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编写组
(第71—84 集)
侯马盟书展柜
档案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侯马盟书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为完整的古代档案。山西简称晋,源于3000年前,这片土地属晋国。
晋国在历史上存在了600 余年。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最有实力的一位霸主,从其肇始,晋国称霸长达一个世纪。春秋末年,晋国被魏、韩、赵三卿瓜分,史称“三家分晋”,中国历史由此进入战国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平阳机械厂、侯马电厂等一批工业项目的建设,侯马的考古发掘工作,异彩纷呈。
《关于确定侯马晋国遗址保护范围的请示》
1955年秋和1956年夏,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文化部文物局组织的文物普查组,两次派人进行勘查,出土了大量铸造铜器的陶范及有关遗物。
1957年,专家们基本确定侯马就是晋国的最后一个都城。196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侯马地区古城遗址的勘探发掘工作的通知》,考古专家加快了发掘进度,并最终确定汾河、浍河的交汇地,是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遗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吉琨璋
1961年,晋国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直到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晋”,总共是209年,晋国一直以此为都,也是在这期间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田就是今天的侯马一带。
1963年划定的侯马晋国遗址的保护范围
这是1963年划定的侯马晋国遗址保护范围。33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宫殿台基残迹和铸铜作坊、石料作坊、骨器作坊、货币铸造作坊、祭祀遗址、宫殿建筑遗址及盟誓遗址隐约可见。
在盟誓遗址,出土了一批距今2500多年的珍贵文物——侯马盟书,数量多达5000 余件,其中,可以识别的有600 余件。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 赵志明
侯马盟书是新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集中出土、数量巨大的侯马盟书,全流程还原了东周盟誓制度,记述和印证了重大历史事件,是极为罕见的文献档案、极为成熟的早期法书和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除盟书外,晋国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用作祭祀的玉璧、陶范等,其中,仅青铜作坊遗址,已发掘近1 万平方米,出土铸造青铜的陶范10 万多件,完整器物约千余件,其上线条流畅、装饰精美,呈现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这都说明山西南部区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繁盛与辉煌。
晋国遗址和侯马盟书的发掘,是党领导的考古事业的杰作,为厘清晋文化脉络、传承晋文化打下了深厚基础。
(郝平 撰稿)
大骨节病的基本特征是矮个子,粗脖子,短腿。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种病在我国山区半山区广泛流行。山西省安泽县档案馆保存的这份档案,详细记述了这种病患对当地群众的危害。
山西省安泽县档案馆馆藏的有关大骨节病防治档案
据1966年普查统计,安泽县17 个公社,大骨节病患者达1.5 万人,加上甲状腺肿病、克山病,患地方病的人数在2.3万人以上。
大骨节病
安泽县府城镇上梯村村委主任 董秀亮
在我们安泽县,流传一句俗语:吃了安泽水,粗了脖子细了腿。以前我们这一带大骨节病的人特别多,俗称“水土拐子”。走在路上,一瘸一拐的中年人到处都是。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是山西省唯一的省级地方病防治科研单位,原名山西省卫生厅大骨节病防治研究组。1952年9月成立于安泽县,1962年更名为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所,迁址临汾。
为了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更好地服务亿万农民群众,1965年6月,毛泽东主席发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城市和解放军的医院,纷纷派出精干的医疗队伍,开赴安泽县。
党中央派出的解放军医疗队来了,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所的专家来了,晋南地区专科医院、运城医院和防疫站的医务人员也来了,他们组成了强有力的防治队伍,与为害千年的地方病展开较量。
这些医疗队帮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广泛深入地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他们举办了各类型的学习班,以医疗实践为课堂,培养赤脚医生1000 余人,帮助全县156 个生产大队开展合作医疗,建立中药厂。
临汾市档案馆保存的情况简报
在临汾市档案馆,保存着当时的情况简报:永乐公社茨林大队产妇王青梅,因患严重的地方病,骨骼畸形,造成难产。解放军医疗队在设备简陋、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进行剖腹接产,保全了孕妇和孩子的生命。
