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志飞
喀斯特天生桥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徒闻鹊驾横秋夕,谩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这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过天生桥》,诗中大意是:水光仿佛长练般落到高高的松树上,天生桥犹如白虹隐现在浮云间。辽鹤没有飞来,华表已经毁损,仙人走后只留下空空的石桥。曾听说喜鹊会在秋夜架起鹊桥,还听说秦始皇的长鞭能把大石赶到海东。如把天生桥放到长江还能救险济生,可惜它却在群山中毫无用处。当然,这只不过是诗人借助天生桥感叹自己的人生境遇,睹物思情、托物言志罢了。
天生桥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哪里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它真的像诗人眼中那样湮没于万山之中,没什么价值吗?
天生桥,因天然形成似拱桥而得名,它们是横跨沟谷或河流上的天然岩体,古人见其造型奇特而美其名曰“仙人桥”。有人说它是“大自然的奇迹”,还有人见它摇摇欲坠却坚持不倒而叹之曰“桥坚强”。
天生桥具有重要的旅游观赏价值。你看它们那千姿百态的造型,有的弓起身躯横跨溪流,有的矗立于高高的山巅,还有的静卧于大海之滨,虽然没有行人往来于桥上,但它们惟妙惟肖,风格各异,常常成为自然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浙江天台山著名的景点石梁飞瀑就是一座罕见的天生桥,一石横跨天际,瀑布喷涌而下,令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关于天台山的游记中这样写道:“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在地质学家眼中,天生桥是研究地貌变化的典型景观,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不同的天生桥的成因也略有差异,有些是雨水冲刷而成,有些是海水侵蚀而成,还有些是风力吹蚀而成。从它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也能感受到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的天生桥主要集中在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高原砂岩分布区,那里的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中分布着2000 多个大大小小的石拱门。我国也有许多天生桥,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石灰岩分布区及砂砾岩分布区,比如广西凤山县、贵州黎平县、重庆武隆区、湖南张家界、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等地。此外,在一些海岸附近、黄土地区也偶有发现。
流经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布柳河,穿越峡谷蜿蜒流过,两岸风光秀丽,植被茂盛,河流中间横跨着一座巨大的石桥。坐船从桥下经过,抬头仰望。映入眼帘的石桥就像一条弓起身子的巨龙横卧河上。该桥宽19.3 米,跨度达177 米,号称世界上最大、最美的水上天生桥。
在很久以前,布柳河两岸的山脉连成一片,由于流水顺着低洼的谷底穿过,逐渐将大山中间淘出一个洞,而上面的拱形依然屹立不倒。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当地分布着大量石灰岩,周边地区有举世罕见的天坑群、错综复杂的地下河系统、鳞次栉比的峰丛地貌。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石灰岩中的碳酸钙易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并被带走,从而在地表形成漏斗、溶沟、石芽等,在地下则形成暗河、溶洞和钟乳石等,即岩溶地貌,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布柳河仙人桥以及大家所熟知的桂林山水均属此类。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里的山水仿佛连绵不断的绝美画卷,奇峰怪石随处可见。其中,在桂林市阳朔县十里画廊景区有一座小山名为“月亮山”,山腰中间有一个大圆洞,高约10米,宽20 米,远远望去如同一轮明月挂在天上。它也是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拱门,同样属于喀斯特地貌。
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的一条幽深峡谷中,隐藏着世界上最高的天然拱门,当地人称之为阿图什天门,也被称为希普顿拱门。
