困难,医院收入大幅度减少。某省卫健行政部门统计了省内217家县区级以上公立医院运营情况,2020年1-3月,门诊患者人数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9.7%,出院人数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7.7%,床位使用率降到了65.4%,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30.6%,医疗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9%,大部分医院员工待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公立医院由于人流量大,交叉感染风险高,疫情防控难度更大。国家卫健部门要求每家医院必须细化防疫措施,加大防疫物资设备保障。医院在保障患者就医渠道畅通便利的前提下,既要做好患者预检分诊,保证人员入口关,又要做好职工的疫情防控,这无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障。特别是在疫情突然爆发时,我国的公立医院在坚守本院防疫阵地的同时,派出了大量的医护人员,承担了社区核酸采集、定点医院救治等任务,支援本地疫情防治,这就需要配备大量的检测试剂、防疫用防护服、医用口罩、面罩、酒精等消杀防疫物资。同时,医院要新建或改造发热门诊(病区)、隔离病房,及时发放一线防疫人员的防疫补贴,定点收治医院还需添置必备的救护车、呼吸机、吸氧机、心电监护仪、移动CT等设备,疫情防控刚性支出加大。
2020年1-3月,某省统计的271家公立医院收支结余为-6.3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2.6%。大批公立医院收不抵支,面临阶段性亏损,现金流量呈净流出状态。资金规模较大的医院情况尚好,而许多资金沉淀较少的医院更是捉襟见肘。据统计,2020年1-3月,某省217家县区级以上公立医院中,有流动借款需求的公立医院45家,占总数的16%,流动借款需求额17.13亿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样也考验着医院的运营管理能力。公立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只有主动适应这种常态,努力提高医院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营能力,才能保障人民健康。财务部门作为医院的综合运营保障部门,应化风险为机遇,摒弃惯性财务思维,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数字智能手段,打造患者远程就诊智慧平台,信息协同,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核算型”向“价值创造”“风险控制”的财务转型。加快智能财务在医院的应用,以提高财务管理服务保障能力,积极保障本院疫情防控工作。
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统筹资源,合理调整收支结构,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费用成本支出,防范和化解运营风险。疫情常态化下,资源保障更为重要。医院应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科学的资源配置工具,引导资源有计划地向疫情防控前线倾斜,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医院预算管理部门应及时评估疫情影响程度,据此调整医院经济运行规划战略目标,调整医院医疗服务变化预期,重新对内部各科室的年度目标计划与资源投入预算进行细化调整,从业务量、现金流、资源配置层面合理设定新的年度运行目标。在新的预算下,重新制定和控制整体收支平衡,调整相应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财务部门牵头,医务、门诊等部门配合,在预算编制时,应充分预测分析疫情对医院运营目标的影响。预算目标设定及绩效考核时,可将防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细化支出预算,减少不必要支出,做好疫情常态化下长期过“紧日子”的准备,但疫情防控必须作为重点保障。对重点项目支出,根据疫情态势,提前预判,积极沟通财政主管部门与承建方,及时申请调整预算,保证预算执行率到位。
疫情常态化下,医院现金流入减少,公立医院需做好资金统筹规划,避免资金链断裂。财务部门需通盘考虑医院的经营流、筹资流、投资流,精准测算资金来源与支出,制定全覆盖、能应对的资金组织方案。捐赠资金和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统筹各业务部门的需要,做好资金预算,重点保障防疫物资设备和一线防疫人员补贴的资金需求。制定与合作银行签署长短期资金筹措的应急预案,以备自有资金不足时,医院运营和防疫的资金需求。