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 贾清珍
解放军医疗队到了安泽县后,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群防群治工作,对地方病进行了全面的普查,也大力培养了赤脚医生,全县所有生产大队实现了合作医疗。省地病所同时也派人参加了相关的工作。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安泽县群防群治消灭大骨节病、防治地方病的经验,在全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宋志强 撰稿)
《太原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登记表》
翻开这本厚厚的《太原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登记表》,我们仿佛回到了50 多年前。这份档案保存于太原市档案馆,记录了太原市部分知青的岁月,知青生活无疑是他们人生经历中难以忘怀的起点。
马晓凤,1973年在太原市南郊区郝村公社马村插队。
王琨毅,1974年至1976年,在太原市北郊区丈子头公社七府坟大队插队。
如今,年近70 岁的他们,回想起那段知青生活,记忆依旧那么清晰。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马晓凤
我们到了农村以后主要是参加了修梯田、修水库、修道路和建设果园的工作,一开始觉得还很新鲜,后来慢慢就适应了,我也因此对农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太原煤气化医院主任医师 王琨毅
我在村里是赤脚医生,因为我的父母亲都是医学专家。有一次,一个老大娘在家里晕倒了,我正在地里干活,听到以后,我背着药箱就跑回村里边去了。一看,老大娘是高血压病急性发作,我赶紧给她做了应急处理。我和乡亲们一起,用平车把她送到医院去。
难忘的青春岁月,不仅给农村带去了知识和活力,也决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
回城后,有农业生产经历的马晓凤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了30 多年,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有赤脚医生经历的王琨毅,在太原煤气化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医学专家。
一大批知识青年来到山西农村插队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一大批知识青年,包括来自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知青,来到山西农村插队,为改变山西农村贫困落后面貌,作出了重要贡献。
山西省知青创业文化研究会会长 乔晋湘
咱们山西,先后有过34 万知青。这里边有北京的、天津的,还有更多的是本省的知青。他们曾经在山西的农村,和老乡一起奋斗、一起流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郝广杰与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
郝广杰原是天津市湾兜中学教员,1968年,他带领30 名青年,徒步2000 余里,到山西平陆县毛家山安家落户,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在改变了毛家山生存环境的同时,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10年,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郝广杰,毅然带着户口再次从天津落户毛家山,在第二故乡扶贫创业。
如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仍然成为一大批有志青年的自觉行动。脱贫攻坚路上,山西有两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战斗在农村扶贫第一线,为山西乡村振兴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田晓晴 撰稿)
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后来曾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通讯的作者是新华社记者穆青、陆拂为、廖由滨,通讯的主人公是山西省闻喜县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1910年6月,吴吉昌出生在闻喜县涑阳村,祖祖辈辈以种西瓜为业,是远近闻名的种瓜能手。1959年春天,他得知国家急需棉花,爱祖国、种棉花的念头在心中涌起,于是建议生产队改种棉花。
为了了解棉苗习性,掌握棉苗生长规律,吴吉昌搭个窝棚,就住到了试验田里,一连78天没有回家,吃饭都是由老伴送。试验的结果,吴吉昌的试验田比普通水浇田产量高了一倍多,比旱地多了近4倍。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他发明了“冷床育苗”“一窝双株”“巧留油条”等多项植棉技术,为棉花全苗壮苗、早发稳长、增蕾保桃、稳定高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1965年8月,吴吉昌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言时说:要说今天我在棉花生产上稍微摸着一些门道,那完全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所有功劳是党的,是集体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吴吉昌。
吴吉昌孙女 吴娟娟
总理接见几个劳动模范,和他们座谈,说是主席交给我们个任务:能把这个棉花继续增产吗?他说可以。总理问他有多大,他说他57,总理说,我67,咱们两个能不能有个约定,就是说20年的时间,能把棉花增产上去吗?我爷爷说:行,能行!
