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与传承中打造诗意龙游新境界

2022-12-18 03:37冯洁
浙江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路龙游石窟

文 / 冯洁

携万年文明、千年历史而来,龙游围绕衢江、灵山江“两江”文化,在激活诗路文化基因方面做足了文章。满载着诗路文化元素的龙游,正不断将人文力量化作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打造出文化润富的一方新境界

在钱塘江诗路上,龙游无疑是将山水资源与传统文化融合到极致的一位“优等生”。作为浙江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龙游境内散落着一个又一个耐人探寻的历史文脉。这里有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等古文化遗址,这里有世界级灌溉遗产姜席堰,这里有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龙游石窟,这里有承载着千年记忆的古城古镇古村落……

携万年文明、千年历史而来,近年来,龙游围绕衢江、灵山江“两江”文化,在激活诗路文化基因方面可谓做足了文章。除了在历史文脉的保护、挖掘与传承方面着力深耕,还创新打造了红木小镇、六春湖旅游度假区、茶旅综合体、龙和渔业文化园等一批文旅融合新IP。满载着诗路文化元素的龙游,正不断将人文力量化作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打造出文化润富的一方新境界。

修旧如故 重塑城市文化之魂

城,见证着岁月沉淀,也牵引着未来发展。位于灵山江畔的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是龙游曾经长达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龙游商帮的发源之地,也是龙游城市发展的精魄所在。对龙游千年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从此处开始,或许是最恰如其分的。

“经过考古研究,我们发现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与明清时期相对一致,中轴线也基本重合,整个古城的结构也相对完整,这给我们修复还原古城面貌带来了极大信心。”大南门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项目于2019年底正式启动,本着“修旧如故”的原则,街巷内的一砖一瓦都力求“还原”,尽可能原地取材,最大限度保护历史遗迹。“这个项目地块现状比较复杂,区域有11处文保点、20余处历史建筑,我们围绕这些历史建筑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并对其整体脉络进行延续、加强、补齐,使新老建筑浑然一体,再现古城历史街巷肌理。”

尊重历史,保护先行,是项目设计和建设贯穿始终的根本原则。“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遗迹,我们在建筑风格的设计上也有所取舍。”该负责人介绍,街区内遗存的历史建筑,既有明清时期的,也有民国时期的。在修缮和开发过程中,是统一风格还是尊重历史?关于建筑风格的定位问题,指挥部曾讨论过多次。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保留原有风貌。“我们根据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进行了组团式布局,最后确定了明清、民国和现代新中式三种风格。”

在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项目施工现场,修复开发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人们记忆里的古城也逐渐在修复中重现。走进只能容纳“一人行”的挑水巷,一幢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密集地排列着,窄巷之中、砖瓦之间散发着浓浓的“历史味”。

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不仅要注重历史遗迹的还原,更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作为传承发扬龙游商帮文化的重要载体,全新打造的“龙商会馆”是整个项目中单体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会馆的选址位于古县衙周边,恰好也是古时候龙游商帮比较集中的地区。”该负责人介绍,这里未来将打造成为龙游政商交流的亲清茶叙、企业家交流的重要平台,龙商文化的故事也将在这里续写。

一条“姑蔑时空轴”,串联起古与今。“我们把归仁门、小南门、古城墙、古马道这些历史遗址串联起来,在灵江畔打造一条古今交融的时空轴线,以更立体的形式再现龙游千百年的文化历史传承。”围绕一轴、两街、三巷、十大空间的规划布局,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项目一期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2023年10月正式开街,届时将打造成为龙游城内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艺术创作、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一幅崭新的龙游繁华图艺术长卷正徐徐展开,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元素的城市文化坐标正逐渐显现。

活化焕新 绘就乡村诗路图景

如果说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是激活龙游城市文脉的核心载体,那么古城古镇古村落的焕新,则是串起诗路文化带乡村图景的发展之“链”。

被列入全省第二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的溪口镇,是一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镇,现存明清建筑30余处,其中省保单位6处、县保单位8处、文保点10处。仁义文化、竹纸文化、状元文化、宰相文化、商帮文化……标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在这里根植交融。

“活化乡愁记忆,延续文化脉络”,是溪口镇打造千年古城的一大核心理念。溪口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对溪口、灵山两条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修复,对老街内的黄氏民居、文荟堂、禹王殿等古建筑进行了整体修缮,打造了特色乡村艺术馆、综合文化站、大师工坊、南孔书屋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走进重新改造的溪口老街,古色古香的商铺、地道的传统美食、充满乡愁的文创空间……古今文化的融合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

黄丽琴是土生土长的溪口人,她所经营的“黄姐农家发糕”如今已成为溪口老街上的出圈美食。黄姐介绍,在龙游,发糕家家户户都会做,但手艺和口味却各有差异。“我们家的发糕手艺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传女不传男,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借着老街改造的东风,黄姐的发糕铺生意也“火”了起来,一年下来能卖出2万多个发糕。和黄姐不同,85后小伙姜鹏则是返乡创业的古城“新血液”。他所创办的“一盒故乡”致力于挖掘独具匠心的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以文创力量带动“老乡”增收致富,同时还带动了一批有志于共创家乡的青年人一起创业。在离老街不远的溪口未来乡村里,由乡村创客们组建的溪口青春联合会,成为溪口招引回乡创客、打造乡愁经济的一大空间载体,催生出共享宿舍、奋斗公社、瓷米文创等一批新业态。这个古风新韵交织的古镇,正乘着千年古城复兴的东风奔赴共同富裕的“诗和远方”。