1947 年,英国探险家艾瑞克·希普顿在野外无意中发现一座呈“n”形的巨大天然石桥横跨峡谷两岸。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见过如此之高的天然拱门,希普顿想方设法攀登拱顶,最终都未能成功。后来,这座以希普顿名字命名的拱门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奇怪的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编辑们根据希普顿提供的信息始终没有找到这座拱门的具体位置,最终只好将其删除。
或许是希普顿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导致阿图什天门被埋没了几十年之久。直到2000 年,一支科考队重新发现这座天然拱门,并借助现代攀岩技术登上拱顶,测得它的高度为457 米,跨度为55 米,使其毫无疑问成为地球上最高的石拱门。2005 年,这里被美国《探险》杂志推荐为全球25条最新探险线路之一。2017 年,中央电视台《航拍中国》纪录片通过无人机拍摄阿图什天门,向人们展示了它那气势恢宏的全貌,令人深感震撼。
阿图什天门
阿图什天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质学家研究发现,这里的地层是以砂砾岩为主的沉积岩,岩石本身的热胀冷缩、冰雪的冻融作用、雨水的溶蚀以及风力的侵蚀都会破坏岩石结构,促使其崩塌。尤其是风力的作用:在海拔3000 多米的天山上,干燥的空气长期在狭窄的山谷中快速流动,不断侵蚀岩壁,最终凿出了一个通风口,即如今的阿图什天门。
火山岩天生桥
位于浙江东南部的雁荡山中也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天生桥。该桥长37 米,平均宽度8 米,孔深20 ~25 米。置身桥下仰望,你会看见它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高高矗立在山间,令人惊叹不已。明朝官员章纶曾作诗赞曰:“两崖排闼倚天高,上驾横空一玉桥。为有广寒宫里客,往来经过在云霄。”
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天生桥由流纹岩组成。流纹岩是岩浆被喷到空中后经急速冷却形成的一种岩石。仔细观察这些岩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平行排列的特殊构造——流纹构造,它恰恰表明了熔岩流动的方向,流纹岩之名也正是因此得来。
其实,火山岩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十分常见,雁荡山则属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火山,完整记录了距今1.28 亿~1.08亿年前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历史。当火山喷发时,岩浆中含有的气体大部分散逸到空气中,少部分被困在熔岩中,并在冷却后形成带有空腔的球泡。若干年后,这些带有球泡的岩石风化破碎后成为凹腔或空洞,这也是为什么雁荡山的崖壁上迄今还保留着一些大小不等的空洞的原因。如果空洞继续被侵蚀以至于前后贯通,就会形成一座活脱脱的拱形桥。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荣堂村有一处著名的景观,名为七十二洞。它原本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隧道,因玄武岩在流动过程中外层逐渐冷却凝固,而内部岩浆继续顺沟谷流动形成通道,后来在长期的风化和侵蚀过程中,通道逐渐崩塌,于是在隧道入口处形成了天生桥。这种景观也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广西桂林有座大名鼎鼎的象鼻山,因酷似一头站在江边伸鼻饮水的巨象而得名。在大海之滨,也有一些与象鼻山相似的景观,被称为海蚀拱桥(或称为海穹)。如果非要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那就是桂林的“象鼻子”“喝”的是江水而海蚀拱桥“喝”的是海水。
海蚀拱桥
“恐龙探海”是辽宁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最著名的一处景点。当潮水上涨时,远远望去,这处岩石就像一只巨大的恐龙把头探进海水里;当潮水退去,它又像恐龙把海水吸干了一样,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实,“恐龙”不过是岬角(伸入海洋之中的尖角形陆地)的残留物。在海陆交界地带,海水持续不断地拍打、冲击陆地,使陆地不断后退,海洋不断前进,就会慢慢形成多种类型的海岸侵蚀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洞两侧因持续遭受波浪的冲蚀而相互贯通,最终形成了海蚀拱桥。类似的景观还存在于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海滨、浙江沿海诸岛等地。
除了上述几种天生桥之外,在我国西部黄土地区也曾发现过天生桥,例如,在陕西省洛川县境内就有天生桥。这里的黄土由于流水的潜蚀作用会沉陷变成坑状;随着进一步发展,两个陷坑之间贯通形成拱桥状,这就是黄土天生桥。与岩石相比,黄土更容易被流水侵蚀;因此,这种天生桥不仅规模相对较小,而且难以长久保存。