吴吉昌在棉田劳作
就像战士接到了命令,吴吉昌接受了周总理的嘱托。他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日夜守在棉田里。人们说,过去的“棉花迷”现在变成了“棉花疯”。即便在逆境中,吴吉昌仍然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棉花种植研究。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石跃进
在吴吉昌的内心深处,他始终没有忘记周总理的嘱托。他在村里除了完成生产队分配给他的割草、看瓜任务之余,仍然潜心地从事棉花种植技术方面的研究。
1974年,他培育出双秆棉。改革开放后,他又培育出高产植株多秆两层棉。1979年,吴吉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吴吉昌因病去世,享年82 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头扎白毛巾的农民科学家,伴随着人民共和国的进程,历经千辛万苦,践行了周总理的嘱托。
(宋志强 撰稿)
山西省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简况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一份特殊的《山西省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简况》:
本省高考录取工作胜利结束。1977年我省16 所院校在本省招生指标为4675 名,根据教育部可以多录取百分之一、二、三的精神,实际录取新生4813 名。
1977年的冬天,中国570 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经历了漫长的10年,恢复高考,犹如神州大地上的一声春雷,开启了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大门。
提起恢复高考,不能不提晋祠会议。1977年6月,在山西太原晋祠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拉开了全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晋祠会议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也被赋予了历史意义。
任凤岐老人是全国恢复高考的见证者,是山西恢复高考首次考试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是晋祠会议的重要参与者。
山西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原副主任任凤岐
晋祠会议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一共一百好几十人。这个会议开了十多天,讨论了工农兵上大学的经验教训。
晋祠会议旧址
晋祠会议对“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科学、不合理的招生办法,进行了激烈批判,也直接促成了两个月后,全国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重新召开。在邓小平支持下,作出当年就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新风,让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开始得到有计划的培养。山西的高等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无数黄土高原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走进高校,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七七级山西大学中文系学生 山西省律师协会原秘书长 姚全胜
高考以前,我是一个农村民办教员。如果没有高考,那我依然是一个农村民办教员。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的命运。
恢复高考,不仅成为无数青年命运的转折点,更是推动了山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山西大学城
40 多年风雨兼程,山西的高等院校由16 所发展到近90 所,在校生由两万多人发展到80 多万人;投资129 亿元的山西大学城拔地而起,一大批高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陆续建立。山西在高教集群化、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山西的高等教育事业,在“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声中,正迎来新的飞跃。
(仲艳妮 撰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当时的中国,犹如投石击水,激起轩然大波,很快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改革开放的前奏。
当时的山西和全国一样,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何看待过去、总结过去,面向未来、规划未来,这个讨论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张宏华
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撬动了思想僵化的坚冰,激发出人们积蓄多年的活力与智慧,汇聚成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成为了思想解放的开端和改革开放的先导。
1979年1月30日,《山西日报》发表题为《要继续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专文,明确指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要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继续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山西日报》发表题为《要继续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省委和宣传部门进一步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地总结山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要发扬,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要抛弃。