不仅仅是千年古城的复兴,近年来,随着“两江走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打造,一个又一个满载历史文化基因的古村古镇正在龙游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位于衢江岸边的小南海镇团石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沉淀的古村,在2019年改造之后成为集古村历史、沿江风貌、状元文化、文旅体验于一体诗意之境。作为村里的老人,詹土根亲眼见证了这场蝶变:“党员带头拆自家围墙,村两委动员亲戚朋友一起拆,短短3个月的时间,一共拆了500多户。通过拆围墙补绿化,建起了沿江公路、绿道,整个村庄变得越来越美,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走在团石村的沿江公路边,江风习习,众多游客来此散步、骑行。摩巡驿站、骏和水上运动中心等一批新业态在这里落地,灯光秀、两江会客厅、大地艺术等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团石啤酒音乐节、醉美两江·夜秀团石湾也成为团石乡村“夜经济”的金字招牌。

从古城、古镇到古村落,龙游正以诗路文化带建设为抓手,盘活诗路文化和山水资源,打造出一幅充满诗画风光的乡村共富图景。

创新叠加 解码石窟文化基因

“系舟犹在凤凰山,千里西江此日还”,这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笔下的龙游山河美景,描绘的正是龙游石窟的所在地凤凰山。在龙游县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作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无疑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

时光追溯至1992年,一处沉睡2000年之久的大型地下建筑群在这里被发现。随着龙游石窟进入公众视野,人们对于石窟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过。而对于石窟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护与修复,也成为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

“目前被发现的洞窟已多达45个,而开发用于参观的洞窟只有5个。为了防止洞内岩石过快风化,大部分洞窟都是保持着被地下水淹没的状态,这也是对石窟最好的保护。”石窟景区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景区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对石窟进行保护和修复。

高标准、高要求的保护准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景区的拓展和开发。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为此,景区另辟蹊径,充分发掘石窟独特的声学环境优势,创新推出石窟音乐盛典。“洞窟内具有一定的回声效果,再加上多层音响的摆放设计以及洞内的漫反射,音乐在洞窟内的每一个点都有其可听之处。”在2020年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上,既有国风乐团带来的悠长古韵,也有国际钢琴大师带来的沉浸式视听盛宴。石窟音乐盛典也成为解码龙游石窟文化基因、打造文旅融合IP的创新之举。

“除了继续办好石窟音乐盛典这一特色活动,未来我们也将在景区的数字化场景打造方面做更多的探索,以此提升游客体验。而随着市民公园等周边诸多在建文旅项目和景观设施的叠加,相信石窟也将成为未来龙游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的重要一环。”该负责人表示。

诉说着古老中华文化的千年石窟,在今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之下,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令人惊叹的文化价值。

保护为基 传承古堰历史价值

一座姜席堰,滋养了世代龙游人。这项始建于元朝至顺年间的灌溉工程,从古至今发挥着农田灌溉、城市生活用水等多重功能。据史料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姜席堰最大灌溉面积达到5万余亩。科学的选址、巧妙的布局、独特的结构以及“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赋予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姜席堰也因此在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关于姜席堰的建造过程,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民间故事。彼时,龙游县令察儿可马主持修建这座堰坝,他委托姜、席两位员外承担建造工作,并根据朝廷旨意免收三年皇粮、限期三年完工。但囿于当时的自然条件和建造技术,建设过程异常艰辛,他们仅仅只是筑起了堰坝,规划出堰渠的线路,却未能及时完成堰渠的凿砌。二人自觉无颜,选择投江自尽、以身殉堰。后人为纪念此二人,将两座堰体分别命名为姜堰、席堰。

680多年过去,姜席堰仍发挥着无可取代的灌溉功能。在龙游县境内,至今仍有3.5万亩农田接受着姜席堰的灌溉滋润。是什么力量让这座古堰经久不衰?后田铺村村委副书记詹红菊介绍:“姜席堰自元代创建以来,一直延续着‘官督民办’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姜席堰的可持续运行。”作为灌区内的核心村落,这里的村民享受着姜席堰的“红利”,也承担着护堰的重要职责。“为了保护姜席堰中心沙洲的稳定性,沙洲上不允许任何人开垦、种地和砍伐。村民对堰坝和沙洲的保护意识都很强,多年来已经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姜席堰的故事还在续写。借着申遗成功的东风,近年来,当地政府本着保护为先、谨慎开发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旅游+”探索。婺剧文化村、龙和渔业园、龙山运动旅游度假区……一个个文旅融合新秀,正以“众星拱月”之势,让姜席堰在保护和传承中走向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诗路龙游石窟
龙游溪口镇乡村未来社区多功能体育馆+陶瓷专家工作站改造
视界
给古丽的一封信
“诗路”艰辛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诗路义乌”诗词曲大赛启事
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诗路文学社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诗路历程(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