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阳,袁 辉,张武鸣,黄超艳,周广熊,陈斌艳,王易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植物保护站,广西 桂林 541213 )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适宜柑橘生长。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性柑橘病害,有柑橘“癌症”之称,严重影响柑橘产业健康发展[1]。柑橘木虱(Diaphorinacitri)属半翅目木虱科,是传播黄龙病的唯一虫媒,近几年在桂林发生较重,引起新梢萎缩,叶片扭曲畸形,其若虫的排泄物还可诱发煤烟病[2]。柑橘木虱传播柑橘黄龙病的效率很高,柑橘木虱一旦获柑橘黄龙病病菌则终生带菌,其病原菌能在体内繁殖。只有控制好柑橘木虱,才能有效降低柑橘黄龙病的发生概率。据当地植保部门不完全统计,2021年桂林市柑橘种植面积261.64万亩,柑橘木虱防治面积889.26万亩次,2022年春季桂林市柑橘种植面积263.88万亩,柑橘木虱防治面积561.28万亩次。
目前,防治柑橘木虱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虫螨腈是新型吡咯类化合物,渗透性强,有胃毒及触杀作用、内吸性,且杀虫广谱、防效高、对环境安全,对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等超过70种害虫防效良好[3]。唑虫酰胺是一种新型吡唑酰胺类杀虫杀螨剂,具有高效、广谱和速效等特点,能很好地发挥触杀作用,同时具有杀卵、抑食、抑制产卵及杀菌作用[4]。为筛选出高效低毒药剂有效防控柑橘木虱,本文分别选用虫螨腈·唑虫酰胺、联苯菊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柑桔木虱田间药效试验,为种植户有效防治柑橘木虱提供参考。
试验地位于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罗安村金秋砂糖橘园,土壤为沙页岩红壤,肥力适中,耕作条件良好;各处理区环境条件均一致,施药当日天气晴好。试验作物品种为金秋砂糖橘,树龄2年。
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广东真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5%联苯菊酯EW(柳州市惠农化工有限公司);30%噻虫嗪SE(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 2 500倍液,处理2:4.5%联苯菊酯EW 2 000倍液,处理3:30%噻虫嗪SE 3 000倍液,处理4: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2个小区,每个小区12株树,面积30 m2,各小区随机排列。
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将各处理药剂配成试验设计浓度均匀喷洒于叶面、叶背,喷至湿润不滴水为度。每667m2的喷液量为60 kg。2022年5月17日施药一次,分别于药前、药后1 d、3 d、8 d、15 d各调查1次,共调查5次。每株树按东、南、西、北、中固定5个嫩梢,调查整个嫩梢的柑橘木虱成、若虫数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计算公式为:
防治效果(%)=
数据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显著性检验,比较各个处理之间防治效果的差异水平。
供试3种药剂对柑橘木虱成虫的防效均效果很好(表1)。施用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 2 500倍液1 d、3 d、8 d、15 d后,对柑橘木虱成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8.11%、100%、100%、97.36%,与4.5%联苯菊酯EW 2 000倍液和30%噻虫嗪SE 3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25%虫螨腈·唑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柑桔木虱(成虫)试验结果
供试药剂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 2 500倍液对柑橘木虱若虫的防效最好,药后1 d、3 d、8 d对若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86%、96.11%、99.49%,且均显著高于4.5%联苯菊酯EW和30%噻虫嗪SE的防治效果(表2)。由于药后15 d嫩稍老熟,四个处理都没有发现若虫,不进行效果分析。
表2 25%虫螨腈·唑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柑桔木虱(若虫)试验结果
3种药剂防治柑橘木虱的试验结果表明,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 2 500倍液的防效最高,30%噻虫嗪SE 3 000倍液防效次之,4.5%联苯菊酯EW 2 000倍液防效最低。
根据柑橘木虱发生危害特点及传播柑橘黄龙病的特殊性,可选择具备触杀、内吸为主的药剂进行防治,考虑到对天敌的安全性,应优先选择高效速效、低毒可以同时防治柑橘木虱的卵、若虫、成虫三种虫态的药剂,以压低种群基数、延缓种群增长速率、提高防治效果。坚持科学轮换使用药剂,同一作用机理的农药不要连续使用,避免抗药性过快产生。
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复配剂兼备虫螨腈单剂和唑虫酰胺单剂的作用机理,具有更好的胃毒、触杀及内吸性,杀虫速度更快,持效期更久、作用范围更广、杀虫更彻底,对柑橘木虱的卵、若虫、成虫三种虫态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从本试验调查数据来看,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 2 500倍液对柑橘木虱的防效很好,在药后1 d、3 d、8 d、15 d防效均达到80%以上,且对柑橘木虱成虫和若虫都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建议在柑橘各梢期选用25%虫螨腈·唑虫酰胺SE 2 500倍液与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进行轮换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避免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