这本存放在汾阳县贾家庄展览馆的小册子,汇集了贾家庄人多年积累的经营管理经验一百条,中心内容是贯彻按劳分配,有责任、有定额、有奖惩。
存放在汾阳县贾家庄展览馆的《汾阳县贾家庄大队经营管理工作一百条(试行草案)》
贾家庄多数人要求重新使用《一百条》,但在实施中遇到了具体问题: 按照《一百条》和合同规定,应该奖励一队队长王安国小麦473 斤。
原贾家庄大队党支部委员 武士雄
这下引起了讨论,党支部开展实践标准的讨论,统一认识后,召开奖励兑现大会,按合同和《一百条》规定,给干部群众发放了超产奖励。
由真理标准大讨论肇始,山西逐步打开了思想禁锢的大门,为顺利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山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之后的40 多年时间里,三晋儿女思想不断解放,改革不断创新,绘就了一幅又一幅动人的画卷。
(田晓晴 撰稿)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精神的安排》的电报文稿
这是收藏于山西省档案馆的一封电报,标题是《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精神的安排》。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议闭幕3 天后,召开了永载光辉史册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央文献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 王春明
中央工作会议为三中全会做了准备,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中共山西省委对传达贯彻中央两次会议精神进行了研究和部署。12月28日,省委向中央汇报了山西传达贯彻两次会议精神的安排,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这封电报。
省委常委会认为,中央两个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山西省委坚决拥护。由此,山西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春风吹进娘子关,山西大地春潮涌动。
赵家山实行生产责任制
在吕梁市离石区,这个名叫赵家山的小村庄,曾经是集体买不起牛鞭梢、个人点不起煤油灯的穷村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解放思想,包产到户,一下子改变了贫穷面貌。
他们把全村土地,按好、中、差3 个等次,按人口、劳力、产量分摊到个人头上,实行了以队核算、以牛划组、定产到田、责任到人、以户管理、全奖全赔的生产责任制,第一年就出现了大变样。
1980年,离石县三伏无雨,许多地方出现减产,赵家山却获得了大丰收。全村163 户,户户超产,其中有一半超产1000斤以上,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3 元上升到100 多元。
山西省政协原主席 时任中共离石县委书记 郭裕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是顺应民心、符合民意的大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家山的改革实践,是山西当时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到1982年春,全省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建立,全省农村专业户、重点户发展近50 万户,城乡个体户达3 万户。1982年,全省全年社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6%,国民收入比上年增长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三晋大地,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苗长青 仲艳妮 撰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山西开始了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闻喜县的一个贫困村落——南郭村,率先迈出了改革的步伐。
南郭大队棉花管理合同
1978年初,闻喜县裴社公社南郭大队第三生产队实行了棉花管理合同制。
原裴社公社南郭大队第三生产队队长孙炳新
合同订了以后,干棉花的、干玉米的,他们都干劲特别十足,结果他们的棉花产量,由我们过去的亩产40多斤,他们一下子产量亩产产到120斤。
中共闻喜县委文件
1978年11月,裴社公社党委和闻喜县委调研室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向闻喜县委上报了这份调查报告。内称: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这种签订合同的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1.经济责任明确,责任心大大加强。2.克服了“长官意志”,减少了行政手段,避免了瞎指挥,实行了科学管理。3.奖惩严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4.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显著的经济利益。最后明确说明“在农业上实行合同制,运用经济管理方法领导生产,完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不久,闻喜县委在全县推广了裴社公社实行棉花管理合同制的经验。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棉花管理合同制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调动了家家户户的生产积极性,懒人变勤,勤人更勤。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已经成为那时农民的集体呼声。
这条由农民自己探索出的路子,打破了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从1981年开始,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省大规模推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普遍建立起来。