随着收入的降低,防疫支出增加,医院成本管控压力骤增。疫情常态化下,尽量减少节庆活动,尽量网上开展培训、会议等。医护、管理、后勤人员可根据疫情防控政策和在院患者流量科学调配,居家办公。细化物资管理,压缩水电支出,避免损失浪费。根据收支趋势完善规模结构,测算成本费用占比及与收支增幅关系。关注和控制百元医疗收入医疗支出占比、药占比、百元医疗支出耗材占比等指标。
疫情爆发突然,医院正常的医疗业务、运营管理秩序被打破,这也是对医院各部门协同作战的严峻考验。2020年疫情初期,由于医院防疫物资储备不足,加之疫情影响复工复产,物流受阻,试剂盒、医用口罩、防护服、消杀用品等基本的防疫物资奇缺,给抗疫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院应汲取教训,未雨绸缪,公立医院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筹措资金,保障资金到位;后勤保障部门寻求货源,保障防护物资、设备购置到位和病区建设;医务部门研究救治方案,科学调配医务工作者。医院应时刻关注本地防疫动态,设定防疫物资、药品耗材等医用物资的安全库存量,以防不时之需。应统筹全院资源,及时掌握资金需求,提高资金紧急调度能力,拓展疫情物资供应渠道,重点保障在院患者救治及医护人员的疫情防控物资需求。
捐赠事项作为非经常业务,更应该加强实物管理和财务管理。财务部门应按照《卫生计生单位接受公益事业捐赠管理办法》和《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建立捐赠物资台账,详细登记物资来源和类别,制定完善疫情防控物资的验收、保管、领用、报损、公示制度和流程,并按照防疫需求做好物资的分发工作。受赠资金应按照捐赠人意愿,专款专用。疫情期间的捐赠、财政拨款等资金,均需用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支出,医院必须实行专项预算管理。
疫情常态化下,国内各医院应充分发挥“互联网 +医疗”自身优势,创新远程智能诊疗模式,结合本院诊疗流程,打造患者远程就诊智慧平台,畅通医患沟通、诊疗的便捷渠道,实现音频、视频网上远程问诊、就医、医嘱下达、缴费。利用现代物流配送药品,实现患者足不出户,看病、送药到家。积极推行医疗电子票据,通过远程智能诊疗平台、医院微信官网,为患者及时推送电子发票、费用明细单打印链接,实现远程打印。对接医保部门,实现医保电子凭证支付。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缓解患者就医困难,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诊疗半径。
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医院积极推行自助化、智能化结算方式,门急诊、住院收费智能结算,由于其无接触和便捷性,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交叉感染。通过微信官网、第三方平台,实现患者预约挂号,分时段就诊。根据人流量,在门诊各楼层,布设自助挂号缴费机具,提供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自助缴费,减少患者缴费等候时间,消除人群扎堆现象。住院患者缴费结算,可在各病区加装自助机具,患者通过扫描身份证和住院腕带二维码,实现床旁自助缴费、明细查询。
疫情常态化下,医院财务部门应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经验,摒弃惯性财务思维,优化管理流程,升级改造管理工具。加大业财融合,财务服务功能应延伸至业务前端,保障功能应融入医疗业务全流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积极推动医院财务智能化转型。为减少院内工作人员交叉感染,可开发利用智能APP或小程序实现智能填报,按审批流程权限推送信息,实现财务智能审核和网银支付、报表网上申报。实现HRP和医院OA审批系统互联互通,提高财务流程处理的速度。实现HRP和HIS系统互联互通,加强收支控制,实物流转与财务信息传送同步。使各级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分析防疫和医用物资需求,为资源配置提供决策数据支持,从而全面保障医院资金、物资、人员、信息的顺畅安全流动。同时,应创新信息协同管理模式,满足实时高效的财务需求,如远程监控财务与运营、业财分析协同交互、风险排查与常态监控、财务决策支持应用等,统筹资源,提升效益。
财务应急能力是财务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建立财务人员轮岗机制,设立岗位A、B角。依照财政部《关于疫情防控采购便利化的通知》规定,制定疫情期间医院采购应急方案。在符合内控规范的前提下,优化流程,加快防疫物资的采购、使用审批。做好财务人员特别是一线窗口收费人员的心理安抚工作,保障患者结算。对防疫人员(特别是援助人员)的补贴及时发放。拓展资金渠道,严格控制资金支出,与供应商友好协商付款周期,合理利用多种付款方式,及时更新资金规划。
实现特殊时期物资的有效管理,规范接收、领用机制,设立备查簿,并实行物资的专项检查。对金额小、品种多的捐赠物资(如蔬菜粮油等),可由具体的职能科室建立备查簿,严格记录物资的接收、使用情况,不必办理出入库,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