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依帆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发展的诸多指标如产量规模、工业门类和贸易总量等居世界首位,但仍非制造业强国,且制造业发展遇到的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也已非常突出。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中高收入经济体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过渡阶段,开始面临制造业“外迁”与“回流”的两难选择。面对两难选择,如何破解?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杨英法、王振和郭广伟所著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外迁”与“回流”的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一书,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具有前瞻性的话题,并做了详实而深刻的研究,很有价值,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
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制造业的原材料和能源,以及产品销售市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很难充分满足,需要向全球各个地区和国家采购和销售。故其生死兴衰与全球化程度密切相关。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会面临着留在本国还是外迁国外的选择。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日起,各大陆之间地域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便已悄然开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和发展,对海外市场与财富的渴望,促使全球范围内经济联系、市场交易、产业协作、国际分工和要素流通日益密切,也正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来源。在全球化进程中,科技进步和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制造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内容,对国民经济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与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其的推动作用也最为重要。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制造业的核心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能否良好运转,还体现在国家的实力与地位是否得到认可。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及其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变化,既体现经济产业客观规律,又会对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乃至社会政治等其他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因为劳动力价格高,环保意识增强,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曾纷纷将本国制造业外迁到发展中国家。但是,外迁后又导致了本国产业空心化,引发就业困难、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严重撕裂等诸多问题,又在谋求制造业回归[2]。美国长期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是全球制造业的的中心,但从20世纪末开始,制造业大量外迁,成为以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钢铁、汽车、化工等产业衰落,导致美国出现严重的产业空心化,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严重撕裂,这成了特朗普政府上台的社会基础。鉴于产业外迁的弊端,特朗普政府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谋求制造业回归美国。2021年刚刚上台的拜登政府,于2021年1月25日马上签署了《关于确保未来由美国工人在美国制造的行政令》,旨在利用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强大购买力,加强国内制造业,为新科技创造市场。该条款适用于联邦政府每年购买的6 000亿美元商品和服务中的1/3左右,也推出了2.3万亿美元的“超级基建”计划(2021年11月国会通过时,金额降到1.2万亿美元),谋求通过改善美国的基础设施来吸引外迁到国外的制造业回归美国,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
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迁”与“回流”,二者皆利弊兼具,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让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的“外迁”与“回流”上呈现出这样的基本态势:举棋不定、前后反复、顾此失彼,处于两难境地。
我国正处在由中高收入经济体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过渡阶段,开始面临制造业“外迁”与“回流”的两难选择[3]。因此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均会面临留在本国还是外迁国外的选择。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不仅关系着一国制造业的生死荣衰,而且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发达国家制造业“外迁”与“回流”的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为杨英法、王振和郭广伟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该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美国制造业为切入点,沿着制造业产业变迁的发展脉络,客观地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外迁”和“回流”的效应与态势。同时以点带面,对英、法、德、日等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为充分认识发达国家制造业“外迁”与“回流”的本质,提供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导,在批判吸收国外经济领域发展思想和合理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造业发展的中国方案。读者如能前后连贯、深邃义理,就可以通过其联系历史和现实的逻辑结构及各环节内在联系,把握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展望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该书开篇,作者分析和界定了制造业“外迁”“回流”的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经济学界相关理论观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为理解制造业企业“外迁”或“回流”的合理性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为后面谋篇布局奠定了理论基础。作者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迁”现象不是偶然,而是在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规律、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规律和国际市场机制下价值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将长期存在。“回流”现象则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提出并推进的大背景下产生,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该书通过对“外迁”、产业空心化、再工业化、“回流”概念的阐释及其发展过程的审视,以科学的视角总结发现了制造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工业化推进与要素价格增长规律、制造业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规律及制造业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优化规律。
制造业的“外迁”和“回流”现象是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客观普遍现象,其本质在于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制造业企业在世界范围的市场机制下进行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目前发达国家是制造业“外迁”和“回流”现象发生的主要国家,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大国崛起之路及当今国际地位的获得与维持,都离不开国内体量庞大、技术先进的制造业支持,该书以其为例进行研究更具有代表意义。作者在分析美国制造业“外迁”和“回流”背景的基础上深挖其形成原因,对其发展历程及分布进行详细梳理,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美国制造业“外迁”和“回流”现象发展的实质与态势,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并思考我国的应对措施提供思路。美国制造业“外迁”和“回流”现象的效应与态势分析是该书的难点,也正是其亮点和创新之所在。作者在态势分析的过程中,运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测度方法,列举并对比分析大量数据,以便读者详尽了解美国制造业“外迁”和“回流”现象,也为得出有效判断结果提供数据支撑。作者认为对美国制造业“外迁”和“回流”现象内外效应的分析要采用一分为二的角度客观看待,既要认识到制造业“外迁”的对内影响,又不能忽视对世界经济产业格局造成的影响。既要看到“回流”政策对维持美国领先地位的必要性,又要看到其实施的重重阻力。作者从技术、财政、贸易和产权保护等方面梳理美国制造业“外迁”和“回流”的政策体系,对美国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挖掘,为我国从中汲取有益的政策经验、并完善自身具有借鉴意义。
该著作作者始终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以实际统计数据和历史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针对性强,具备了一部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应有的特质。这部著作所作出的详尽研析和提出的具体建议,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面对国内成本增高后中国制造业“外迁”与“回流”的两难问题,我国需仔细研判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迁”与“回流”的效应与态势,取其成而避其败,努力预先规避可能带来的消极效应,而将其积极效应发挥到最大。再考虑到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的冲击,建议我国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推进制造业动力机制转换,构建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对此,我国应当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明确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加强创新驱动生态的系统整合。二是着力理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对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三是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制定并完善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是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为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保障环境。
2)合理控制制造业产业占比,避免出现严重产业空心化问题。对此,一要引导证券金融和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避免过度投资造成非实体经济泡沫化膨胀。二要动态评估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坚定推进先进制造业培育及其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建设。三要合理控制制造业国民经济占比,重视引导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等高质量服务业发展。
3)淘汰制造业过剩落后产能,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对此,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过剩产能制造业领域的政府引导,加强行业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合理控制自身产能。二是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走向世界,配合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提高传统制造业科技研发能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
4)合理推进制造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制造业国际化分工。最关键的是,应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战略高度形成引导企业走向世界的各方共识。同时,在国家战略指导下,政府要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构建健全的引导扶持政策体系,从法律、税收乃至财政政策等方面,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评估能力,并建立完善的风险抵御和化解机制。另外,还要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机遇,优化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经营布局。
5)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行业,努力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要想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并不断培育出先进制造业行业来,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科技中介、科技成果推广机构以及金融、物流、保险、信息咨询与服务等服务业形态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此引导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断升级。同时,要努力掌握行业领域内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6)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引导全球要素市场机制优化。目前,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抵制全球化的逆流,但全球化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我国必须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并努力推进全球要素市场机制的优化。我国要积极承担起一个负责任世界大国的责任,努力推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设。
7)尽量保留低端制造业,坚持推进低端制造业技术升级改造。在制造业升级中,我国还要依据国情适度保留低端产业,如保留家庭经济和地摊经济等。制造业的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是主要途径,但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也是一条不可缺少的途径。两种方式可以同时存在,同时进行,并不存在本质矛盾,甚至能够在协同发展中形成高低搭配的优势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