实践探索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引领高速发展,这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
原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李茂盛
从南郭村的包产到组,到大面积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使整个农村活了,人的思想活了,把地种活了,把经济搞活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勤劳致富成为家家户户的共同目标。
此后,山西贯彻中央连续发出的一号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在全面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为主要内容,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广大农村逐步解决温饱问题,一幅奔向美好生活的画卷在三晋大地上徐徐绘就。
(田晓晴 撰稿)
下图是中煤平朔集团档案馆保存的照片。照片上的两位老人,一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位是被称为“红色资本家”的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总裁哈默。他们正在讨论一个有关山西的话题,关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
邓小平会见哈默
山西是煤炭资源大省,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摆在中央和山西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地处雁门关外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上了经济建设的议事日程。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一直停滞不前。能否引进外资,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聚会上,邓小平第一次见到哈默,就向他推荐了平朔露天煤矿项目。
3 个月后,哈默带着16 位专家来到中国。经过反复磋商,敲定了合作协议。
中央文献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 王春明
中外合作开发的平朔露天煤矿,最大的压力不是资金与设备,而是人的观念。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项目,成为了改革模式的试金石,成为了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与交融的大熔炉。
在中外管理理念的融合碰撞中,各项筹备工作顺利开展,许多新鲜模式脱颖而出。1985年7月1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举行了开工典礼。
安太堡露天煤矿联合管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建,1987年9月10日,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下,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建成投产,一列列满载煤炭的列车徐徐开出。这个投资6.5 亿美元、年产1533 万吨煤的露天煤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
开始时的疑惑,过程中的惊讶,成功后的喜悦。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对外合作,向人们展示着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勃勃生机。我国的煤炭行业,一步跨越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差距。
山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一级巡视员、研究员 潘 云
一个项目托起一座城市。这个地区原来是山西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如今,却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 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平朔露天煤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记忆同步,成为打开国门、学习取经的最初样本。
(巨文辉 撰稿)
春笋牌电视机
2021年,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引起轰动,影片中人们争相购买电视机的场面,勾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一个巷子里有一户人家买了电视机,往往整个巷子里的人都会挤在他们家一起看电视。那时山西无线电厂生产的春笋牌电视机,是全国的名牌产品。
这份收藏在山西省档案馆的档案,是山西无线电厂生产的春笋牌SD-352B 型黑白电视机的产品简介。这份档案,见证了山西电子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春笋SD-352B 型黑白电视机创优总结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是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事。1975年,山西无线电厂试制成功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并于次年投入生产,成为当时全国少有的能生产电视机的厂家。
山西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 英 瑞
春笋牌电视机在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个时期,它是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黑白电视机的设计生产水平,这是在全国来说都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春笋电视机的外观设计来看,它非常大方,比较新颖,它的图像分辨率比较高,很清晰。另外它的音响设计也比较有特点,所以它的声音很好听。而且它还具备了外接的录音,还有耳机的这种插孔功能。所以,一经面世就特别受欢迎,成为畅销产品。
