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萍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特殊教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3)
2020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老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殊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为己任,其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也是“健康中国”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持。对标新时期“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要求,更好地诠释“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如何深入挖掘特教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渗透至育人全过程,实现对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和价值导向的引领,是我们需要正视、分析、解决的重要议题。
本文依托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实施路径,深度挖掘、系统梳理思政教育资源,润物无声地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影响学生专业认同、职业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因障碍类型、发展水平、个性特点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教学需求[1]。特殊教育领域中“个别化教育”是指以特殊儿童为根本,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能力、需要、兴趣和身体状况等基础上,关注其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它特别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的教育需求和需要[2]。这要求未来从事特殊教育的特教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熟悉各类特殊儿童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精准分析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与实施与特殊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康复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特殊儿童全面康复与发展。
“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特殊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及发展,增强学生尊重差异、敬畏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特殊教育观、特殊儿童观。
“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旨在增强特殊教育师范生的质量意识,以个别化教育计划拟订与实施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为后续学生从事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工作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含诸多思政元素,如在教学个案评估板块,引导学生崇尚科学,选用适合个案的评量工具,以严谨的评估工作态度理性分析研判个案在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在教学个案长短期目标拟订板块,引导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个案的目标拟订方向,做到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并行;在教学个案个别化教学活动设计板块时,引导学生团队协作,从多元化视角设计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的要点,提高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实践中如将特教专业化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元素深度交融,可使课程更有厚度质感,立体鲜活。学生不仅能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康复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有利于其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奉献特教精神的涵养以及科学循证观念的根植。
高校教师中专业教师占比近80%,课程中80%为专业课程,学生约花费80%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3]。由此不难发现,专业教师是组织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专业课课堂是践行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已有课程思政的观念,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技能培养、轻价值引领”现象仍旧突出,即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育人功能点到为止,容易忽略[4]。部分教师聚焦于专业教学,导致开展思想政治教学不积极,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常浮于表面,影响专业课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成效。
“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目标聚焦于知识和能力维度目标的阐述,而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较为笼统,如“学生能通过学习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与实施,树立尊重个体差异,关爱特殊儿童发展的职业情怀,提高学生差异教学的能力”,不难发现,思政育人目标的阐述轻描淡写,喊口号式的内容较难落地,无法有效评价。如何精准描述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是专业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
在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时,专业教师仍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相关素材搜集。在思政教学资源筛选、提炼、总结方面存在案例不典型、思政元素强植入、资源零碎不成体系等问题,导致教师讲解机械化、不自然,学生学习不充分,感悟不透彻的结果。思政资源的零散性、不成体系成为专业课程课程建设的短板,影响课程整体育人成效。
基于“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特点,从课程思政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着手,推进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外显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内隐的品性与素养。
“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与实施为主线,教授转介个案—现状评估—结果分析—需求研判—目标拟订—教育康复等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个别化教育的水平,这也是特殊教育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作为特殊教育专业大二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前序课程已陆续渗透,如让学生正确看待各类特殊儿童、尊重差异、全心全意为特教事业奉献的精神等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个别化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特点,从品德修养、科学素养、特教情怀和专业素质四个维度明确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特殊儿童观,始终以特殊儿童为根本,理性分析各类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并给予尊重,形成个别化教育的理念;能养成富有仁爱之心,奉献特教,孜孜不倦的职业认同感;能够对循证科学孜孜追求,形成求真求实、科学严谨的干预态度。
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依托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特殊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其教学有着天然的课程思政基础。本课程也不例外,聚焦个别化教育课程内容本身就有明显的价值导向,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缺陷补偿”“潜能发展”等特殊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体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课程在原有教学内容编排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文件,以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岗位出发,确定个别化教育工作流程这一主线,聚焦专业核心能力,设计重构“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即“个别化教育理论框架”“个别化教育文书拟订”“个别化教学活动实施”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看见学生”“看见特殊”“看见需要,看见潜能”的逻辑,将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如文末图 1 所示)
图1 岗位核心能力、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对应图
课程建构过程中在梳理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学情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可综合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景体验、协同共导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如在针对特殊儿童设计个别化教学活动这一内容教学时,可依托一线特殊儿童案例,基于真实任务开展小组讨论和体验式学习,设计适合个案的个别化教学活动。然后组别派代表上台阐述设计的内在逻辑及依据,以此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表达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在涉及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目标拟订的内容教学时,可采用协同教学的形式,即基层特殊教育单位的骨干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跨域协同,从多元角度指导学生目标拟订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如文末表1 所示)
表1 “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映射与融入点举例
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常聚焦专业知识技能的检核,无法体现学生在职业认同、思想素养价值塑造等方面的育人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传统考评形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机制,特别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职业道德、价值理念的评价内容设置。在形成性考核过程中,减少单纯知识点测评的比例,可尝试运用小组展示、讨论发表等形式,形成多元多维度互动性的评价。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激发他们对某一案例的情感共鸣,以此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未来特殊教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及专业素养的提升。个别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依据特殊教育专业育人目标,结合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及课程属性,将立德树人融于课堂教学“主阵地”,专业教师更要提高政治觉悟意识,明确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深挖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构思政教学评价指标,将培养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博爱情怀、奉献特教、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素养及品质贯穿课程全过程,实现思政理论课程育人的显性功能与专业课程隐性育人功能的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