山西无线电厂生产车间
改革开放激活的强大动力,助推山西无线电厂驶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在之后的几年中,作为山西省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先后生产过电视机、电子琴、音箱等各类电子产品,成为当时我省唯一生产电视机和家庭音响系列产品的企业。
10年以后,山西无线电厂紧跟电视彩色化趋势,及时引进先进技术,对产品进行了升级换代。春笋牌彩色电视机的投产,让“春笋”迎来高光时刻,很快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品牌。
中共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 李淳
春笋牌电视机产品销往全国13 个省市,是国家电子部认定的金牌产品。当时人们要拿着票,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买到一台春笋牌电视,尤其到了销售旺季,更是一票难求。
随着春笋牌电视机的一路畅销,山西无线电厂业绩越来越好,职工待遇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响,他们还建立了服务管理体系和信息反馈网,努力提升用户满意度。
回首过往,那簇生机盎然的春笋,名满华夏。新的时代,在科技赋能之下,无数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品牌,将和当年的春笋牌电视机一样,带着山西符号,带着山西人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挺进国内国际市场,全力塑造山西形象。
(王晏如 撰稿)
电影《神行太保》剧照
这是山西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神行太保》。邮递员马鸣自行车骑术高超,被省自行车队录取,经受种种磨练,获得冠军。1983年,这部山西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人们对山西自行车运动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自行车运动在山西蓬勃兴起。当时太钢每年举办一届自行车比赛,榆次和阳泉因举办自行车运动比赛较多,被誉为“自行车之乡”。
山西省自行车队获得的部分奖章
到了20世纪80年代,山西自行车运动迎来巅峰时刻。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1985年,山西省自行车队共获得全国冠军48 次、亚军 35 次,获奖名次居全国之首,涌现出周素英、刘学忠、吴增仁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刘学忠,1960年2月出生。1977年进入山西省自行车队,见证了山西自行车运动的汗水与泪水、荣光与梦想。
原山西省自行车队运动员 刘学忠
山西省自行车队建于1958年,当时没有一个专业的教练员,运动员也是从爱好者当中选拔,运动员标准训练场馆很少能见到。20年来大家卧薪尝胆,自行车队在苦练中成长。
刘学忠
进入省队的刘学忠很快脱颖而出,分别于1979年和1983年荣获第4 届和第5 届全运会自行车场地赛、公路赛冠军,1982年荣获第9 届亚运会男子场地4 公里个人追逐赛第3 名、团体追逐赛第4 名,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车运动在亚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同时,他的队友吴增仁荣获第8 届亚运会男子100 公里公路团体赛第3 名。周素英取得1988年第24 届汉城奥运会女子自行车1000 米争先赛第6 名的好成绩,成为中国自行车运动奥运会获奖第一人。
山西省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教练 王毅
山西的自行车运动也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再度崛起。2002年3月,山西省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山西自行车运动员重夺金牌。
一骑独行千山过,两轮驰掣万里风。随着“二青会”在山西举行,世界最长的自行车专用赛道落户太原,2020年7月11日,太原市“体育山西、健康山西、幸福山西”全民健身骑游活动启动。
山西的自行车运动已经走出竞技场地,汾河两岸修起了自行车专用健身车道。做体育山西的参与者、健康山西的推动者、幸福山西的创造者,自行车健身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运动时尚。
(仲艳妮 撰稿)
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考察云冈石窟
这是1973年9月15日,法国总统蓬皮杜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考察大同云冈石窟时的照片。蓬皮杜对云冈石窟赞不绝口,新华社记者在当日刊发的新闻中这样记述:云冈石窟毫无疑义是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它表明你们的创造精神,是贵国文化遗产对世界最优良的贡献之一。
1600多年前,大同城西16公里处的武周(一作州)山下,一个高僧,袈裟飘逸,目光炯炯,他就是昙曜。在他的主持下,一个延续70年、影响千年的伟大艺术创造镌刻进历史。
北岳文艺出版社原社长 王灵善
在叮叮当当的回响声中,曾经坚硬顽固的岩石,化作东西绵延1 公里的艺术精魂。云冈石窟有主要洞窟45 个,大小窟龛252 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巨大的石窟群。
多元文化的融合、琳琅满目的线条和雕饰,不只是艺术上的登峰造极,更有历史文献的徐徐铺展。在陪同蓬皮杜一行参观云冈石窟时,周恩来总理面对24 个国家和地区的180 多名中外记者大声宣布:云冈石窟艺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护下来。
云冈石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山西就组建了云冈古迹保养所。1961年,国务院确定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建立云冈石窟研究院。扩大保护范围,整治污染环境,实施防水工程,修建防护窟檐,开发数字化保护,国家连续投入巨资对云冈石窟进行抢救性修复,遭受严重风化和污染的石刻雕像得到妥善保护。
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石窟的背后是一座古城。大同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同”一词,语出《礼记·礼运》。大同之名,始于辽代(1044年),取世界大同之义。
山西大学副校长、教授 郝 平
大同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建了平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在这里经历了六帝七世,共96年。我们著名的云冈石窟,就是当时皇家建造的皇家石窟。当时的人口能够达到上百万,成为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盛极一时的古都。
今日大同
大同市委、市政府对古城持续性保护修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塞上古都、云中圣境、天下大同,这座塞上名城愈来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郝平 撰稿)
1979年9月19日,中共山西省委、省革委给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报告》。我们看到的这份文件,就是报告的原件,现存于山西省档案馆。
《关于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煤炭能源基地的报告》文稿
报告提出初步规划,建设三大煤炭基地:在临汾、吕梁地区建设大型炼焦煤基地,在晋东南、阳泉、晋中东部建设大型无烟煤基地,在雁北、大同地区建设大型动力煤基地。
中央很快批复同意,山西从此拉开了煤炭能源基地建设的序幕。
山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一级巡视员、研究员 潘 云
山西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7.3%。上个世纪70年代,山西每年的煤炭产量,只有四五千万吨,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大型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建设,建设周期只用了当时中国矿山建设周期的四分之一。高科技、高效益,推动中国煤炭工业露天开采水平一步跨越30年。
大秦铁路、朔黄铁路、中南铁路,一条条煤炭专用线,一列列满载煤炭的列车,奔驰在祖国大地上。40 多年来,山西一度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煤炭产量长期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70%以上供应省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山西全年生产原煤仅267 万吨。2018年,这一数字已跃升为9.3 亿吨,山西一天生产的原煤,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年的产量。
中共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 李淳
点亮全国一半灯,烧热北方一半炕,提供全国工业主能源,这是山西人民一个时期引为骄傲的话题。
熊猫光伏电站
从2016年开始,山西连续多年退出第一产煤大省的交椅,从产煤卖煤的粗放经济,迈向能源革命排头兵的新征程。
山西坚持走煤炭减、优、绿之路,2016年至2018年,山西3年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9000 万吨。“十三五”期末,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68%。煤层气地面抽采量占到全国90%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4%。
近5年来,山西风电、光伏装机年均增长24%和63%,光伏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山西为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率先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共享的现代综合能源体系。
(苗长青 潘华智 撰稿)
山西省商业厅、二轻厅联合发文《关于增产海棠牌洗衣机的通知》
这是一份1984年5月10日,山西省商业厅、二轻厅联合发文的档案。文件要求,长治洗衣机厂增产10000 台海棠牌洗衣机,所需原材料由国家物资局解决。海棠牌洗衣机何以如此紧俏,使得政府下文解决市场需求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棠牌洗衣机享誉中国,全国市场占有率,三分天下有其一。“海棠洗衣机,全国数第一!”这样的广告语,很多人耳熟能详。海棠,已然是当时山西的一张靓丽名片。
原长治洗衣机厂副厂长 赵建国
海棠洗衣机这个企业,应该说是1966年建厂。建厂初期的这个名,叫长治县电器厂,到1979年,根据山西省二轻厅下达的要求,我们试制生产洗衣机。
1980年,轻工部家电检测所对洗衣机的洗净度、磨损度、绝缘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全部合格。1981年6月16日,国家商标局为海棠洗衣机签发了商标核准通知书。自此,“海棠”问世!
1981年7月,山西省日用机电产品会议上确定海棠洗衣机为山西家电的拳头产品,力争冲出娘子关。
1982年5月,全国家用电器展销会在北京开幕,当100 台海棠牌XPB20—3 型单桶洗衣机整齐摆放亮相时,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国家轻工业部进行产品评选,长治海棠牌洗衣机位列六大名牌之首。
海棠双桶洗衣机生产车间
海棠洗衣机获得的部分荣誉
改革开放,打开了市场,更打开了思想。1984年4月,在山西省首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上,长治洗衣机厂引进了日本松下爱妻号大波轮洗衣机生产技术,生产出海棠双桶洗衣机。
1986年12月至1988年1月,海棠牌双桶洗衣机荣获山西省优质产品奖、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娘子关外山西人的骄傲。
《40 件物品中的改革开放史》主编黄海波
1988年9月,在全国质量跟踪评议活动中,海棠双桶洗衣机被评为了全国十佳洗衣机。《经济日报》发布了一份国家质量奖名单,海棠双桶洗衣机获得了银质奖的第一名。
银质奖第一名,是当年全国双桶洗衣机质量奖的最高奖。花开大江南北,名冠长城内外。1992年,海棠洗衣机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海棠”伴随着山西的改革开放,走过了辉煌的岁月,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李千红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